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演唱会太精彩了,变化的背景、华美的服饰令人头晕目眩
B: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 , 尽量往里靠。
C: 一遇到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 , 从来不是我们的最好选择。
D: 尽管我们举手投足都那么小心翼翼 , 但还是惊动了正在弹琴的蟋蟀。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 在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万福大桥如期顺利通车了。
B: 扬州科技馆开馆首日就迎来客流高峰。据统计,当天客流量大约达到2万人左右。
C: 我市高速交警表示,将加大巡查力度以便及时处罚和发现违法占用应急车道的行为。
D: 旅游管理部门要从“天价虾”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监管,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兼用写景、抒情、议论,诗人寓情于景,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又寓情于议,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自信的革命情怀。
B: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长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的态度的不断变化,揭露了金钱扭曲的人性。
C: 《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现实。
D: 杨志、诸葛亮、范进,这三个小说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4、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恣(suì) 鳞次比(zhì)
B: 弃(bǐng) 熙来往(rǎng)
C: 震(hàn) 心无旁(wù)
D: 摩挲(suō) 叱风云(zhà)
5、

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主席说:“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B: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续修四库全书》本)。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中学生阅读”题词:阅读不仅改变人的命运,也改变人类的命运。
D: 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6、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她忍俊不禁地笑了。
B: 雾霾天气里,司机小心翼翼地开着车。
C: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灰心丧气
D: 美并不是要打扮得花枝招展 , 作为中学生,朴素大方就是美。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目前,城市免费 WiFi“智慧桂林”的热点数已逾 9000 个左右。
B: 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C: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 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8、阅读以下文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中。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A: 画线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举出了一组当代“自己的英雄”。
B: 画线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同类列举的省略。
C: 划线词“寻找英雄”“恪尽职守”都是动宾短语。
D: “执着”这个名词修饰“坚守”,概括了英雄精神的实质。
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是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_________阴影。

②2015年“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通过展现医生们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境界,_________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谈论沂蒙精神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_________,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A: 蒙受 弘扬 妄自菲薄
B: 蒙受 宣扬 妄自尊大
C: 承受 弘扬 妄自尊大
D: 承受 宣扬 妄自菲薄
10、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
B: 节假日里,大家郊游时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能正确选择毕业后的去向,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D: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回答问题。
( 1 )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2 )诗歌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
( 3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 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 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 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论语〉十则》,完成后面题目。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1 )《论语》是 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与朋友交而不乎 信:______ ②不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
③富与贵是人所欲也 之:______ ④先行其言后从之 而:_________

( 3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 )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 5 )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黎明的眼睛
端木蕻良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呢!

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需开窗子了。

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就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在搭上个顶蓬。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随着时光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他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门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他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现在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 1 )本文描述的主体是“窗子”,但标题却是“黎明的眼睛”,根据文意,完成①②两小题。

① “窗子”在文中的含义前后是否一样,请具体说明。

②“窗子”和“眼睛”有什么内在联系?

( 2 )结合文中画线句说说本文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 3 )文中说“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做房子”,请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 4 )这篇散文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态度?(限10字以内)。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沙漠章鱼”——千岁兰
在非洲纳米比亚和安哥拉边界的纳米布大沙漠中,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植物,名叫千岁兰。顾名思义,这种植物可以在干旱的沙漠中生活上千年,据科学家测定,最长寿的一株千岁兰已经活了2000多年。

纳米布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年降水量不足25毫米,有时整整一年都不下一次雨。我们很难想象,在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千岁兰竟能屹立不倒,长存千年。千岁兰一般生长在沙漠中宽而浅的谷地内,根深深地扎在沙石之下,它们的茎十分发达,最长可达两米,直径最大可长八米。也就是说,千岁兰的高远不及它的粗,虽然这样看起来不够壮观,却能有效地保护自己,避免被风暴折断。
每一株千岁兰的顶部边缘都长着两片长长的叶子,宽约30厘米,长约2至3米,这两片叶子一旦长出后,就与整个植株相伴终生,不离不弃。千岁兰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因为千岁兰的叶子里含有许多特殊的吸水组织,能够吸取空气中的少量水分,使它能够在久旱不雨的沙漠中有力地存活下来。
当然,天下之事,有利必有弊,叶片越大,越容易失去水分,也越容易枯死。
千岁兰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干早、沙石的不断磨损、狂风的蹂躏,叶片前端最容易失去水分,从而干枯。可是,要想获取空中稀有的蒸汽和水分,又必须保持叶片旺盛的生命力。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千岁兰将珍贵的水分储存在粗壮的颈部内,前边的叶子枯死了,后边新生的叶子就赶紧补上,如此循环,生生不息。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它的叶子不老、不衰、不损伤。而事实上,千岁兰叶子基部有一条生长带,那里的细胞有分生能力,不断地产生新的叶片组织,前面的刚刚干枯,后面的就紧紧跟上,以补充叶片的损失。一些存活了上百年的千岁兰,叶子往往被分裂成许多的细片,大风一吹,就散乱扭曲,远远盟去,犹如一只只匍匐在沙漠上的大章鱼,因此千岁兰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沙漠章鱼。
千岁兰是雌雄异株植物,开花时许多穗状花序在茎顶部边缘上生出。由于花序有鲜红的苞片,因此颇为艳丽,为沙漠增添了异彩。千岁兰年年开花。在茎顶上表面,出现一些同心沟,在同心沟的外方沟内抽出球果状的花序;花片鲜红色。种子的外面有翅膀,随风散落到各处安家。
尽管千岁兰生长在大雨十分罕见的环境中,但由于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沙漠上牛毛细雨经常光顾,因此沙漠上的千岁兰不但旱不死,反而能长命千年,形成了世界上最为珍奇的植物景观。
——节选自《百科知识》第121期(有删改)

( 1 )从内容上分,这篇文章属于 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

( 2 )为什么“千岁兰”被称为“沙漠章鱼”呢?

( 3 )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据科学家测定 , 最长寿的一株千岁兰已经活了2000多年”一句中,划线的字能否删除?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 5 )“千岁兰”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还能长命百岁、不断繁衍呢?

四、写作(分值:60分)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__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為你╮獨有”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