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青海沈那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jí)门 持兵(jī) 按(pèi)徐行
B: 介(zhóu) (góu)弓弩 不得驱(chí)
C: (jiē)乎 军(bà)上 天子之(zhāo)
D: 都(wèi) 袭而(lǔ) (rǎng)者霸上
2、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朱自清的《绿》对绿色的赞美,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陆蠡的《囚绿记》借讴歌绿色,表现了一种不屈的民族气节。
B: 闰土与祥子都是上世纪旧中国劳动者的形象,不同的是祥子的身上增添了一丝反抗意识,而这种反抗意识到《多收了三五斗》中“旧毡帽朋友”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主要内容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合称“六义”。
D: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不仅写作背景、创作时代基本相同,其抒发的政治理想也有相通之处,甚至写景技法也颇多相似。例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 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 ,还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更要立志

祖国。


A: 传播 大义 效忠
B: 传播 大意 报效
C: 传承 大义 报效
D: 传承 大意 效忠
4、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深受好评。
B: 连云港的山山水水神奇瑰丽,花果山云雾缭绕、林木苍翠,苏马湾海天一色、白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
C: 溶洞里的钟乳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白熊…无不惟妙惟肖
D: 赏读这篇美文,犹如聆听舒缓、悠扬的小夜曲,令人心旷神怡
5、下列成语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可救药 荒诞不经 不言而喻 孜孜不倦
B: 随声附和 以身作则 一事无成 心不在焉
C: 精美绝伦 改邪归正 根深蒂固 闲情逸致
D: 感人肺腹 一语双关 行之有效 赫赫英名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问,微笑到底价值多少?这个我无法回答。但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论_______的还是重大的,平淡无奇的还是_________的,_____都能面带着微笑,你____会体会到,它不仅会带给你也会带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以无尽的价值。

A: 繁琐 惊心动魄 因为 所以
B: 琐碎 津津有味 如果 就
C: 繁琐 津津有味 因为 所以
D: 琐碎 惊心动魄 如果 就
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在那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身上。
B: 小李工作非常积极肯干,总是提前上下班。
C: 全厂职工听取并讨论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D: 齐辉同学的这篇习作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在全市作文比赛中把它评为一等奖。
8、

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伟人的伟大之处, 在于其丰功伟绩, 在于其非凡的人格。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就是这样的伟人。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伟大作家雨果表达了对这位人类先贤的崇高 ,同时,也发出了对人类社会良知的

A: 尽管 也 称赞 呼唤
B: 不仅 更 称赞 呐喊
C: 尽管 也 礼赞 呐喊
D: 不仅 更 礼赞 呼唤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 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0、下面情境下,女儿的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妈妈对经常与网友聊天的女儿说:“你不要再与网友聊天了,妈妈怕你被坏人欺骗,也怕你分散精力,耽误学习。”

A: 我有我的权利,你强行剥夺我自由是违法的。
B: 我求你别唠叨了,我以后不与网友聊天就是了。
C: 谢谢妈妈,你的提醒我会注意,但我与网友聊天除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是化解压力,请你理解并允许我这么做吧。
D: 好吧,我可以不与他们聊天,但我给他们发短信或打电话总可以吧。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1 )诗中的“聊”、“会”分别是什么意思?选其一回答。
( 2 )请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饿 其 体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 2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委而之() ②域民不封疆之界()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④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 3 )翻译下列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4 )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问题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联读文本阅读。

【材料一】“罗沃德的束缚,至今仍在你身上留下某些印迹,控制着你的神态,压抑着你的嗓音,捆绑着你的手脚,所以你害怕在一个男人,一位兄长——或者父亲或者主人,随你怎么说——面前开怀大笑,害怕说话太随便,害怕动作太迅速,不过到时候,我想你会学着同我自然一些的,就像觉得要我按照陋习来对待你是不可能的,到那时,你的神态和动作会比现在所敢于流露的更富有生气更多姿多彩。我透过木条紧固的鸟笼,不时观察着一只颇念新奇的,笼子里是一个活跃不安不屈不挠的囚徒,一旦获得自由,它一定会高飞云端。你还是执意要走?”

