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巴中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并制定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C: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根本在于探索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关键。
D: 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2、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禁(gù) 怪(chēn) 参不齐(chā) 孤苦伶(dīng)
B: 然(mó) 战(sù) 众目睽睽(kuí) 踉跄跄(làng)
C: 待(nüè) 临(lì) 轻怕重(niān) 莽莽榛榛(zhēn)
D: 抽(yē) 干(kū) 怪不经(dàn) 衣衫褴(lǚ)
3、

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沙漠地区的秃鹰个个都是捕猎高手,却很少单独出去,这与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________,这种环境下,为了避免被天敌捕获,许多弱小动物都有很强的逃生能力,________,对秃鹰来说,想获得足够食物,单干就不如合作。

A: 因为 但是 只要
B: 所以 因此 只要
C: 因为 因此 如果
D: 所以 但是 如果
4、

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伊索寓言》主要为古希腊民间流传的以动物为主的寓言,相传为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作。
B: 《渔夫的故事》选自反映中古时代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的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C: 《最后一片叶子》的作者是世界三大小说巨匠之一的法国小说家欧·亨利。
D: 《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5、下列歌词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 记得自我保护,必要时候讲些善意谎言。——林俊杰《学不会》
B: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毛宁《涛声依旧》
C: 无限个千万弟兄。——周杰伦《龙拳》
D: 小河流我愿待在你身旁,听你唱永恒的歌声。——孟庭苇《往事》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首(qiào) 刻(juān) 无消息(yǎo)
B: 娌(zhóu) 禁(gù) 惟妙惟(xiāo)
C: 遒(jìn) 喧(xiāo) 精竭虑(dān)
D: 临(bīn) 热(chì) 锐不可(dāng)
7、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
B: 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C: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D: 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是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
8、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
B: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述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C: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初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作品集。
D: 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居中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
9、

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人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由于诗歌极其精练,欣赏时,我们_ 要努力把握它少量字句包孕的丰富含义, 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的不尽韵味。读诗 仅仅停留在字句的表面含义, 无法领略其“弦外之音”。

A: 虽然 但是 只要 就
B: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C: 与其 不如 只有 才
D: 不是 而是 除非 才
10、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B: 连日来,经各大媒体集中报道,遵义籍扫雷英雄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C: 一个人能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 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2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4 )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 5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 7 )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袁宏道)

( 1 )解释下面句中的画线词。
①土微润 ②泉而

( 2 )选出下面各组中画线词解释相同的一项( )。

A: 曝沙鸟 辍耕垄上
B: 娟如拭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 红装蹇者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 冷光之乍出匣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4 )文中所描写的春天充满“喜气”,请从文中选取一处景物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文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重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 1 )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B: 传统文化须敬畏。
C: 传统文化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
D: 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
(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是为了引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B: 第②段运用道理论证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C: 第③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是为了阐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D: 第⑥段画线句子点明传统文化受到致命伤害是因为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路。
( 3 )下列对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B: 因为传统文化资源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传承和保护所有的传统文化。
C: 那些打着“创意”、“文化”旗号和对古人的所谓“开发”的这种急功近利、赤裸裸的商业行为要从严处理。
D: 文章结尾再次强调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主题。

沙原 隐泉 余秋雨

①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②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③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只管爬。  
④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A)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于是,满眼皆是畅快。
⑤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B)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⑥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阴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 
⑦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一咬牙,狠一狠心。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再稍用力,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  
⑧来不及多想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丛丛水草,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⑨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⑩——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注解】①黛赭:红里透黑的颜色。黛:青黑色;赭:红褐色。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思考:作者用优美深邃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爬沙原观隐泉的游历,描绘了鸣沙山 和月牙泉 的特点;抒发了作者 的人生感悟。

(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A.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画曲线A句。
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
B. 第⑤段画线B句中作者用“莽撞”“怪异”来形容初见月牙泉的感受是否合适?为什么?

( 3 )请揣摩作者第⑥段写富春江,雁荡山,虎跑、九溪的匠心所在。

( 4 )阅读⑧段,根据语境展开想象,续写一段文字,展现月牙泉的美景。
丛丛水草,

( 5 )作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写道“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的山水”,请结合文章一处具体语句,谈谈你所体会到的人文感悟。

四、写作(分值:60分)

任选一题作文。
【小题1】题目:让路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小题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父亲说:“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父亲说:“是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爷,红遍全球”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