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了媒体的报道,我们才知道电影“流浪地球”到底有多火。 B: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素。 C: 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D: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 |
2、 | 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热爱祖国”“出现故障”“看电影”都是动宾短语,“干得很好” “漂亮极了”“湿透了”都是补充短语。 B: 老王到小李家赴宴,对主人说:“我又来叨扰了。” 小李开心地说:“您老大驾光临,让寒舍蓬荜生辉。” C: 当代作家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贯穿全文,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D: 大诗人杜甫的七言绝句《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城春草木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国都沦陷后变得残破不堪的景象。 |
3、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惩罚(chěnɡ) 忿然(fèn) 晌午(xiǎng) 舀水(yǎo) B: 伛偻(qǔ) 侮辱(wǔ) 诘问(jié) 胸脯(pú) C: 田垄(lǒng) 山涧(jiàn) 哺育(pǔ) 屏障(píng) D: 校对(jiào) 阖家(hé) 赫然(hè) 诧异(chà) |
4、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B: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述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C: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初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作品集。 D: 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居中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 |
5、 |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东晋 B: 《陋室铭》 刘禹锡 唐代 C: 《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 D: 《望岳》 杜甫 宋朝 |
6、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幻想 挖掘 攀登 终其一生B: 活跃 景致 欢愉 乐此不彼 C: 隐藏 留恋 延缓 过得舒适 D: 激流 钻研 增益 微不足道 |
7、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商酌(zhuò) 自出心裁 愧怍(zuó) 不可思议 B: 狡黠(xiá) 言简意赅 鄙(bǐ)薄 高官厚禄 C: 荒谬(miù) 眼花瞭乱 磕绊(pàn) 左睇右盼 D: 褴褛(lǚ) 万籁俱寂 揣(chuǎi)摩 误入歧途 |
8、 |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屋子里收拾得非常整洁,窗明几净,了无杂尘。 B: 他家开的百货商店顾客不少,一天能经营上千块,生意盎然。 C: 走进校园,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D: 这人做事从不考虑先后次序,也看不出个轻重缓急。 |
9、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步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 , 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B: 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之一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C: 姚明成为管办分离后的新一任篮协主席,绝对是所有符合人选当中最突出的,也是众望所归。 D: “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
10、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 B: 这次西藏之行虽时间仓促,浮光掠影 , 但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C: 对他的错误必须提出严肃批评,不能只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了事。 D: 楼阁建筑精美,雕梁画栋 , 尤其是砖雕图案,造型新颖,神奇多姿。 |
阅读陆游的《幽居初夏》,回答问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tuò)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 1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
阅读《隆中对》、《出师表》,回答相关问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节选自《隆中对》 节选自《出师表》 ①谓为信然 ( ) ②此人可就见 ( ) ③孤不度德量力( ) ④凡三往 ( ) ( 2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 )乙文中与甲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 ( 4 )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和 , “一对”指的是 。 ( 5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 6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共写出两个即可) |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A.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B.“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孩子,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也没有死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住雪,捏个团子,说:“那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离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桩。他吓了一跳,那雪桩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做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杈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枝上,一动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还看到什么吗”
