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不匹配的一项是( ) A: 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B: 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 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
2、 | 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涂墁 蔓延 张目结舌 旁逸斜出 B: 倦怠 蜷伏 自出心裁 潜滋暗长 C: 狼藉 繁殖 妙手偶得 触目伤怀 D: 颓唐 秀顽 春寒料俏 重峦叠障 |
3、 | 下列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 ①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②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 ③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A: 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问,排比 ④对偶B: ①拟人 ②排比 ③反问,排比 ④对偶 C: ①排比 ②排比 ③反问,排比 ④对偶 D: ①拟人 ②排比 ③设问,排比 ④比喻 |
4、 | 下列语文知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凹凸”的读音是“āo tū”,它们都是五画,“凹”的第三画是“ ![]() ![]() B: “春天来了”的“春天”是名词;“扫开一块雪”中“扫开”是动词,“一块”是数量词。 C: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D: 词语根据表达情感划分为中性词、褒义词和贬义词三种。如褒义词“心情”“和蔼”“罄竹难书”。 |
5、 | 下面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蛟龙号”的深潜成功、航空母舰的首航,令国人津津乐道。B: 农村补贴、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C: 庆祝“国庆”的晚会上,张华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D: 房屋倒塌,道路扭曲,电力和通讯中断,触目惊心的震后景象凸现了地震的威力。 |
6、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质量差不多的商品,如果在韩国,即使国货贵,韩国人也要买国货;而在中国,即使外国货贵不少,中国人也会选择外国货。B: 共产党员任国良在其创作的《颂歌献给党》歌词中写道:“十八大序幕即将开启,奋进的号角又快吹响,我们千遍欢呼万遍歌唱,祝福送给最最敬爱的党”。 C: 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D: “持证上岗”本该是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为何在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原因何在?又该怎么解决呢? |
7、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河流的信仰是海洋,________________,不许诺天堂,它说,你来吧。 ①海洋接纳河流,不索香火金钱, ②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③多么纯朴的信仰啊! ④海洋是可靠的, A: ②③④①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②① D: ①②④③ |
8、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隘口(yì) 山巅(diān) 樵夫(qiáo) 巾帼(guó) B: 脚踝(huái) 祭祀(sì) 嗤笑(chī) 惘然(wǎng) C: 恣睢(suī) 呵斥(chì) 掺杂(cān) 肥硕(shuò) D: 贿赂(lù) 矜持(jīn) 衣钵(bó) 瞩目(zhǔ) |
9、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不知故乡 ①我不知道我的故乡该在哪里。 ②襁褓中,故乡可能就是慈爱的目光,远离了母亲我想我肯定会哇哇大哭,不然,做母亲的有事离开何以要偷偷地走?有了记忆,故乡是________的家,高高的门槛把世界分作故乡与异地,好不容易跨了大门还要回首望一望家是否依旧。稍大故乡变作熟悉的村子,十里外的小镇是不敢去的,害怕忘了回家的路。 ③我从来都不去想大西北的________,事实上却让我身临其境。于是,让我舍得为故乡流泪,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每每回家一趟,总会花些辰光走走旧地。 ④而今,回来了,离家五百里,都在江南,给人感觉似乎就在村口。故乡不再是少时的内涵,它是爷爷山间的息地与父母的花发和病躯。 ⑤故乡是酒,时久而味弥醇。 ⑥我不知我的故乡该有谁。 ⑦我知道乡下那时的干部很多,书记、会计、大队长、小队长……记得马成曾是大队长,脖子上挂只哨子,整天命令大伙今天这么这么,明天如何如何。现在他已没这份权力了,不过养了三四百只鸭子,照旧吆喝鸭子们从东到西,由南去北,每天拿百来斤谷子骗它们下蛋,据说收成也蛮好。 ⑧二龙一家是村里的象征。他办一家建材厂和一家印刷包装厂,效益一直冒尖,镇子上好多人都想进他的厂。董事长、总经理是他的头衔,西装革履,戴副变色眼镜,手握大哥大,挺像回事的。这回叫我在城里帮他找辆车子,说“桑塔纳”差了些。要进口的,钱不在乎,要的是气派。 ⑨故乡是春,朝气袭人。 ⑩我找不着我故乡和我故乡的人,不管时空。 ⑪ 我的故乡是低矮的民房与________的村路,穿着补丁衣裳的________的村姑村夫和到处瞎奔随地拉屎的猪羊。自来水与煤气灶,皮夹克和表弟胯下的“马”,大婶指问的“星”,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⑫ 可是,我有故乡。