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巴中市白庙小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zhàn)开 感(gài) (jí)妒 (pēng)怦直跳
B: (fǔ)弄 (mò)仿 (dàng)案 (hún)为一谈
C: 惭(kuì) (cuō)捻 坎(niù) 头昏脑(zhǎng)
D: 执(niù) (qǐ)盼 (zhī)肪 (huǎng)然大悟
2、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藤野先生》作者用满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给予他无私帮助的老师,这也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写到自己老师的文章。
B: 古诗中常常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如《野望》中用“采薇”表达诗人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使至寨上》用“征蓬”表达自己的孤寂之感。
C: 律诗共有八句,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D: 苏子瞻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一个秋日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被贬黄州的郁闷心境以及豁达中的闲适乐观。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文(即《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原文题目中的“书”即书信,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 文中“窥谷忘反”一句中的“反”,现在写作“返”,意为返回,这是文言文的通假字现象;句中的“窥”是看的意思,而今义是偷看,这是文言文的古今异义现象。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高山”,即“(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骈句,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散句。
D: “皆生寒树”句中的“寒”,是“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意思,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好鸟相鸣”与“君子好逑”句中“好”意思不同,分别是“美丽的”、“喜欢”。
4、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横贯崇山峻岭之巅的长城,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华夏子孙不屈不(ráo)的精神!
B: 夏天到了,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qián)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聒燥不已。
C: 读书不可存心(jí)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D: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 , 凭借诗作平步青云的诗人不少,但郁郁不得志的也(shuò)见不鲜,令人叹惋
5、

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 《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 《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
D: 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干校六记》。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网站平台对于出售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全没有起到应该承担的监管。(在“监管”后加上“责任”)
B: 国产大片《湄公河行动》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后,导演林超贤表示,会不会拍摄续集,关键看合适的题材。(在“合适”前加上“有没有”)
C: 在期末法制教育会议上,戒毒所的专家再三强调同学们切忌不要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饮料和香烟,因为其中很可能藏有毒品。(删去“切忌”)
D: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成败,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删去“和成败”)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yīn) 元(xūn) 然勒功(yān) 妇皆知(rǔ)
B: 然(hè) 补(jiào) 深痛绝(wù) 然入梦(hān)
C: 咀(jué) 山(diān) 九连环(qǔ) 气冲牛(dǒu)
D: 语(lán) 呜(yàn) 为人知(xiǎn) 而不舍(qiè)
8、

下列作家作品时期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朱元思书》————吴均—— 南朝
B: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现代
C: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朝
D: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安石—唐朝
9、下列句子语气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 八百里分麾/下炙
D: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0、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逢长假,全国各大景区游客熙来攘往 , 热闹非凡。
B: 身为班主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 对于道听途说的所谓“新闻”,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
D: 李明同学品德兼优,是同学们心中德高望重的人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词赏析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 2 )从修辞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出自《岳阳楼记》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⑵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出自《养竹记》

(注释)①本固:根部稳固。②倚:偏颇。③体道:体悟仁德。④虚受:虚心接受。⑤贞:坚定。⑥庭实: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守巴陵郡________

②增其旧制________

③竹似________

险一致者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 3 )乙文中“夫如是”的“是”指什么?
( 4 )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大观”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 甲文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原因主要就是指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 甲文中的滕子京就是乙文“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的真实写照。
D: 甲文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记事绘景,乙文则主要采用议论阐说“竹”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老爸的火炉

冯唐

①有时候,人会因为一两个微不足道的美好暗暗渴望一个巨大的负面,比如因为一个火炉而期待北京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②我怕冷,我把我怕冷的原因归结于我从父亲那边遗传的基因。我老爸生在印尼,长到十八岁才回国,十八岁前没穿过长裤,更别说秋裤了。北京夏天最热的时候,我老爸带我去龙潭湖游野泳,我下水没几分钟,上来,面朝下最大面积地平摊在水泥湖岸,后背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两瓣小屁股还是冷得筛糠一样颤抖,仿佛一条刚从湖里打上来的大鱼。

③记忆里北京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每个人穿着同一个颜色和式样的衣服,像是一个个丑陋的柜子在街上被搬来搬去。北京漫长的冬天里唯一的喜庆颜色是“两白一黑”,“一白”是白菜,北京冬天的主菜,通常的习惯是买半屋子,吃整整一个冬天,醋溜、清炒、乱炖、包饺子、包包子、包馅饼,百千万种变化,不变的是白菜还是白菜。另“一白”是白薯,北京冬天唯一的甜点,买两麻袋,吃整整一个冬天。“一黑”是蜂窝煤,堆在门前院后,那时候北京没有大面积的市政供暖,整整一个冬天的温暖得意就靠它了。