“太阳,太阳的红光。”“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
“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那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冬景里的奇景。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书社1992年版)
( 1 )请你用圈点勾划的方法,梳理文章结构。①本文写“冬景”,根据时间的转换来安排结构。勾划出文中两句时间转换的句子,并填在下面横线上。________
②文章中间有一句话,在结构上总结了前文,反应了作者对于“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大雪的不同态度。你能勾划出这一句吗?并填在下面横线上。________
③根据以上文章结构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依次描写了三幅冬景图,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郊外闲冬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
(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中划线句。①(划线A句)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②(划线B句)奶奶,电线肿了。
( 3 )下面是关于本文的评价,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外婆的早饭
李娟
①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②一般来说,外婆吃过早饭都会睡一会儿觉的。睡醒了,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一般来说,还要再睡一觉,这一觉得睡到午饭做好了才能结束。吃完午饭后,一般来说,她老人家一定还得躺上一会儿。躺到半下午,睡得实在睡不着了,起来再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回到帐篷里,往床上一倒,一般来说,又要睡到晚上开饭时候……
③白天睡成这样,那晚上干什么?晚上就开始玩了呗。一整夜,她睡的帐篷角落那边窸窸窣窣响个不停。有时会有“哐嗵”一声,肯定是摔跤了,要不就一定是弄倒了什么东西。
④“吱!吱吱”的声音源自一捏就响的橡皮小耗子(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给她这个……)。
⑤“嚓嚓~嚓嚓~嚓嚓~……”在给会跳的玩具小青蛙拧发调(后悔……)。
⑥“啪哒、啪哒、啪哒……”小青蛙开始跳了。
⑦“窸窸哗哗……”不用说,又在数她的私房钱。
⑧有时候,各种各样的怪声音还会一路延伸到摆放糖果的小食品货架那边……也不能怪老太太嘴馋,闲着也闲着,不吃怎么着?而她老人家只要来了兴致,深更半夜也会旁若无人地唱歌,唱那种川味极浓的,调儿根本就不带拐弯的招魂一般的曲子。好在我们也听习惯了。乍然一听的人还真受不了呢。总之一夜不得安宁,直到天蒙蒙亮了,我们才能疲惫地沉沉睡去。那时,天大的声响也惊动不了。那样的时刻,外婆也开始起床做早饭了。
⑨如果那个时候我醒着,会从帐篷缝里看到外婆一手拎一截小木桩(我们家的小板凳),一手捏着窄窄一溜儿桦树皮,弓着腰,慢慢向炉灶那边走去。
⑩为预防火灾,我们家的灶砌得离帐篷比较远,在沼泽边的下风处。炉子很简单,三块石头往那儿一堆就行了,旁边还有一个大大的石头,很平,做饭时可以放些油盐酱醋。没有风的时候,我们也把它当作饭桌围着吃饭。炉灶旁边还支了个“人”字形的小棚,里边垛了柴火。
⑪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
⑫就这样,清晨里,世界的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了。我又蒙眬睡去,梦里也去到了炊烟所抵达的最高处……
⑬除了外婆,一些牧羊人和外地来的收购羊和羊皮的人也要早早地开始一天的内容。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路上走了很久了。早上多冷啊,他们裹着沉重的皮大衣,在清晨发白发亮的冷气里走着。草地被冻上了,泛着白霜,硬硬的,被踩得“嘎吱嘎吱”响。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⑭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⑮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⑯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⑰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⑱但这时候要是再不起来的话,就有顾客钻进帐篷掀被窝买东西了。没办法,我睡在柜台上,我妈睡在货架下,都不大雅观。
⑲我们便哈欠连天地离开被窝,迷糊着眼睛叠铺盖、穿戴、梳洗。但是看到稀饭已经盛出,新新鲜鲜、热气腾腾地搁在炉灶边的大石头上。三碗稀饭间摆着一碟子泡菜,也刚捞出来,水淋淋的。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好心情伴着好胃口全来了。
⑳我们一边喝稀饭,一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问道:“咦,你什么时候把饭给做好了?”
㉑她得意的呀:“我怕吵醒你们,干什么都悄悄地……”这话更是比什么都气人。
㉒接下来她又很体谅地说道:“你们干活从早到晚,太辛苦了,我给你们做顿饭嘛,也没什么的。我又不是老得动不得的人,能干一点就干一点嘛……你们太辛苦了,我只想让你们好好地休息……你们只要休息得好,我也就放心了……”
㉓真是毫无办法。吃完这顿珍贵的早饭,一般来说,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
( 1 )选文第①“一般来说”在文中出现了五处,有人认为用词重复啰嗦,删去了,意思更加简洁明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②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 3 )全文有两处写道:“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