我曾经在那里生养,浓浓的乡音是不灭的印记,不然,有聊无聊时,怎会有意无意地念着它,护着它。 ⑬ 故乡,一篇上乘的散文,形散神宛然。 ( 1 )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和睦 荒芜 曲折 舒适 B: 温馨 荒凉 泥泞 闲适 C: 和睦 凄凉 崎岖 闲适 D: 温馨 凄清 坎坷 舒适 ( 2 )对“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一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极力粉饰自己的故乡 B: 舍得资助自己的故乡 C: 舍得花钱回故乡 D: 极力赞美自己的故乡 ( 3 )对文章标题“不知故乡”的深刻含义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发生了大的变化,“我”找不到故乡了。 B: “我”从小离开了故乡,对故乡已经没有什么印象,所以“不知故乡”。 C: 故乡发生了深刻变化,作者对故乡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朦胧的情怀,所以说“不知故乡”。 D: 作者在很多地方生活过,故乡的内涵难以确定,所以说“不知故乡”。 ( 4 )对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烘托 B: 象征 C: 对比 D: 联想 |
10、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 , 青年一代要勇立时代潮头,只争朝夕,在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B: 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 , 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C: 我们要提高电信安全意识,因为每天接到的让人不厌其烦的骚扰电话,有不少以诈骗为目的。 D: 美国采取大规模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霸凌行径直指中国,大有挑起贸易战之势,其图谋无可非议。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 1 )题目是“观祈雨”,但写祈雨情景的只有一句:________ 。诗人用________ 的手法,写乡民与朱门对天气的担忧。( 2 )你觉得此诗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记雪月之观 (明)沈周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③。风寒冱④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⑤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⑥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⑦,而返其怀。汗漫⑧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⑨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注释)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③霁:这里谓雪停放晴。④冱(hù)寒冷凝结。⑤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⑥呀(xiā):张大了口。⑦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⑧汗漫:没有边际的。⑨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③殆不可以笔画追状________ ④有不胜其冷者________ ( 2 )选择与“因笔之”的“因”意思相同的一项( )A: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B: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D: 因噎废食 ( 3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 ( 5 )《湖心亭看雪》与《记雪月之观》两篇同是月夜观雪,情感有何异同?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窗前的母亲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 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 1 )文章第⑥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 )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①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②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 3 )第⑨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 )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阅读《粉红色大车》一文,完成下题。
①自从有了粉红色大车,我们去县城就再也不坐小面包车了。小面包车一个人要收二十块钱,粉红色大车只要十块钱。带稍微大点的行李的话小车还要另外收钱,大车随便装。最重要的是,大车发车有个准点,不像小车,人满了才出发,老耽误事。
②粉红色大车其实是一辆半旧的中巴车。司机胖乎乎、乐呵呵的,每当看到远处雪地上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公路跑来时,就会快乐地踩一脚刹车:“哈哈,十块钱来了!”
