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南宫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步履维艰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
B: 我早就期望着能去长城游览了,今年五一,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C: 老师讲课生动有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个个听得入神,不停唯唯连声
D: 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 , 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晓东对前来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B: 小明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做客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
C: 小欧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问道:“奶奶,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D: 下楼时,小龙被别人踩了一脚,生气地说:“你走路不长眼呀,差点把我踩伤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段时间,为国捐躯的烈土——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遭到无端调侃和曲解,这是个别人罔顾史实、臆想战争的结果,是对历史的歪曲。
B: 人脸识别准确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上曾发表论文,称计算机算法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9.15%。
C: 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
D: 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基础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第27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全球总决赛上,22岁的山西小伙张国栋与全球269位记忆高手同台竞技,最终获得“世界记忆大师”。
B: 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C: 阿里巴巴发布《2018中国人读书报告》中谈到,网络让购书更加简单方便,边远地区的学生,也可以买到与大城市学生一样的很容易的各类学习资料。
D: 设计标准达到了多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通车了,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大大降低了粤港澳三地的通勤时间。
5、指出没有用比喻和夸张的一项( )
A: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的大胡子。
D: 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督战 河堤 单精竭虑 一丝不苟
B: 踱步 婆娑 坦荡如底 抑扬顿错
C: 筹躇 臃肿 络绎不绝 长途跋涉
D: 记载 禁锢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把4G比喻成一条普通的道路,5G就是立体的高速公路

②5G在时延性和连接密度这两个关键指标上也都有“跨栏式”的突破

③而其峰值速率可达20bps,是4G的20倍

④5G,即5th- Generation,指的是第五代移动电话通讯标准,是现有4G通讯技术的延伸

⑤5G的下载速率将达到10Gbps,相当于4G的10倍

⑥相较于2G/3G/4G,5G的速度更快,信道带宽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A: ④①⑥⑤③②
B: ④⑥⑤③①②
C: ①⑥⑤③②④
D: ①④②③⑤⑥
8、下面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表明吕蒙才略长进很快,朗读时应该读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B: “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寄寓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思念故园的柔情,又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C: “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揭露了汉文帝求仙访道,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现实。
D: “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中,“散”字用得妙,笛声“散入春风”,乘着春风传到各处,即为“满洛城”,“满”和“散”二者互相照应。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蕴藏 俯卧撑 好高骛远 循规蹈矩
B: 诙谐 霓红灯 溶会贯通 修葺一新
C: 箫索 电饼铛 既往不咎 分道扬镳
D: 蹊跷 干躁剂 出类拔萃 隐天蔽日
10、

小明参加了学校的艺术节活动后写了一篇随笔。以下是随笔中的几个句子,其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如果你来到“爱心义卖”的现场,就会被人声鼎沸的场面所感染。
B: 虽然我没有获得演讲赛的第一名,但参加比赛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C: 担任艺术节工作人员的同学,牺牲了许多时间,任劳任怨 , 令人钦佩。
D: 闭幕式上,“校园十佳歌手”的精彩演唱,真是惟妙惟肖 , 让我们痴迷陶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燕山春暮
明·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 1 )诗歌一、二句从哪几个角度描绘了暮春之景,有何作用?

( 2 )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但本诗三、四句的两个“江”字和两个“归”字却用的恰到好处,为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③不售:不中。

(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 2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四时备(________)

②夕日欲(________)

好作诗古文(________)

因愤激之久(________)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 4 )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理解

泼水节掠影

①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素来就非常迷人,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西双版纳,一睹傣家人的泼水盛况。我是在西双版纳部队长大的,耳闻了许多关于泼水节的趣事,可一次都没有参加过。耳闻不如目睹,今年的泼水节,我是一定要参加的。正好,团部的车今天要去勐摆寨,我可以借此机会亲身体验一下泼水的感受.、

②汽车在大道上奔驰,看到窗外一闪而过艳装的傣家小姑娘,我心中涌出无限的兴奋和新奇。

③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过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缅甸、泰国、老挝等国也过此节。我国的傣族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欢度泼水节。而西双版纳是傣族的主要居住地,最大的泼水节就在此地举行。

④下了车,走在勐摆寨的林荫小道上,沿路参天的古树遮蔽了阳光,只听得树林里传来呼呼的风声,风里夹带着野花的馥郁和野果的清香,多么迷人,多么醉人!

⑤再过一段就是勐摆寨竹林.这不只是竹林,还是果林,栽种的都是亚热带特有的果树:芭蕉、香蕉、橘予、黄果、柚子、柱果、椰子、槟榔……

⑥来到独木桥边,这是到寨子的必经之路,望着桥下湍急的流水,使人发颤。傣家人说,能走过独木桥才算勇敢的人,由此可见傣家人的勤劳勇敢,

⑦走过独木桥,眼前出现一派繁荣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花花绿绿的筒裙,星星点点的小棚架下更是别有风味:有卖粽子的,有卖糯米饭的,有卖凉鸡的,有卖米线的,有卖甘蔗酒,还有许多亚热带特有的水果,一字摆开。,那又香又大的波罗蜜,那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橘子,还有……简直让你站在那儿不想走。那手镯、那耳琢、那项链的光彩,仿佛比以前更加鲜艳夺目,更加金光灿灿,耀眼迷人。

⑧你瞧那位少女,身着质地考究的筒裙:红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那衬衫,像蝉翅,又像彩蝶的翅膀,轻柔而美丽,简直跟舞台上的少女没什么两样。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一块七彩的天地,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i、

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赶摆,而泼水节期间的赶摆是最热闹的,给泼水节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⑩另一个吸引人的项目就是放“高升”。勇敢的小伙子举着火把,爬上事先准备好的十多米高的竹竿上点火,竹筒里的“高升”就“嗖”的一声飞出竹筒,冲向天空,“高升”是一种类似礼花的东西,这是傣家人自制的,真是巧夺天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用智慧丰富了幸福的生活。

⑪泼水节最为有趣的当然就是泼水了,人们都愿意把水泼给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大家还互相泼,互相祝福。最兴奋的还是那些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泼得可真卖力,把一盆盆水端到人群中,从头到脚把别人浇个透。真是躲又没处躲,藏也没处藏。

⑫举起相机,想把这个快乐场面留下,冷不防一盆水把我和相机浇了个透。要在平时,那还得了?可是这过节,过泼水节,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

⑬水,到处都是水,泼得你睁不开眼,泼得你慌了神儿,、水泼出了丰收的希望,泼出了富裕的祝福。

⑭一盆盆水像一朵朵闪闪的银花,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他们来看一看傣家人的“风习”。

⑮水还在泼,歌还在唱,打响了脚鼓,敲响了锤锣。

⑯跳起了孔雀舞,他们在和孔雀比美,为欢乐歌舞,为幸福生活增辉。

( 1 )文中泼水节叙述了几件趣事?最热闹的是哪一项?最有趣的是哪一项?

( 2 )第⑨段加点字“这”指代的是什么?

( 3 )第④、⑤、⑥段与泼水节无关,可否删去?为什么?

( 4 )泼水节的意义何在? (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同答)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 1 )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

①故事情节:(________)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________)手机——回顾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________)—— 心情很好 ——(________)

( 2 )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3 )“我”表扬儿子“善良”“不虚伪”, 请你写出儿子的“善良”和“不虚伪”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 4 )课外链接:南京的彭宇在街上扶起摔倒的老人,却惹官司上身,被一审法院判赔老人损失,让不少人觉得好人难做,那么,当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品尝过多少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汤,同学递来的一方手帕,花儿的芬芳,泛舟书海的苦乐,“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带给我们无数感动。请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时间糖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