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资溪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叛逆 污秽 晨曦 人情练达
B: 静谧 禁锢 馈赠 引颈受戮
C: 焦灼 宽恕 狡黠 广袤无垠
D: 羁绊 琐屑 旁鹜 和辙押韵
2、下列表述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红军剧社的主题是抗日和革命,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演员几乎都是在当地招来的。
B: 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战士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爬上沸腾的河流,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
C: 斯诺动身去中国之前注射了凡是他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包括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疫苗。
D: 1936年斯诺来到中国进行采访,依次到西安、上海、保安等地,并搜集了关于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3、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zhàn) 脸(xiá) 一丝不(gǒu)
B: 开(tuò) 利(xī) 梦以求(mèi)
C: 胆(què) 贪(lán) 莫一是(zhōng)
D: 挑(xìn) 宽(shù) 为人知(xiān)
4、经典名著往往情节动人,形象鲜明,亦有风俗民情的细致描绘,下面对名著语段的出处及所速节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藐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佳节,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A: 《儒林外史》 端午节
B: 《水游传》 端午节
C: 《聊斋志异》 重阳节
D: 《西游记》 重阳节
5、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势凶凶 荒草萋萋 欺骗 家瑜户晓
B: 九曲连环 一泻千里 书藉 锋芒必露
C: 妇儒皆知 人声鼎沸 逦歌 秩序井然
D: 当之无愧 杂乱无章 叮嘱 鞠躬尽瘁
6、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B: 郭沫若,现、当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等。
C: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为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
D: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都属于敬辞,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都属于谦辞。
7、下面文段横线处所填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过来,她已经()身体,像()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A: 反应   展开   轻盈    拥抱
B: 反映 展开 轻巧 拥护
C: 反映 打开 轻盈 拥护
D: 反应 打开 轻巧 拥抱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松驰 慰藉 天然气 崭露头角 记忆犹新
B: 馈赠 涣散 座谈会 食不果腹 源远流长
C: 精湛 遨游 俯卧撑 谈笑风声 通宵达旦
D: 彰显 闲暇 水笼头 耳熟能详 真知灼见
9、下列诗歌中提到的植物不属于花中四君子的是( )
A: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B: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C: 濂溪一赏后,君子德弥芳。
D: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秘决 儒养 扭捏作态 言不及意
B: 骈进 杜绝 强聒不舍 自惭形秽
C: 绸缎 脏物 鸠占鹊巢 丰工伟绩
D: 制栽 涵养 大发雷庭 矫柔造作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1 )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 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 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 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的,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 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2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把现实与梦境自然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 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找出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窗理云鬓/但涉猎
B: 蒙乃始学/指物作诗立
C: 大兄何事之晚乎/归来天子
D: 卿当涂掌事/卿者才略
( 2 )翻译下列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草垛

罗海玲

①童年的记忆里那些静静的草垛,或立在田间,或立在屋旁,或立在竹林边。你若走过,总能嗅到它们的气息,晴天是干香干香的,雨天则带些特有的草湿味儿。一只猫会在你拐弯的时候迎面遇见,它仰起头,张着朦胧的淡绿色眼睛,朝你“喵呜”一声,或是恰好从草垛顶上蹿下来,轻轻地走了,这总令我不由地想:它刚刚是在草垛边做什么乐意的事呢?

②草垛常与乡间的猪舍一般高,呈粗壮的圆柱形。顶上的圆形盖像一把撑开的雨伞,也是由一层一层的稻草相叠而成的。我还记得动时一家人堆草垛的情形。爸爸总是站在草垛中央。妈妈、我和弟弟三个纷纷把临时杂乱堆放在下面的一个个稻草扔给他。那些稻草是刚从田里收上来的,稻个儿新脱了谷粒,有的秆子还黄中带着点淡青色。爸爸齐整整地将它们一圈一圈码上去,一个一个头朝外,尾朝里,接得紧紧的,排得匀匀的。草垛愈叠愈高,渐渐令我们力所不及。此时,只有妈妈还能比较轻松地一把把扔上去。我和弟弟则由随意地扔变成了借力地甩,总在吆喝一声后顺势一甩,仿佛这样力气会更大些,最后,当草垛高及树枝,我们就只能一个一个地如飞纸飞机一般双手横架着稻个子将它飞上垛顶去。如此,往往飞偏了,从这边上去,又从那头掉落地下,偶尔正好被直起身来的爸爸接住,我们便得意一番,有时正好打到爸爸后背或脑袋上,撞得他一脑门的草秆子,又逗得我们大笑。