③车上的小孩子们则整齐地发出“吁儿——”的勒马命令声。
④我和六十块钱被挤在引擎和前排座之间那点地方,车上已经满满当当的了。可是车到温都哈拉村,又有人塞进来五十块钱和两只羊。这回我被挤得连胳膊都抽不出来了,真想骑到那两只羊身上去……好在人一多,没有暖气的车厢里便开始暖和起来。
⑤阿克哈拉是这一带最靠西边的村子,因此粉红色大车每天上路后总是第一个路过这里。我也总是第一个上车。车厢里空荡而冰冷,呵气浓重。司机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大声打着招呼:“你好吗,姑娘?身体可好?”一边从旁边座位上捞起一件沉重的羊皮坎肩扔给我,我连忙接住,盖在膝盖上。
⑥天色渐渐亮起来时,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但还是那么冷。长时间待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空气里,我已经冻得实在受不了了。突然看到第一排座位和座位前的引擎盖子上面对面地坐着两个胖胖的老人——那里一定很暖和!我便不顾一切地挤过去,硬夹在他们两人中间的空隙里,坐在堆在他们脚边的行李包上。这下子果然舒服多了。但是,不久后我尴尬地发现,他们两个原来是夫妻……一路上这两口子一直互相握着手,但那两只握在一起的手没地方放,就搁在我的膝盖上;我的手也没地方放,就放在老头儿的腿上。后来老头儿的另一只大手就攥着我的手,替我暖着,嘴里嘟噜了几句什么,于是老太太也连忙替我暖另一只手。一路上我把手缩回去好几次,但立刻又被攥着了。也不知为什么,我的手总是那么凉……车上的人越来越多,不停地有人上车、下车,但大都是搭便车的——正顶着风雪从一个村子步行到另一个村子去,恰好遇到粉红色大车经过,就招手拦下。其实,就算是不拦,车到了人跟前也会停住,车门边坐的人拉开门大声招呼:“要坐车吗?快一点!真冷……”
⑦周日坐车的人最多。车停下后,一位父亲先挤上车,左右突围,置好行李,拾掇出能坐下去的地方,然后回头大声招呼:“娃,这呐坐定!”又吼叫着叮嘱一句,“娃,带馍没?”
⑧车厢里虽然拥挤,但秩序井然。老人们被安排在前面几排座位上,年轻人坐在过道里的行李堆上,而小孩子们全都一个挨一个挤在引擎盖子上,那里铺着厚厚的毡毯。虽然孩子们彼此间互不相识,可是年龄大的往往有照顾大家的义务,哪怕那个年龄大的也不过六七岁而已。只见他一路上不停地把身边一个三岁小孩背后的行李努力往上推,好让那孩子坐得稳稳当当。每当哪个小孩把手套脱了扔掉时,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拾回来帮他重新戴上。
⑨还有一个大约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脸蛋绯红,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我。他一连坐了两三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说哭闹了。
⑩我大声问:“谁的孩子?”
⑪没人回答。车厢里一片鼾声。
⑫我又问那孩子:“爸爸是谁呢?”
⑬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地望着我。
⑭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扰了怀中小人儿安静而美好的梦境。
(选自《读者》,有删减)
( 1 )阅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文章主要情节,按顺序填入下面的横线中。司机给我羊皮坎肩取暖→________→父亲挤车给孩子找座→________→________
( 2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①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划线词的理解。
②赏析第⑭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 3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粉红色大车”的作用。(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链接材料一】
虽然乌河这一带村庄稀寥,但每天搭粉红色大车去县城或者恰库尔图镇的人还真不少。每天早上不到五点钟车就出发了,孤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村庄,一路鸣着喇叭,催亮沿途一盏一盏的窗灯。
(选自《粉红色大车》)
【链接材料二】
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
(选自《柳叶儿》)
【链接材料一】是从选文第④段结尾处抽出来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和【链接材料二】运用的艺术手法相同,但在文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请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
手中擎着一杯热水,冒出的水蒸气里有一颗温暖的心——这是活动海报上的设计。如今,这最初的构想已经不再是一种期盼,而是长春这座城市中一个温暖的标志。当环卫工人看到这个标志的时候,他们知道这里有如家的呵护,当店主看到这个标志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做出的一份承诺。“一杯热水,一句问候,一年服务”,这是每个加入“爱心驿站”的店铺对环卫工人、对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承诺。
温暖需要传递,爱心需要接力。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从奉献中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温暖已经深深蕴含在每个人的心间。
同学们,请你在班级发起倡议,从点滴小事做起,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温暖身边人”的队伍中来。(不少于1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