④我常常因为烧蜂窝煤的火炉而想念那时候北京的冬天。

⑤伺候火炉是个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儿,这个技艺由老爸掌握。炉子安放到屋子一个角落,烟囱先向房顶再向一面墙蜿蜒而过,最终探出屋外。烟囱在屋外的一端要安个罩子,防雪防尘。烟囱在屋里的一段要逐节密封好,否则一觉醒来,一家已经在天堂。为了伺候炉火,老爸自制了很多钢铁工具,夹煤的、捅煤的、掏灰的、钩火炉盖儿的,其中捅煤的钎子常常被我们拿去滑冰车用,总丢,老爸总是多做几个放着备用。蜂窝煤似乎有两种,一种是主流,数量多,含煤少,一种数量少,含煤多,贵,用来引火,先放在煤气炉子上烧着,然后放进火炉最底层,最后再放上普通蜂窝煤。蜂窝煤烧尽,要从下面捅碎,煤灰随重力落到炉底,用煤铲掏走,再从炉子上面加一块新煤。最考技术的时候是临睡前封炉子,留多大进气口是个手艺,留大了,封的煤前半夜就被烧没了,下半夜全家被冻醒,留小了,不热,一夜全家受冻,加上蜂窝煤的煤质不稳定,留多少更难控制。老爸的解决办法是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常常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几声暗咳声,吐一口痰声,喝一口水声,铁钩子拉开炉盖儿声,铁钩子合上炉盖儿声,撒尿声,脱鞋再上床声。

⑥我对于侍候火炉的兴趣不大,但是对于炉火的兴趣很大。炉火当然能烤火,而且炉火比空调好很多,不硬吹热风,而是慢慢做热交换和热辐射,暖得非常柔和。从脆冷的屋外进来,把千斤厚的棉衣一脱,一屁股坐在炉火旁边的马扎上,面对炉火,像拥抱一个终于有机会可以拥抱的女神一样,伸出双臂、敞开胸怀,但是又不能又不敢抱紧,哪怕不抱紧,很快身心也感到非常温暖。然后,倒转身,挺直腰板,让炉火女神再温暖自己的后背、后腿和屁股。炉火还能烤食物,白薯、汤、粥、馒头片。晚上看书累了、饿了,贴炉壁一面的烤白薯和烤好的抹上酱豆腐的馒头片都是人间美味,胜过天上无数。遇到周末,改善生活,放上一口薄铝锅,炉火还能当火锅。火锅神奇的地方是,已经吃得不能再烦的白菜、酸菜、豆腐、土豆放到里面,几个沉浮,忽然变得好吃得认不出来了。围坐在周围的家人也开始和平时不一样了——老妈转身去橱柜拿酒,老姐望着炉火,眼神飘忽,老哥热得撩起裤子、撩起秋裤,腿毛飘忽,老爸开始小声哼唱十八岁前学会的歌曲。窗外天全黑了,借着路灯光看到小雪花,在窗子的范围里,一会儿左飘,一会儿右飘。

⑦后来,住处有了市政集中供暖,老爸还是习惯性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还是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几声暗咳声,吐一口痰声,喝一口水声,撒尿声,脱鞋再上床声。我背诵最早和最熟的唐诗之一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老爸天生酒精过敏,滴酒不沾,但是每到冷天,每到夜晚,每到想喝口小酒,我每每闭着眼听到老爸像老猫一样爬起来,去照看那早已经不存在了的炉火。

(选自《读者》2019年第1期)

( 1 )本文题目有何作用?
( 2 )请举一列分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 3 )文章第⑤段,作者详细描写老爸如何伺候炉火有何用意?
( 4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写作特色。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中国人特有的民间艺术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大多在新年时张贴,用于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喜庆吉祥之意。在中国,一提起过年,几乎每个人心中都会出现一幅色泽鲜艳、喜气洋洋的年画,其中承载了太多中国人关于年的美好记忆。

②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帖”,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才由此定名。

③各地对年画的称谓也各式各样,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④年画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年画内容有金鸡、春牛、胖娃娃、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年画多数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袛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

⑤年画最早是以门神的形式出现的,其起源可以上溯到汉代甚至秦代,然而年画的真正形式是在宋代。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宋代年画的主要题材有门神、门画、灶王、钟馗、桃符、春牌等,一年一换,百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明代人们对驱魔逐鬼的门神的信仰渐渐淡化,而以盼望五谷丰收、百福临门、子孙昌盛、长生不老的思想为主。因而,寓意吉庆祥瑞的年画也得以发展。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民国初年,开始出现阴阳合历的月份牌年画。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⑥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五彩缤纷的点缀,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从题材内容,而且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版式里,都能一眼识别出来。可以说,年画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化内涵。

⑦近年来,传统年画似有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趋势,但其承载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不会消失,即便它不再彰显,也仍然会融入我们的血液里、灵魂中……

( 1 )文章第②-⑥段具体介绍了年画的________、特点、________和________。
( 2 )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年画都是作为门画在中国人过年时张贴的。
B: 我国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C: 我国年画起源于汉代,正式形成于宋代,发展于明代,盛行于清代。
D: 各地年画都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但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 3 )下列文字最适合放回文中的第几段?为什么?请具体说明理由。

据史料记载和考证,我们熟知的三大年画之乡——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均为明代开始兴起。

四、写作(分值:60分)
重拾美好的心情,让我们走出阴霾的天空;重拾宝贵的信心,让我们走出迷茫的路口;重拾那份温馨、友谊……或许会有久违的感动与温暖。

请以“重拾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充实,表达出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物是人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