③那时,乡下几乎家家都在收稻的季节堆草垛。堆成的草垛一个个立在那儿,静静的,一声不吭,好像它也知道自己本属于那儿,便安分地在那儿,与翠竹、小河和伸向小河的青石台阶融为一体了。初秋季节的天还极热,晴空艳阳下,乡间陡然间矗立起许多这样的金字塔。大多数草垛都堆得齐整牢靠,显示着祖辈们代代相传的这种精湛的技艺。同村人路过,逢主人家正在堆草垛,往往会赞一句:“这草垛堆得好来。”堆得好的稻草历经风雨霜雪也无碍,除了顶上的盖,柱体的稻草总是十分干燥。家乡沿海,夏秋两季多台风,却很少看到有被台风吹倒的草垛。

④我喜欢月下的草垛。月光如水般从光滑的草垛顶上泻下,如同银色的水从一件农夫的蓑衣上滴下,一旁的树影婆娑,将叶斑儿撒在草垛上,在夜风中轻轻摇曳。草垛的气息弥漫开来,叫蟋蟀在垛下的草丛里长鸣,叫萤火在垛边的暗影里明灭。我会在那儿经过,到河边去洗一只母亲叫我洗的西瓜,我会在石阶上停留,小小的心沉醉在此了。

⑤我更喜欢雨夜的草垛。下雨了,漆黑漆黑的夜。雨在窗口或门口射出的光线中闪着星星般的银光,如同一枚枚掉落的银针。我会在这样的雨夜,在温暖的房间里,在柔和的橘色的老式电灯下,升起满满的幸福。这幸福甚至要从窗口向着黑糊糊的夜色蔓延开去,让我对仍在远方未赶到家中的某个人生出深深的怜心,想着他们或许还拖着重重的黑胶鞋,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因为我自己就曾有多次这样的经历,在幽暗的冷雨中跋涉,久久地渴望在某个草垛的背后,家门口的灯光突然闪现,此时,一切旅途的恐惧、孤单和沮丧就全不在了。此刻,我却是一个幸运地待在屋里的人。我站在窗口,看草垛还静静地站在雨里,守着我们家的小房子。它莫非有了生命,立在那儿,让我不感到孤独和忧伤了。它是一个戴了斗笠、穿了蓑衣的人。那种安稳的陪伴的感觉油然而生。

⑥一个草垛可以站上一年。它是慢慢地矮下去的。每次需要柴火烧饭的时候,妈妈都吩咐我去草垛边抽几个稻草出来。大人们嘱咐过,须小心翼翼地每次从柱体的不同方向抽,以保持草垛平稳不倒。乡下的人用它煮了一锅又一锅的饭,一锅又一锅的菜。乡间多有桃树,一株桃花好静开放在草垛边上,旁边还有一条洗衣淘米的小河。桃花开了,草垛矮了。这桃花在春事极其烂漫之时也是临水照花,并不喧闹,与这泛了黄的低矮的春天的草垛真是相映成趣。我去河边淘米的时候,也往往要站在那儿停留小会儿。

⑦从草垛中拔出的稻草个儿往往里面都还有一股温热,这总让我感到吃惊,因为它们经过了一个严冬,垛顶曾经覆盖着冷霜和白雪。也许是它们的株儿早在田间站立时就吸收的阳光的残留至今还没有退去吧,使这整个草垛的身体是长久地温热的。这一点,愈是让我感觉它是有生命的了。好奇之心还曾驱使我不止一次地把手臂悄悄地伸进草垛的缝里去感受这种奇异的温度。遥想那田间的水稻,蛙鸣声声,遥想曾经阳光遍酒,谷物低垂,此时的一片翠绿,彼时的一片金黄,最终以完美的叠起来的形式贮藏这曾经的日升日落,风雨阳光。这建筑比埃及的金字塔更有自然的浪漫与无限的风情呀!

⑧放眼望去,一群麻雀也总爱在它的上面小憩,左顾右盼,在人经过时,便“哗”地一起卷入蓝天白云之中。

⑨不必有菩提树,也不必有无花果树,记忆中深深留恋的那些事物,可以在任何时候引领我们进入对时空、对自然的远远的冥想之中。

(选自《嘉兴日报》2015年11月)

( 1 )请在下面表格内补充相关场景及“我”的感受。

场景

一家人堆草垛

月下草垛

雨夜草垛

________

“我”的感受

________

沉醉

________

温暖(惊喜)


( 2 )品味下面句子中画线词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①当草垛高及树枝,我们就只能一个一个地如飞纸飞机一般双手横架着稻个子将它飞上垛顶去。

②我站在窗口,看草垛还静静地站在雨里,守着我们家的小房子。

( 3 )第②段为什么详写一家人堆草垛的情形?请简要分析。
( 4 )结尾段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目送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因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②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一一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惫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③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④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揶。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⑤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⑥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⑦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彩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⑧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⑨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⑩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⑪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彩,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⑫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凤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1 )作者以“目送”为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 2 )本文有丰富的细节描写,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②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 3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是本文的题记。文章第⑦段和第⑬段也写到“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的内容,请说说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 4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5 )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受到怎样的启发?(不超过50字)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张栻)

释义:巧于议论别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自然而然”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