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重庆市綦江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告罄 无精打采 儒雅 励精图治
B: 伦理 刻不容缓 急燥 一筹莫展
C: 筹划 巧妙绝仑 阴晦 陈规陋习
D: 恻隐 闻名遐迩 云霄 涣然一新
2、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死。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B: 这一刻,这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着生死轮回的要谛。解说:这一句的主干是“树叶讲述要谛”。
C: 旁逸斜出 趋炎附势 心无旁骛 力挽狂澜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D: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的心底。解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
3、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补偿 脉搏 璀璨 余音绕梁
B: 匮乏 瑰丽 惋惜 语无伦次
C: 通牒 竞赛 漱口 泾渭分明
D: 简漏 矫健 赝品 再接再励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回忆性散文。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B: 《童年》中的阿廖沙是个善于观察、非常敏感的孩子。在外祖父家里,他饱受欺凌;但在外祖母的细心呵护和许多善良正直的人影响下,他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C: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D: 《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主要讲述尼摩船长为了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探险、寻找沉船宝藏的故事。
5、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逑(hǎo) 洄(sù) 阻(jī) 水中(dǐ)
B: 入(sàn) 锦(qīn) 琵(ba) 牙(cī)
C: 恨(zēng) 红(fēi) 马(pìn) 鸱(xiāo)
D: 强(jìng) 懦(què) 望(liào) 叱(chà)
6、下面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儒养 襟怀 独辟溪径 不知所措
B: 灰烬 疆域 抽丝剥茧 可望而不可及
C: 蔑视 窗棂 李代桃疆 形消骨立
D: 祥和 挟持 惊世骇俗 俯拾即是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了。”

②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孩子如果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一旦离幵校园,很可能把书永远丢弃在一边,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想看到的。

③对教育来说,阅读是最基础的教学手段,教育里最关键、最重要的基石就是阅读。

④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重视阅读,尤其是延伸阅读和课外阅读。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8、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对峙 布局 周而复始 郑重其事
B: 真谛 标本 一泄千里 海市蜃楼
C: 元宵 嘹亮 断章取义 随声附合
D: 侧隐 凋零 一代天骄 拖泥带水
9、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是否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将“任务”改为“目标”)
B: 心要热,头要冷,只要拿出愚公移山的勇气,咬定目标,就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将“只要……就”修改为“只有……才”)
C: 发生火灾绝对不能乘电梯的原因,因为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发生后随时会断电而将人在电梯内。(将“的原因”删去)
D: 何伟非常希望自己能参加2018年的韩国冬奥会。他也表示,退役后会做一名教练,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年轻的中国选手,让他们避免少走弯路。(删去“避免”)
10、

根据下面语境作出的四种回答,最为得体的一句是( )

语境:你的一位朋友送你一张电影票,约你一同去看,不巧你因故不能前往。

A: 很对不起!今晚我有点事情要办一下,改换明天吧!
B: 太好啦,不过可惜我不会分身术,不能同您共享,谢谢啦!
C: 谢谢您的美意!不过——这部电影我已看过了,您自己去吧!
D: 听说电影还不错,只可惜我有些小事不能同您共享了,谢谢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诗歌,按要求答题。

啊,有一只鹰……
曾卓
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 呵,鹰,蓝天的骑士
有一只鹰在飞翔 你也有你的歌么
它飞得那么高呵 更高更高地飞吧,鹰
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 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
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 呵,有一只鹰在高飞
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 怀着真正的鹰的心
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 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

( 1 )赏读全诗,说说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2 )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 3 )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怀民亦未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③余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

④思欲亭止息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 3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
A: 欣起行 土地平旷,屋舍俨
B: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迷,不复得路
C: 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人悟此 听茶声然
( 4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 “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 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 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 2 )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C: 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 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 3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榕树下的瘦女人

沈祖连

长长的新兴路,延伸到桥头,形成个“丁”字。丁字路口处,有棵大榕树,说不清它有多大的年纪,只知道在父亲乃至祖父他们小时候就有了。逢着夏天,这里是人们纳凉、娱乐的天地。现在秋凉了,一天比一天冷,人们便都转入屋里去了,这里便现出了它的荒凉,阵阵秋风吹得人们的心都发了毛,谁还会到这里来呢?

不过也有。一个瘦骨嶙峋的女人,终日拄着一根枯藤或是一截竹棍在这里,有时坐着,有时站着。秋风拂起那发黄的发丝,飘飘悠悠的,一双呆滞的眼睛犹如两眼枯井,时而看着桥头,时而看着路,时而看着行人,有时什么也不看。

我早上去上班,路过桥头便看见了她,她的瘦以及她的黄发丝,都让人无缘无故地产生一种怜悯。我便走近了她。

“阿姨,你在等什么?”

她慢慢地反应过来:“先生,是问我吗?这么说,你看见过一个后生仔么?”

她没有正面看我,我用左手在她面前比划了一下,她的眼睛动了动,便又停下了。我猜她是眼睛不好,至少是看不清面前的人和物。

“阿姨,你要等的后生是什么样子,告诉我,我可以帮你找。”

“那太好了,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刚才有个姑娘也说要帮我找。后生高高的,说话声音不大,跟你差不多,说话很好听。”

“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等他做什么呢?他是你的什么人?”

“不,他不是我的什么人,只是欠我的钱,那天他买我的手镯,说等会儿给我钱,便走了。”

“阿姨,我想你是上当了,怎么不给钱就让他走了?现在可不同以前了,不抢你就好了,你能告诉我多少钱吗?”

“我们说好了的,他回头给我三百元。那可是真玉的啊,是我母亲给我的嫁妆,他见了直说是好玉。我见他识货,便解下给他看,他说我的手太瘦太小,不适合戴,便缠住要我卖的。”

又是一起诈骗案。

中午我回来,经过桥头,她还在等。

第二天,她还在等。看着直让人心疼。我在心里一百次地骂,是哪个没良心的小子,有本事不去诈骗大亨,却来骗这些可怜的老百姓,该是断子绝孙的。

第三天,她还在等,不知怎么,看到她那黄黄的发丝和深似枯井的双眼,便有一种要帮助她的本能涌上了心头。于是我又走近了她:“阿姨,对不起,我这两天有急事,我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让您久等了。”

她慢慢地转过身来,捉住我的双手,她的瘦手在哆嗦着,那枯井似的双眼分明渗出泪来:“你可回来了啊,你可知道我要钱干什么吗?”

“知道,阿姨,是我耽误了您,您打我骂我吧。”我把三百元钱塞到她的手上,并做好了挨骂挨打的准备。

“好了,你回来就好,阿姨怎么舍得打你骂你?到底这个世界还有好人,前天那先生还说你是个骗子呢。”

瘦女人心满意足地走了。又是一阵秋风掠过,榕树叶子簌簌地落了下来,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

( 1 )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文中的瘦女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 2 )结尾说“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我”为什么感到“悲戚”?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你以“向春致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和人名:④书写认真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的不舍得成了你的资本”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