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济宁市鱼台县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秀颀 桑(zǐ) (qiú)枝 汗流浃背
B: 窒息 (jié)据 (kuì)乏 拈轻怕重
C: 耷拉 (cù)然 狡(xié) 自出新裁
D: 水渍 轩(xiè) (lǚ)力 入不敷出
2、

下列划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 同舍皆被绮绣
B: 是亦不可以乎 然胡不
C: 故有所不辟也 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D: 万钟于我何焉 牺牲玉帛,弗敢
3、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指代平民)
B: 天大雨 会(集会)
C: 已失期 度(估计、揣测)
D: 多应者 宜(应当)
4、

下面最能表现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是( )

A: 《社戏》
B: 《观舞记》
C: 《口技》
D: 《竹影》
5、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 《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6、

下列句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骆驼是沙漠之舟”运用了比喻修辞。
B: 《故乡》《孔乙己》两篇作品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C: “河上有30多米长、5米宽的五孔石桥,弧形石拱与倒影连成一个个圆形洞门。”这个句子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D: 消息是以最简洁的文字和最快的速度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人和事的文体。
7、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翻来覆去 获益匪浅 随声附合 仙露琼浆
B: 人迹罕至 疲倦不堪 见异思迁 怪诞不经
C: 畏罪潜逃 险象叠生 刨根问低 骇人听闻
D: 呼朋引伴 各得其所 姿态万千 捻轻怕重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一诗中,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B: 《陈涉世家》作者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
C: 法国作家雨果的演讲词《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激情澎湃,被称为 “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D: 《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在小草中萃取的靑蒿素,使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B: 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烟立法迫在眉睫。
C: 水上古城元宵灯会量身制作的融传统人文故事、地域特色于一体的花灯,体现出现代灯光技术与古典文化艺术的结合。
D: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打造—场全民诗词文化盛宴。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问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 《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苍的秋野图画。
C: 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 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 2 )《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写的是同样的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 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 3 )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_______)

②蒙以军中多务(________)

( 2 )下列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涉猎 锐不可
B: 大有所 开卷有
C: 见往事往事依依
D: 目相待 骨疗毒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4 )文中哪句话证明了吕蒙学有所成?
( 5 )读了本文,从孙权和吕蒙身上你分别得到什么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的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说:“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默。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的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已,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抢。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事,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 1 )丹麦音乐大师为什么决定录取朱丹进乐团?请简要概括回答。

( 2 )下列句子具体生动,请作简要赏析。
①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②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

( 3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 4 )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一天,我们在山上拍照。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果然,色香味俱佳。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天学炒的菜,你尝尝。”望着儿子炒的菜,老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水。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老杨再也忍不住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 1 )“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纳闷好奇——________——更加纳闷——大吃一惊——________

( 2 )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 3 )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 4 )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
( 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题目: 依然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姐少了迩.照样活得灿烂”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