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巾帼 磅礴 幽然自得 锋芒毕露 B: 疏懒 和谐 热泪赢眶 妇儒皆知 C: 隽永 澎湃 来势凶凶 沥尽心血 D: 鼎沸 丛生 高山之巅 大肆渲染 |
2、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智深听说镇关西强抢民女,顿时怒目圆睁,气冲斗牛。 B: 生活中总是充满意外,也许正在你志得意满时,新的困难与挫折已经不期而至。 C: 一个作家不只要有才华,更要有悲天悯人的胸怀,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D: 一场疫情,假期延期,如果你兀兀穷年混日子,不努力学习,与他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
3、 | 下列对汉字“宁”的书法字体鉴赏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颜真卿的“宁”字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曹全碑》中的“宁”字是隶书,笔画正行,字体扁平匀称,奔放豪逸。 C: 王羲之的“宁”字是行书,笔画遒劲稳健,整体上刚健娟秀、朴素精巧。 D: 张旭的“宁”字是草书,笔画连绵不断,跌宕起伏,奔突游走,如龙蛇飞动。 |
4、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B: 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C: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登山队员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相当危险,而且很困难。 D: 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元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令人不胜乐观。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的艺术格调清丽简约,雅俗之间,充满诗情画意。 B: 他讲起话来总是连绵不断的,让人无法插上一句。 C: 一声巨响,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张目结舌的样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D: 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
6、 | 下面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B: 女主人不好意思地说:“您的……心意我们领了,我们以后一定……” C: 我以为言就是花的香气,行就是花的形象和花期的久暂。 D: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
7、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母亲》是作者对自己一段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情深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B: 《藤野先生》以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实际上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为下文写他的眼睛张本。 D: 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
8、 | 下列标语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某办公室墙上贴的标语:小草青青,请您足下留情 B: 某商场门前贴的标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 某运动场上贴的标语: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 D: 某学校教室上贴的标语:齐心协力,精准扶贫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在职业生涯的第20个赛季,洛杉矶湖人队科比·布莱恩特正式宣布他将在本赛季结束后退役,这引发了微信朋友圈持续的刷屏感慨。B: 城市里的一个角落,让芸芸众生可以安静蜇居,这是外部环境上的寂静;人来人往中内心一隅,让普罗大众可以深深思考,这是内在心灵上的寂静。 C: 西湖秀美的风景妇儒皆知,一到周末,在杭城读书的大学生常常邀上挚友前往西湖游玩。 D: 温岭一初三男生体育课上猝死,令人扼腕。当地教育局要求学校引以为诫,体育老师却到处忧虑——学生体质越差越容易出事,一出事对体育锻炼越谨慎。 |
10、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 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已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C: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 D: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一篇中篇小说,他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运河的桨声》等。 |
解读爱情,体悟纯净美好。 ( 3 )甲诗阐述的是诗人崇尚的爱情观,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请任选一点作答。( 4 )甲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5 )乙诗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请你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 6 )乙诗中说“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选段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段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段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 1 )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思是“已经”的一项是( )A: 无从致书以观B: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俯身倾耳以请 ( 2 )下列句子中“之”的词性、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弗之怠 B: 走送之 C: 令辱之 D: 处江湖之远 ( 3 )下列句子中“亡”的读音、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广故数言欲亡 B: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4 )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濂,明代文学家。选段(一)开篇一个“嗜”字,写出他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超过一般人。他曾经为了学习经书,跑到百里之外,向老师磕头请教。 B: 选段(二)中兼有抒情、议论两种表达方式。作者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凸显最高的人生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必曰”中的“其”就是“斯人”。 C: 选段(三)既表现陈胜的领导才干,又表现他的机智勇敢。在“尉”拔剑出鞘时,陈胜与吴广合作,夺下“尉”手中的剑,共同杀死了两个“尉”。 D: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出自《宋学士文集》。文章辞藻华美,内容充实。选段(一)中作者描写自己恭敬、虔诚地向老师请教的情景十分传神。 ( 5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了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而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且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与民族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 4 )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阅读理解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 1 )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事件 | 印象 |
① |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 ② |
③ |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 ④ |
①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②“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 , 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加下划线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3 )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4 )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5 )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一团火焰熄了,另一团火焰燃起。
——罗曼·罗兰《名人传》
经典名著中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话语,总能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以上两句话,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