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2、 | 课文标题中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的“三十万”是( ) A: 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 确数,确指三十万军队。 C: 约数,指三十万左右。 D: 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
3、 | 《骆驼祥子》中祥子偷来三匹骆卖了多少个大洋?( ) A: 三十五个B: 三十个 C: 二十个 D: 十五个 |
4、 | 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庚子年夏至,一场“日环食”天文景观现身天宇,奇特景象震耳欲聋 , 吸引观者无数。 B: 测量珠峰的所有装备无需脱手套即可一健操作,科技底气让“攀登者”更加心无旁骛。 C: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沿海沿边特色浓郁,游客纷至沓来 , 在此寻幽探秘。 D: 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常态,不因成功而固步自封 , 也不因挫折而一蹶不振,此之谓智。 |
5、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主要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B: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值得一提的是哲学并非以那种枯燥乏味“高冷”的面目出现,而是以日常的信函、亲切的谈话、大师的故事等面貌出现,显得平易近人。 C: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信,涉及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探讨读书、社会运动等内容,旁征博引,闪现着理性的光芒。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富家女孩冬妮娅喜欢保尔“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两人在交往中慢慢相爱并结成了夫妻。保尔瘫痪失明后,还是坚强地提出了帮助妻子冬妮娅进步的任务。 |
6、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B: 俞校长的报告,引经据典 , 贯穿古今,常常获得师生们阵阵掌声。 C: 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D: 今年糖酒会期间,福州市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
7、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百年清华_ __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 ②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 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③毋庸 _,杭州有着良好的治安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④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 _革命文物。 A: 见证 熏陶 置疑 搜集B: 印证 陶冶 置疑 收集 C: 见证 陶冶 质疑 搜集 D: 印证 熏陶 质疑 收集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襄阳,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B: 在能源利用上,我们的规划不能只考虑化石能源,更应统筹兼顾各类新能源。 C: 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络绎不绝。 D: 有的国家或者派舰机到南海耀武扬威,或者在南海当事国之间挑拨离间 , 这才是推动南海军事化的最大因素。 |
9、 | 填入下列横线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西藏高原上的树,常抱成团地生长,有的依傍着,有的缠绕着,很少见到独自兀立的树。 , , , 。它们是无数次风雪雷雨后的幸存者! ①如果不是阵阵袭来的高原反应,还以为身在南方 ②有的体无完肤,伤口摞着伤口,却摇曳着一片新绿 ③从贡嘎机场到拉萨,路边绿树成行 ④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树干奋力地伸向天空 A: ①④②③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②④ |
10、 | 按照口语交际的要求,为下面母亲的话选择最恰当的答案。( ) 女儿:我是公民,有享受通信自由的权利。妈妈不让我与同学通信是违法的。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法律条文是给那些违法的人准备的,妈妈管女儿也违法吗?B: 你真没白读书,竟然和妈妈讲起法律来了。 C: 可你是未成年的公民,得接受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呀! D: 不用和我讲法律,哪个公民都得听他妈妈的话! |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 1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 )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生者,处士①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②:“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注]①处士: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②廷尉:古代官职名,位列九卿。当时张释之担任廷尉一职。 ( 1 )解释文中加点词。①三公九卿尽会立________ ②今天下名臣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 3 )王生“老且贱”,而他让张廷尉结袜的目的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廷尉是个________的人。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幸福是0.25
①“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二者的相关性约为0.25。”
②上面的话引自弗恩海姆与阿盖尔合著的《金钱心理学》。这是许多学者向许多国家的许多人,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的结果。也就是说,金钱和幸福之间有一点儿关系,但关系并不大,用学者们的话说是“轻微的正相关”。这轻微的关系又有讲究。假设人们对幸福的满意度为一条纵轴,而金钱收入为一条横轴,两轴相交的起点为零。当人的身上一个大子儿也没有的时候,幸福满意度确实很低,几近于零。一旦人们手中有了钱,也不需要很多,简单说来就是摆脱了食不果腹、衣不敝体的困境,只见坐标上的那条曲线“嗖”地蹿了上去,很快又成为一条水平线,任凭横轴上的金钱收入增至百万、千万、亿万···而纵轴上的幸福满意度不再上升,这就是所谓金钱边际效应递减。
③初次看到这个结论着实令我吃惊。人文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成果有着很大差别,即前者从来都难以就同一科研课题得出相同的结论,就连相近的结论也难得一见。人文科学的实验条件存在许多变量,调查手法也不易规范,得出的结论往往七嘴八舌。但是,对金钱与幸福关系的研究,却英雄所见略同,并表达为清晰的数据。数据说明金钱对幸福的影响远非以前我所想象得那么严重。
④细细品味,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倒十分贴近。幸福不幸福本来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感受,再加上人的个体也有差异。某有钱人不一定有一个好胃,山珍海味未必吃得香;某没钱人不一定身子骨羸弱,五谷杂粮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您能比较硬板床和席梦思的幸福指数吗?那得看谁睡在上边。即使住进帝王式庄园,享受超豪华装修,睡在高科技大床上,如果患有失眠症,睁着眼睛等天亮,那滋味也不好受。
⑤人文科学并不是提倡“安贫乐道”,这句成语有个相对应的说法,就是“满意的矛盾状态”,那是人们无法掌握自身命运后的一种无奈。同时,科学和现状都证明幸福还有其他来源。人生在世,只要无衣食之忧,幸福的空间就广阔了,各有各的活法。有的人以工作为乐,有的人以天伦为乐,有的人以跳舞扭身歌、看足球下象棋、养宠物为乐。如果您信奉知足者常乐,那金钱的边际效应拿您一点儿没辙。吃饱饭拍拍肚皮,神游神侃神琢磨,古今中外寰宇任逍遥,那乐子就更多了。
⑥金钱在幸福中所占比例之低,是命运给人一次接等的机会,人生的本义毕竟是幸福而不是金钱。能不能享受上苍的这番美意,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与修养。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①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②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止。
③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④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⑤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即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
⑥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更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⑦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⑧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⑨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 1 )文章说“后人纪念马司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下列对这一内容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