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天的空闲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十分钟,我也要找一本书来读上几段。 ②我爱读书,比小孩子爱吃糖果更甚。 ③如果碰到一本好书,那就会通宵达旦地读下去。 ④总之,这种读书的嗜好,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 ⑤每天临睡之前,不论这一天是多么疲倦,多么累,我也总要读上一小时的书。 A: ①⑤④③② B: ②①⑤④③ C: ①⑤②④③ D: ②①⑤③④ |
2、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C: 《冰心诗四首》中的《纸船》,作者选用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回报。 D: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小说,作者借助母亲坚强、自尊、朴实、诚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做人行事的看法:再穷也不能失去自尊,再穷也不能丢掉诚实。 |
3、 |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侮辱(wǔ) 漩涡(xuàn) 家眷(juàn) 装模作样(mú) B: 档案(dànɡ) 艾蒿(hāo) 隘口(ài) 窗明几净(jī) C: 霎时(shà) 劲爆(jìn) 狩猎(shòu) 相形见绌(chù) D: 幽悄(qiǎo) 遏制(è) 召开(zhāo) 三缄其口(jiān) |
4、 | 对下面崔颢《黄鹤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思乡之情。 B: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C: 颔联是首联的延伸,颈联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富于音乐美。 D: 尾联以议论作结,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那种“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的心情。 |
5、 | 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际马拉松比赛首次在衡阳激情开跑。在这场万众瞩目的比赛中,衡阳人以奔跑的姿势跑进春天,拥抱春天。 B: 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 , 在此节目中,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青睐。 C: 近期在一场国际女子格斗中,中国选手张伟丽以坚定地意志和优秀的技术险胜对手,比赛场面火爆,让人们拍手称快。 D: 在建国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
6、 | 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概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在说完一个故事后常会出现“有诗为证”,例如“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这首“为证”之诗,就出现在“林教头雪夜上梁山”这个故事之后。 B: 在读书节“读对联,猜名著”的活动中,有一联是“拉一辆黄包车,为生活奔波,满载酸甜苦辣;忆几段人生路,与民族同行,唤醒麻木国人”其答案分别是《骆驼祥子》和《朝花夕拾》。 C: 人物的身份有时能从着装体现出来,宋江全伙受招安时,众人皆戎装披挂,惟有四人特殊:吴用纶巾羽服,公孙胜鹤氅道袍,鲁达烈火僧衣,武松皂布直裰。 D: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这是范爱农在绍兴光复后的第二天上城时对鲁迅说的话,可见革命胜利后他内心的无比喜悦。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B: 5月21日清晨,江阴市民如愿以偿地观赏到日环食奇观。 C: 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 由于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被网友誉为“最美女教师”。 |
8、 | 请选出下面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词这种新体诗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又称“曲子词” “长短句”“诗余”等。词有词牌名,规定词的格式,词还有题目,规定词的内容。 B: 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论点,要有支持论点的论据,运用论据证明论点还有自己的过程和方法。论点,论据,论证,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有人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抗日前途悲观言论,为批驳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 D: “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比喻修辞。 |
9、 | 下面的文字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繁星》《春水》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它们歌颂了母爱、童真和自然。B: 《骆驼祥子》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虎妞。 C: 《水浒》中的打虎英雄,除了行者武松,还有小旋风李逵.李逵在沂岭徒手杀了四虎。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三海经>》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
10、 | 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 ) A: 居无松 B: 居无竹 C: 居无梅 D: 居无菊 |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诗的尾联用“雁足传书”的________,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2 )某同学在默写“海日生残夜”时,将“生”字误写为“升”,请你帮他分析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以加深他的印象。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拂乱其所为 人则无法家拂士 B: 曾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 C: 人恒过 , 然后能改 及鲁肃过寻阳 D: 故夫将降大任与是人也 是非木柿 ( 2 )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入则无法家拂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故天降大任与是人也 温故而知新 C: 困手心,衡于虑,而后作 濯清涟而不妖。 D: 人则无法家拂士 往来无白丁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读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 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 4 )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阅读《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完成文后题目。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有删改)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思考。
②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③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院落,悄悄地向诸葛亮殿走去。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我默对良久,隐隐如闻金戈铁马声。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努力想从中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混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
④假如他生在古周、大唐,他会成为周公、魏征;假如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他也许会再造一个盛汉;假如他真按刘备的遗言,将阿斗取而代之,也许会又建一个什么新朝。我胸中四海翻腾做着这许多的“假如”,抬头一看,诸葛亮还是那样安静地坐着,目光更加明净,手中的羽扇像刚刚轻挥过一下。我不觉可笑自己的胡思乱想。我知道他已经这样静坐默想了一千七百年,他知道天命不可违,英雄无法造一个时势。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大殿上走下,沿着回廊在院中漫步。这个天井式的院落像一个历史的隧道,我们随手可翻检到唐宋遗物,甚至还可以驻足廊下,与古人、故人聊上几句。杜甫是到这祠里最多的。他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院东有一块唐碑,正面、背面、两侧或文或诗,密密麻麻,都在与杜甫做着悲壮的酬唱。唐人的碑文说:“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生之志,不难矣。”元人的一首诗叹道:“正统不渐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明人的一首诗简直恨历史不能重写了:“托孤未付先君望,恨入岷江昼夜流。”南面东面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看那墨迹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我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仰天长呼或沉思默想。不管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天井小院里一站,就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的是德才兼备,有才又肯为天下人兴利,有功又不自居、自傲。
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也未必对“曹贼”那样仇恨,但对诸葛亮却更觉亲切。这说明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斗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蜀、魏、吴之争不过是这三种实验的一个载体。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寿终成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诸葛亮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
⑦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扇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
作者游览的地点 | 作者看或做的 | 作者的感想 |
庙门前 | 驻足观赏 | ① |
② | 默对武侯雕像,追想武侯历史 | ③ |
天井式的院落中 | ④ | 受到庄严的召唤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按要求作文。
请以“生命中最美的一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