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 5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C: 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炫神迷啊。 D: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酬和(hè) 沉湎(mián) 龙吟凤哕(huì) 吹毛求疵(chī) B: 炽(zhì)痛 缄(jiān)默 咫(zhǐ)尺天涯 花团锦簇(zú) C: 顷(qǐng)刻 陨(yǔn)落 宠辱偕(jié)忘 怒不可遏(è) D: 狡黠(xiá) 狩(shòu)猎 遍稽(jī)群籍 汗流浃(jiā)背 |
3、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俊俏。 B: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 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 , 玩起了打雪仗。 D: 足球比赛即将拉开帷幕,队员们彼此发出海誓山盟 , 立志夺冠。 |
4、 | 下面文字摘自李星同学写的一篇日记,其中画线处表达不得体的一处是( ) 今天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A)我和爸爸妈妈怀着沉痛的心情去给爷爷扫墓。(B)在进山的路口,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叔叔拦住我们:“你们好!我是文明祭扫劝导员。请把你们带的东西给我检查一下好吗?”(C)我很不高兴地说:“我们只带了鲜花,你看不见吗?”(D)叔叔温和地回答:“文明祭祖,好啊,既可寄托哀思,又能保护环境。” A: A B: B C: C D: D |
5、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参加校合唱团呢?还是参加校舞蹈队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B: 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C: 这条高速公路开通以后,我坐车回家只需三,四个小时。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和转机。 |
6、 | 结合语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墙角砖缝中的小瓜苗,昂然挺立,那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擎天撼地:形容力气巨大。擎:举起。撼:摇动。) B: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C: “弯道超车”是实现富民强省的新战略,是我省经济腾飞的重大举措。(弯道超车:机动车在弯道超速行驶。) D: 时下,网络最流行的语言是“史上最牛的人”,“牛人”,多用于贴吧、论坛。(牛人:喻指那些非常厉害、让人赞叹或惊讶的人。)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荒谬 震悚 油光可见 有例可援B: 篷蒿 祈祷 龙吟凤哕 广袤无垠 C: 仰慕 馈赠 如坐针毡 义愤填鹰 D: 瘫痪 迸溅 束手无策 人迹罕至 |
8、 |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B: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城市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作者牛汉是现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充满着一种沉重的苦难感与强大的力量感,著名诗人艾青就受到了他极大的影响。 C: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D: 《再塑生命》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
9、 | 《骆驼祥子》中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哪里拉车?( ) A: 北平城B: 上海 C: 南京 D: 天津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居里夫人艰辛地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漫长地研究,后来就在那里发现了镭。B: 考生在考场上奋力答题,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 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D: 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 )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 )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
古诗文阅读 B: 梁鸿家贫而尚节(尊崇) C: 人许之(同意) D: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平常)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 乃寻访烧者蒙乃始就学 B: 梁鸿家贫而尚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悉还其豕稍稍宾客其父 D: 悉推豕偿之忽啼求之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②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 4 )梁鸿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梁鸿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述。 |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⑤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 1 )以下论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作文。
“明媚”原来形容景物鲜明可爱。生活中同样也会有令我们内心明媚的时刻:深夜苦读,父母端来一杯热乎的牛奶时,考试失利,老师投来一束鼓励的目光时,身处困境,别人给予一份热心的帮助时……
结合自身生活,请以“明媚的时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④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