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吴川市川西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早晨妈妈问小明早餐想吃什么,小明说:哎呀,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别吵我睡觉!
B: 同学分别依依不舍,小伟送给好朋友一支钢笔,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还请笑纳。
C: 售货员劝阻要买烟的初中生小李,小李说:买什么是我的自由,管那么多干嘛!
D: 你安慰伤心难过的同桌说:早知这样何必当初,活该了吧,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问君何能(如此,这样)
B: 欲不胜簪(简直)
C: 自磨洗认前朝(拿,取)
D: 九万里风鹏正(举起)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诎右臂支船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 左手倚一衡木
D: 舟尾横卧一楫
4、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 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 , 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 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 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 避而不答。
5、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卑微 凋谢 蔓延 混为一体
B: 炫耀 牛犊 渴望 闲情逸志
C: 想象 神密 威力 煞费苦心
D: 际遇 消逝 愉悦 苦思瞑想
6、

下列对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主要采取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
B: 作者之所以要写小时候脱险的故事,是因为这件事蕴含了一个生活哲理。
C: 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很担心却没有办法,由此可见父亲进退两难的处境。
D: “我”之所以去爬悬崖,一是因为怕小伙伴们嘲笑“我”是“胆小鬼”,二是“我”也确实想尝试一下。
7、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无论穿何种服饰,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鹤立鸡群:此处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人群里头显得很突出。
B: 鲁迅在夜晚困倦疲惫时,只要仰头看见藤野先生的相片,便勇气大增,继续写些被正人君子之流所痛恨的文章。正人君子:此处指品行端正的人。
C: 对于采用哪几个词语作为班会的主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莫衷一是:此处指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D: 那个女孩身材修长,相貌姣好,再穿上这身漂亮的衣服,显得越发标致了。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内疚 歧斜 形影不离 面面相觑
B: 憔悴 攥着 滚瓜烂熟 守株待兔
C: 荡漾 诀别 各得其所 以逸带劳
D: 繁衍 烂漫 自做主张 翻来覆去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小伙伴们对冰淇淋的渴望也与日俱增
B: 泰州城区的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已融会贯通 , 营造出了“双水绕城”的城市景观。
C: 面对成绩,有的人忘乎所以 , 停滞不前,有的人再接再厉,继续前进。
D: 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10、

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你是学水利的,又不懂园艺,不要总是对园艺师指手画脚
B: 张明对这件事的处理十分妥当,无可厚非
C: 郑恺边开车边学李晨说话,模仿得惟妙惟肖 , 被戏封为“模仿帝”。
D: 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责无旁贷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1 )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__”。(各用诗中一字概括)
( 2 )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安得汝为寻亲孝子( ) ②闻言动(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 3 )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1 )作者先后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填写下表。

次数

观瀑时间

观瀑角度

描写详略

瀑布共同特点

第一次

第二次


( 2 )“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写到“我”观瀑的感受,有何作用?
( 3 )具体解说“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一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 4 )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婆婆丁

①踩落晨间的第一声鸟啼,春便将一匹绿长长地铺展开来。这匹绿古旧鲜嫩,生意葱茏。苦菜、荠菜、蒲公英、野蒿、茅针……知名的不知名的野芳香草都茸茸地抬起了头,用绿绿的眼睛看着绿绿的天、绿绿的地,闻着绿绿的空气,打着绿绿的哈欠。这些绿染翠了青山,染嫩了大地,还染化了一个人的心,父亲的心。

②其实父亲顶不喜欢绿,因为那绿让他想起了田间地头无比倔强的麦蒿。这些鬼鬼祟祟的小偷,总是匍匐前进,将根深深扎入地下,拼命争抢吮吸着父亲精心播撒在麦田里的一粒粒血汗。后来,父亲却钟爱起一枚绿来。他的目光在一堆绿色的小脑袋里逡巡着,被举着几根齿锯的野草生生攫住了。那是经历了一冬的寒冷后悄然长出嫩头的婆婆丁,那是父亲的婆婆丁。

③每次将婆婆丁采摘回家,父亲总是用那双骨节粗大的手掌轻轻抚摸着那青色的叶片和紫色的菜根,眼里充满了照看孙儿般的温柔,氤氲着甜腻腻的歌。那双粗糙的大手早年间推过崂山般高耸的石子,从青岛一直推到即墨乡下;那双粗糙的大手壮年时砍伐过东北深林里参天的红松,古苔森森,留下了一段艰涩的青春。而今,时光盘踞在父亲的头顶,吐出一蓬蓬雪白的茅针,牵绊住了他的矫健和勇猛,让他一头扎进了家长里短的婆婆丁里。

④“你瞧,这婆婆丁看着不起眼的模样,没想到用处可大咧。这叶可以蘸着大酱喝酒吃,这根切一切,像这样炒干,泡上水,啥病都治。你妈那病有半年多没吃药了,多亏了这东西,比吃药强多了……”父亲的手麻利地在黝黑又烫人的铁锅底下翻搅,一边回头跟我絮絮地说。他那黑锅底般黝黑的手指轻柔地划过菜根,漾起了一圈涟漪。六年前,母亲害过一场急症,我们姐弟像婆婆丁的花瓣,团团围住母亲这丛虚弱的花蕊。父亲的屁股蹭在病房长凳的一角,像一根黑黑的花梗,在一旁安静地焦虑着。粗糙的大手像他的心一样,此刻局促地无处安放。直到误诊的癌变被更正为胆囊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凑到母亲跟前,也像一朵花瓣了。

⑤此后的父亲,在洗洗刷刷的琐屑中,腰背慢慢塌下来,塌下来。他会耐心地等待冗长的糖尿病广告、跌打损伤广告、鸿茅药酒广告播完,然后仔细而费力地观看各类养生节目。直到他知道了那一枚枚下地时被他踩在脚底的毫不起眼的婆婆丁居然是消炎祛肿的良药,他便像寻到了宝物一般,开春就奔向那匹绿毯而去。

⑥也只有春天了,过了清明,婆婆丁就顶着一圈黄灿灿的花瓣迅速长大,最后生发出一簇小伞,随风四散,再也难觅踪迹。就像,我们这样散在各方的子女。

⑦“爸,哪个地方能挖到婆婆丁?我跟你一起去。”

⑧坐在电动三轮车侧座上,苍老的父亲半环绕着我扶着车把向田间驶去。我瞬间变回了依偎在父亲身上的婴孩,暖暖的,很安全,还有一股婆婆丁的香。

【注】婆婆丁,蒲公英的别名。

( 1 )文章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写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有何作用?

( 2 )“他的目光在一堆绿色的小脑袋里逡巡着,被举着几根齿锯的野草生生攫住了。”这句中“攫住”一词有何妙处?

( 3 )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 4 )结合全文理解“父亲的婆婆丁”这一题目的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眨眼之间,初一学年又匆匆结束了。回首这一年,你又收获了什么。是新的知识,还是新的朋友,还是快乐,抑或是感动……
请以“收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锋利的回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