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骆驼样子》中,样子爱着小福子却要娶虎妞为妻,所以尽管虎妞因难产而死时样子很难过,但真正让样子崩溃的是小福子上吊而死。 B: 样子在兵荒马乱中连人带车一起被宪兵抓走,后来他趁乱逃出来却冒险地牵走了部队的三匹骆驼并用它们换了三十五块钱回北平。 C: 阿龙纳斯说:“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七分之一,大海纯净清新、大海充满了生命力、大海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是永恒。” D: 《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合了大量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等方面的知识。 |
2、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急刹车,大巴车戛然而止 , 乘客们惊出一身冷汗。 B: 一周的旅行结束了,沿途风景浮光掠影 ,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C: 一个怀有梦想,努力向上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充实自己。 D: 老师就像是妙手回春的园丁,辛勤耕耘,要把我们培养成祖国的栋梁。 |
3、 | 将文后句子回填文中横线上,顺序恰当的是( ) B: (1)(2)(3) C: (2)(3)(1) D: (3)(2)(1) |
4、 | 选出对句中画线词词义理解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在句后括号里。 ( 1 )人们按当时的习惯,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 A: 支使 B: 押解 C: 派出去 D: 使离开 ( 2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亲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A: 生活无着落,生活不检点 B: 刁难泼辣,不讲道理 C: 游手好闲而品行不端的人 D: 死皮赖脸,不要名誉 ( 3 )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 A: 打算 B: 争论 C: 反复吆喝探讨 D: 计算比较 |
5、 | 下列有关《骆驼祥子》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北平市民生活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B: 曹先生是个平凡的教书人,他待人宽和。一天晚上祥子不小心摔坏了车子,跌伤了曹先生,曹先生自己把车收拾好,也没有让祥子赔偿。 C: 刘四爷是土混混出身,人和车厂的老板,只有虎妞这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他看到祥子健壮老实,经常主动帮他做事,便有意让祥子入门做女婿,好让祥子继承他的家业。 D: 虎妞长相丑陋,性格泼辣,脾气暴躁,但办事能力强,敢于大胆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为了和祥子生活在一起而与父亲决裂。 |
6、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不辍 娴熟 诘责 劳禄 锐不可当 B: 轻盈 悄然 由衷 浩瀚 眼花潦乱 C: 业已 溃退 仲裁 建树 催枯拉朽 D: 私塾 慰勉 缰绳 蒙昧 和颜悦色 |
7、 |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棘(jí)门 持兵揖(jī) 按辔(pèi)徐行 B: 介胄(zhóu) 彀(góu)弓弩 不得驱驰(chí) C: 嗟(jiē)乎 军霸(bà)上 天子之诏(zhāo) D: 都尉(wèi) 袭而虏(lǔ) 曩(rǎng)者霸上 |
8、 | 品读下面这首古诗,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 “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B: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它精练醒目,与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千古名句。 D: 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的行径。 B: 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不否认“阳光体育”活动是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 他虽然已经超越了别人,那么,今后的任务就是超越自我。 D: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制造的血腥暴行,是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 |
10、 | 下列词语书写只有一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强聒不舍 斩钉截铁 不言而谕 旁征搏引 B: 吹毛求疵 重蹈复辙 涕泗横流 歇斯底里 C: 孜孜不倦 喏喏连声 豁然惯通 脑羞成怒 D: 红装素裹 怒不可谒 咬文嚼字 恪尽职守 |
诗词赏析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 1 )此诗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请结合全诗,评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节选自《<论语>十则》) ( 1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 2 )翻译下列语句。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3 )【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 4 )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 5 )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 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
程杰
①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②一,先秦﹣﹣中国花卉文化的始发期。河南庙底沟桥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反映出我国先民对植物花朵的关注和喜爱,展示了我国花卉观赏文化源头的绵远与活泼。
③但这一时期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远古先民以狩猎生活为主,舞蹈模仿动物,各类纹饰多以动物为题材,很少顾及植物。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植物的实用价值,《庄子》说“杜可食”,《离騒》言“餐秋菊”,《诗经》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都是着眼于食用。对植物长势旺盛之美的特别青睐,是《诗经》中的普遍现象,这透露出一种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楚辞》常说到“兰”,也是佩兰、泽兰之类药用、香用植物。这是一个植物实用意义仍占绝对地位的时期,可称其为花卉植物的“物质实用时代”。
④二,秦汉至盛唐﹣﹣中国花卉文化的渐盛期。这一时期,花卉欣赏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咏花赋开始出现,如钟会《菊花赋》,汉乐府《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花卉引发情感,到东晋,产生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这样杰出的作品。隋唐时代,人们主要关注花卉的物色美感,欣赏色、香、味、形、姿等客观形象。通过鲜花盛开的华艳来体验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透过花开花落来感知时序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从欣赏心量上说,这是一个带有鲜明感性色彩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花色观赏时代”。
⑤三,宋元明清﹣﹣中国花卉文化的繁盛期。到宋代,花卉欣赏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一时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值得注意。
⑥一是士大夫园林、园艺活动的兴盛。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歌咏了30个景致,其中11处属于花卉景点,清朝《扬州画舫录》记录丰富。二是花卉产业化和民众游赏风气的兴起。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可见当时赏花宴游之风的兴盛,到了宋代,有关花市的描写极为常见,洛阳牡丹、扬州芍药都在这一阶段名扬天下。三是各类花哉园世著述大量出现。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1388种,其中花卉类225种。这些记录全面、系统,构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深厚的学术积淀。四是文艺创作的极度繁荣。龚自珍用《病梅馆记》针砭时弊,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文人写意极为流行。
⑦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意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人们更加关注不同花色品种的个性特征、风格神韵和观赏价值,追求花卉品格神韵与人的精神气质投合契应,并借以陶冶人的性情意趣,寄托人的品德情操。“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说法的出现,典型体现了这一审美趋向精神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花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完全成熟,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文化象征时代”。
⑧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文化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三个阶段之间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是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正是如此悠久持续、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极其丰富灿烂的面貌。
(材料出自《阅江学刊》2014年第1期)
( 1 )本文是一说明性的议论文,其主要观点是( )A: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①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1388种。
②这一时期(先秦)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