——选自《简·爱》第十四章

【材料二】“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是女人也和男人有一样的感觉;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努力的场地;她们受到过于严峻的束缚、过于绝对的停滞,会感到痛苦,正如男人感到的一样;而她们的享有较多特权的同类却说她们应该局限于做做补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那他们也未免太心地狭窄了。如果她们超出习俗宣布女人所必需的范围,去做更多的事、学更多的东西,他们因而就谴责她们,嘲笑她们,那未免太轻率了。”

——选自《简·爱》第十二章

【材料三】NBC新闻访谈节目《与媒体见面》, 3月13日连线了《纽约时报》科学与健康记者麦克尼尔。在谈及新冠病毒疫情给人们带来的不便时,节目主持人发问,中国抗疫期间“似乎缺少西方式自由”。

对此,麦克尼尔不假思索地答说:“我们所珍视的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倘若没有生命,其他两种权利无从谈起”。

麦克尼尔还向主持人介绍世卫组织所总结的中国抗疫经验,那就是“必须拯救生命”。尽管这会暂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可能会失去工作、收入。

他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中国的疫情防控,从如何隔离到彻底打破传播链,及如何保护医院资源不崩溃,与美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他解释说,中国的封城只是为了落实主要措施而做准备,最终目的是为了抗击疫情,不断地检测、检测、检测,从而找到病毒。他还向主持人科普了方舱医院,并不是外网抹黑的“集中营”,这一体系竭尽所能地确保医疗系统不崩溃。

麦克尼尔表示,倘若医疗系统崩溃了,医生会被迫决定让谁活着让谁死亡,比如现在的意大利,“我们美国很快也会这样”。

【材料四】人的抗疫实践,既要受外在尺度的制约,还要受人自身内在固有尺度的支配,而这一内在尺度就构成了人在抗疫实践中所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原则。价值原则体现着人权原则、人道原则。这一原则有着丰富的内容,呈现出立体式的阶层结构。价值原则的基础层次是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在其上是人的其他权利如发展权以及民主自由等权利。但这些权利显然要受到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制约和支配。或者说,人的生命权、健康权是第一位的,具有至高无上性。没有了生命权,其他所谓的人权如民主权、自由权等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换言之,我们为什么要和新冠肺炎病毒作殊死搏斗?是因为这一病毒危害到了人的根本利益,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抗疫的价值原则在根本上要求我们必须首先确保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简言之,就是要尽力减少感染率、致死率。而为了确保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就要严格约束和限制人的其他权利,包括停工停产和上街聚会等。须知,病毒不讲政治、不讲国别。在病毒面前,谁越自由,病毒就会越不放过谁;谁越不受约束,病毒就越会找上门来。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享受,为了个人的经济等利益而去追逐纯粹的自由。这种以盲目的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新冠肺炎疫情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价值原则的践踏和违背,也是在侵犯更多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的自由权,侵犯的是更多人的健康生命权。

【材料五】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用品源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那场瘟疫导致全球约2000万人死亡。疫情蔓延期间,各国强制民众戴口罩。美国也不例外。在费城,大街上竖起告示,写着“吐痰等于死亡”等警示语,马路上的行人都会戴上购买或自制的口罩。在旧金山,市政府联合一些组织刊登联合声明,告诉人们口罩对流感有99%的抵抗力。不过,即便疫情带来巨大损失,戴口罩的要求在当时依然遭遇巨大的反对声,很多人认为这有悖于美国人对自由和个人主义的信仰。

( 1 )“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材料开头提到“罗沃德的束缚”,请说说简·爱在罗沃德学校遭遇了什么冤屈?
( 2 )请参照示例,谈谈你对“材料一”中“鸟笼”、“囚徒”的理解。

示例:“鸟”,指的是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的简·爱。

( 3 )夏洛蒂·勃朗特曾把自己写的诗寄给诗人骚塞。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请结合整本书内容以及“材料二”,阐述《简·爱》在当时欧洲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 4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如果医疗系统崩溃,医生会被迫决定让谁存活让谁死亡,那么民众就有可能失去了生命权。
B: 以盲目的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新冠肺炎疫情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价值原则的践踏和违背。
C: “材料三”中,面对《与媒体见面》主持人的发问,记者麦克尼尔的回答严重削弱了“材料四”中的中心论点。
D: 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蔓延期间,各国强制民众戴口罩,甚至树起警示语等,这些措施有力支持了“材料四”中的中心论点。
( 5 )简·爱一生追求自由平等,疫情下的西方人因为自由至上而随意出行、参与聚会。请结合材料,试比较两种“自由”的不同点。

性质

造成的影响

简·爱追求的自由

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尊严和独立人格

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有尊严的爱

疫情下西方人的自由至上思想


( 6 )面对西方人对中国爆发疫情后封城、居家隔离严格管控等措施的质疑,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自由”看法,要求不少于100字。

阅读《往事依依》的节选部分,完成后面小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 1 )选段回忆了作者读书时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形,抒写“我”听课的感受,请在选段中各找一句“我”当时感受的句子。

( 2 )课文在介绍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时,各用一词与“雕镂”相照应,请分别找出来。

( 3 )“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句中“传染”一次能否改为“传遍”,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我们憧憬的东西,我们会去找寻;我们迷失的东西,我们会去找寻。请以“找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花落雨停心为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