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位先生歪戴着礼帽,身上那件斗篷虽然又短又旧,但穿得很有派头,显得潇洒不羁
B: 一个好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老师的错误,但是恭恭敬敬的保持沉默,因为正是这些错误对他有所裨益 , 使他走上大道。
C: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日前指出,通过互联网贩卖濒危动物的行为正愈演愈烈。该组织呼吁世界各国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在网上进行濒危动物交易。
D: 田里,金灿灿的秕谷 , 颗粒饱满,沉甸甸的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2、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nì)名 (mǒu)取 (shuò)方 (hàn)首低眉
B: 禁(ɡù) 招(lái) (jié)责 众目睽(kuí)
C: (jǐ)首 (juàn)念 门(méi) 即物起(xīng)
D: (xī)笑 (páng)徨 (qiáo)悴 广(mào)无垠
3、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周敦颐)(它)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一则)只有通过学习才会知道这样做不值得,教师才能知道困难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谢中书书》陶弘景)清晨的薄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说、记、表”等都是文体的标志,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表达观点。
B: “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C: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现宝,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定则。
D: 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各种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关公的红色脸谱代表忠义。
5、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xùn)职 (zhōng)伤 (sǒng)勇 狡(xiá)
B: 狭(ài) 抽(yé) 然(chàng) (tuán)泥
C: 袁(kē) 焦(zhuó) (quán)伏 斜(qī)
D: 干(hé) (yín)慢 (chēn)怪 溉(jǐ)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记忆里的点点滴滴,随着那些飘散下來的水球纷至沓来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C: 在间浮光掠影 , 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D: 他兀兀穷年 , 在历史的幽暗深处,寻找着蒙尘的美和故事。
7、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公交车上是否必须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对此,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 一个人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致重蹈覆辙
C: 外国人形象地把“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我们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事物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
D: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果展为观众展示了多姿多彩的香港风貌和未来蓝图。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
B: 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 电子工业能够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D: 遭受了这样的挫折,大家都有点泄气,连一向沉得住气的车间主任也难免没有同样的情绪。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最近一次模拟考试中,全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都超过了80分。
B: 我不但支持他,而且连反对过他的人也支持他了。
C: 这种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
D: 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迅速,见效之广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10、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教授曾发表报告指出,造成我国就业困难的原因是由于就业“三撞车”导致的。(删去“由于”)
B: 随着二维码与公示系统无缝链接的实现,为企业自律、部门监管和社会共治奠定坚实的基础。(删去“随着”)
C: 人类工业的发展是否超过临界点,是近现代以来对湖泊生态维护的最大因素。(将“维护”改为“影响”)
D: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提出要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左右提前预付给医疗机构。(删去“左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⑴星河:银河。⑵谩有,空有。⑶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1 )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 2 )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权吕蒙曰________

②蒙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③即刮目相待________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3 )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 1 )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
( 2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
( 3 )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C: 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 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波

①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②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③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④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⑤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⑥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 1 )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汪曾祺的“俗”“雅”的具体表现,以及你对“俗”“雅”的理解,完成下列表格填空。

行文脉络

俗的具体表现

雅的具体表现

“亦俗亦雅”的表现

①________

有“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

喜欢画的对象是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②________

对于“俗”和“雅”的理解

写他的“俗”,其实是写③________ ,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如陶渊明、苏轼一样的既耿介清高,又展现出④________的汪老形象。


( 2 )俗话说:“文如其人。”汪曾祺的语言朴实典雅,淡而有味。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加以赏析。“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青红嫩白,颜色可爱。”
( 3 )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作用。
( 4 )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文末“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为自己点个赞”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如出现班名用大写字母代替,如A班、C班;人名用具体事物名称替换,如白云、杨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囚禁、[幸福]”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