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微不足道(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B: 食不饱,力不足 |
2、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书”指书信。 B: 《春》和《天上的街市》都是朱自清的作品。 C: 《金色花》是俄国诗人泰戈尔的作品。 D: 《狼》选自于《聊斋志异》,作者是明朝文学家蒲松龄。 |
3、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恣睢(suì) 鳞次栉比(zhì)B: 摒弃(bǐng) 熙来攘往(rǎng) C: 震憾(hàn) 心无旁鹜(wù) D: 摩挲(suō) 叱咤风云(zhà) |
4、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C: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多会于此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5、 | 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镌刻/隽永 酷似/似的 当家/恰当 粗糙/燥热 B: 逊不/逊色 颁布/颁发 要挟/挟持 凶恶/厌恶 C: 绯红/俳红 屏息/屏风 发酵/咆哮 遗嘱/嘱咐 D: 要塞/塞外 教诲/悔悟 滞留/停滞 畸形/崎岖 |
6、 | 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上应属于( ) A: 叙事诗 送别诗B: 写景诗 叙事诗 C: 边塞诗 自由诗 |
7、 |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些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高崖生木,岩上落花,错落掩映,俯仰生姿 , 都可成为美景。 B: 平庸者有时看不见山,攀登者永远胸中有丘壑。 C: 他由于长途跋涉地走了一千米路,早已疲惫不堪了。 D: 桃花开了,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
8、 | 下面关于诗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曲的这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C: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作者在诗中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
9、 | 对 《蒹葭》 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 古诗中,“水”这一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 每个诗节的前半部分是写景,后半部分是抒情,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浑然一体,构成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D: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句就出于此。 |
10、 | 下列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干涸(hé) 和煦(xù) 腌制(ān) 慷慨大方(kāng kǎi) C: 缄默(zhēn) 家醅(pēi) 招徕(lái) 美味佳肴(yáo) D: 蹲踞 (jù) 挑衅(xìn) 凋零(lín) 即物起兴(xìng) |
阅读《卖炭翁》全诗,回答问题。 ( 1 )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 ( 2 )“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 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B: 盖有道之士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C: 至其罪我也/不效则治臣之罪 D: 民果作难/李广难封 ( 2 )用三个“/”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妾 闻 为 有 道 者 之 妻 子 皆 得 佚 乐 今 有 饥 色 君 过 而 遗 先 生 食。 ( 3 )子列子辞粟的原因是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家乡最常见的树,也就是槐树了。
②槐树虽然没有杨树的清秀挺拔,没有柳树的飘逸多姿,但是庄户人家却对它们情有独钟。或这是因为它们那些略显沧桑的枝丫在人们眼里有一种凝重、朴实的感觉吧。于是,庄户人都愿意用它们来记录那些平淡而真实的日子。
③每年的阳春三月,在那些坚韧的枝头上,便隐约露出了星星嫩绿。它们没有丝毫的招摇和迟疑,—就像国画大师们大手笔的泼墨画,陡然之间就绿满了枝头;又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成串的银铃便缀满枝头了。
④再看呵,小村的房前屋后,远处的山坡和沟坎上,一株株、一片片绿叶葱茏的槐树,就像披上了一身洁白的雪花。在明媚的阳光下,它们 。
⑤和煦的风,携着浓郁而宜人的花香,在绿色无垠的麦田上尽情地弥散着。伫立槐树下,侧耳聆听,那一串串银铃随风碰撞。跳跃的音符,优美而舒缓,可不就是春姑娘在耳畔清唱吗?
⑥一群群快乐的蜜蜂,怀揣着放蜂老人的请柬,争先恐后地从蜂箱里涌出来,歌唱着卦向那一片片雪白的花簇。与槐花相约,总会有甜蜜的收获。在火红的晚霞里,它们竞相捧回一滴滴甘露,陶醉了放蜂老人那淳朴的笑脸。
⑦采槐花的孩子们,挎着小竹篓,手持长竿,像一条条顽皮的小鲤鱼,畅然地游弋在小巷里。一阵阵稚嫩的笑声,荡漾在小村的上空,犹如从花簇间飞出的鸟鸣一样婉转、动听。在那个贫瘠的年月里,我欢乐的童年似乎总是与槐花有缘。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拽着母亲的衣襟,一起到街旁或田野里采摘槐花时的情景。那些如雪花、似粉蝶一般的花瓣,纷纷飘进了我的记忆。
⑧傍晚炊烟袅袅。那一束束玉琢似的花儿,被母亲和着包米面做成芳香四溢的槐花团。轻轻地咬一口,便会香到心坎里;再细细品味那甜美的滋味,俨然会使人感觉到,春天已随着那一缕缕槐香,被永远地储留在心里,
⑨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爱着槐花。这不仅仅因为它们能够勾起我对童年快乐时光的回忆:更主要的还是它们那永远值得人们钦佩、甘把芳香洒尽而默默无闻的品格。
(阅读材料选自《语文周刊》)
它们
( 3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简述,作者为什么至今记得槐树花?( 4 )“伫立槐树下侧耳聆听,那一串串银铃随风碰撞。”你能具体说说是什么在碰撞吗?( 5 )请你结合“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诗,用简约凝练的语言描绘一下春之美景。(50字以内)济南的冬天(节选)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1 )依据文段,填写下表。比较1 | 刮风 | 比较2 | 看见太阳 |
北平的冬天 | ________ | 伦敦的冬天 | 冬天不见太阳 |
济南的冬天 | 是没有风声的 | 济南的冬天 | ________ |
比较后的结论 | ________ |
A句: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B句: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
请以“扬起自信的风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可以写你的经历,也可以写你的感悟和认识。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