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 占有 牵制 封锁 C.占领 控制 封闭
B: 占领 控制 封锁 D.占有 牵制 封锁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C: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D: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日出》属于( )
A: 独幕剧
B: 三幕剧
C: 四幕剧
D: 五幕剧
4、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在游戏时他制作了各式各样粗糙的像车、船、风车之类的小玩意儿。
B: 可是这儿却偏有一个青年学生,倔强到敢于用自己的实际观察来检验他的教授们的那些教条。
C: 这种狂妄行为必须加以制裁——为了大学的声名,也为了有益于他的灵魂。
D: 伽利略的教授们拒绝发给他医生文凭,因此他就离开了比萨大学。
5、对《蒹葭》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前二句是写景,点明季节;后六句是写寻找“伊人”。
B: 全诗叙述了在一个初冬的早晨,苍苍的芦苇上白露凝霜,“我”寻找在水一方的“伊人”。
C: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所能到达的路曲折难行,伊人好像置身于洲岛之中,可望而不可及,可思而不可得,表现了寻求者怅惘失落之情。
D: 全诗音节上回环往复。意境上创造出一种深沉而含蓄的朦胧美,有一唱三叹之韵。
6、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初中三年,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学习感悟:步履跚走到铁道边的父亲,让我们潸然泪下;一路爬来奄一息最终战胜自我的淘金者,让我们肃然起敬;“欺骗”我们眼睛的红的落日,让我们叹为观止;还有蔽幽花芳草造福人类最终被砍伐的那树,让我们叹惋深思……回顾所学的课文,发现语文原来真是一门多姿多彩的学科。

A: mán yān yān yīn
B: mán yān yīn yīn
C: pán yǎn yān yìn
D: pán yǎn yīn yìn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带回去交给她就行了。
B: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8、选出下列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排比)
B: 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C: 可是,这能全怪我么?(设问)
D: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 潭中鱼/可百许头
D: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mín)灭 义愤填(yīn) (bǔ)育 相形见(chù)
B: 别(shù) 长(xū)短叹 阔(chuò) 鳞次(zhì)比
C: (xiá)意 孜孜(zī)不倦 (piāo)悍 (gā)然而止
D: (gén)古 (shì)才放旷 地(gào) 深痛疾(w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现代诗,按要求答题。

杜远燮
①我是静默。 ⑤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②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⑥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③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⑦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 有孤独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④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 1 )“井”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 2 )“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蕴涵着什么哲理?请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不不枝________ ②亭亭净________ ③乎众矣________

( 2 )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
B: 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 文章用“噫”字引领一组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 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大众阅读从少儿抓起

葛竞

①培养民族阅读习惯,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从个体角度来说,阅读不仅帮助少儿认知世界,更是在塑造其人格,为其心灵注入力量,打下人生的底色。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从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可能保持一生,而且这一阶段的阅读滋养可以影响个体乃至群体心灵的塑造。

②家庭是阅读的起点,家长的阅读习惯和家庭阅读氛围,决定了孩子最初的阅读态度,也将影响孩子成年后的阅读习惯。因此,对家长的阅读引导,应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前不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进行了一个公益项目,就是直接对0到3岁幼儿的家长进行家庭阅读辅导,可称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③对于少儿阅读习惯的引导,学校需要与家庭达成共识。小学阶段,阅读和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得比较紧密,容易家校合作。但小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容易陷入娱乐化功利化阅读:或被花哨设计实则庸俗的低劣读物吸引,或只读教辅读物、作文选集,这将束缚阅读视野、降低阅读兴趣,更违背“书籍滋润心灵”的意义。因此,学校老师需要对小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引导,培养孩子们判断图书好坏的能力。

④引导少儿阅读也要注意抓时机,抓关键。进入初中后,孩子们往往进入自主阅读阶段。学校在此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阅读,将事半功倍。而到高中阶段,学校和学生都面临着如何在升学和阅读上有效分配时间的难题。这时,有人会放弃阅读,有人转而读纯粹的消遣读物﹣﹣这正是一个阅读的分水岭。

⑤目前,我国尚有很多少年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还有许多是常年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条件有限,文化资源匮乏。令人欣慰的是,针对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阅读推广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书香童年”小书包公益活动,就是将装满书籍与光盘的“小书包”免费发放给贫困地区的3万个家庭,为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提供0岁就开始阅读的条件。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各界资助下,建立起小小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正走进贫困地区推广阅读,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地区的老师也有机会走出来,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如何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这些做法,对于中小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各种知识、健康成长会起到重要作用。

⑥从0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培养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小了说,是一个家庭未来的规划,大了说,则是一个民族未来的规划。因为只有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粒金色的阅读种子,将来我们才会有所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15日24版,略有删改)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选文在第②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3 )选文第⑤段中划线的“这些做法”具体指代的内容有哪些?

( 4 )联系上下文,试简要概括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不同特点。

阅读《沙漠奇遇》,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放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查队,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他和另一名考查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④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了下来。

⑥他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发现他的同伴正在干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米哈伊尔和他的同伴。在飞回大本营时,两人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志愿。

⑧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而他的同伴在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实验室发生了爆炸,他在事故中不幸身亡。

⑨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他很快组织了一支新的考查队,向沙漠进发。

⑩考查队的一架飞机终于在沙漠上空发现了寻觅已久的雕像。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⑪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⑫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这不可能!不可能!

⑬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⑭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周围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他的脑海里除了雕像,再没有其他任何事物。

⑮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即使就地球上的生物而论,其生命的基本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也相去极远,以致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相比,差异就像一天与十年或一百年相比那样悬殊。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

⑯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⑰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想到这里,他忽然发现前面的两个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⑱米哈伊尔接下来考虑的是: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

⑲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这样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有改动)

( 1 )小说的情节围绕沙漠中的两座雕像展开,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将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①________,贸然取下样本→获救离开雕像,因故中断研究→②________,③________→明白雕像实质,引发时空感悟

( 2 )第⑯段米哈伊尔发现那两座雕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外星生物,前文对此其实早已有多处暗示,请简述其中三处。
( 3 )第⑰⑱段中主人公的提问把读者引入沉思。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米哈伊尔提出的、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结合文意,说一说他提出这个问题的由来。
( 4 )下面是对这篇科幻小说的阅读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甲)米哈伊尔是一位热爱科学、有执着研究精神的考古学家,他两度来到沙漠,都是为了探求两座雕像的奥秘。

(乙)文中几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沙漠落日的壮丽苍凉,表现出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既串联起情节的发展,又暗示了文章蕴含的深意。

(丙)第⑮段中用老鼠与蛇对比,又用某些细菌细胞与高级组织细胞对比,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题目:最美的时光

要求:①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文章;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1种窒息旳疼、”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