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龙川县锦归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御聘 瞟缈 愚蠢 孤苦伶仃
B: 贮立 赠送 倏地 迫不及待
C: 斑蝥 灌溉 臃肿 见异思迁
D: 流淌 狭溢 长喙 一尘不染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 这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效果。
C: 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汪曾祺。
D: 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的足球事业。
3、

下列各项中,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伊索寓言》中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的人。
B: 在慧骃国,马是理性的载体,友谊和仁慈是“慧骃”的两种主要美德。
C: 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后,用“借方”和“贷方”来分析自己的幸运和不幸。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和《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凡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条件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后才获得成功的。
B: 他是一个有缺点但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这比对生活失掉信心更可贵。
C: 他不仅能够吃透“三个代表”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还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
D: 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以及油画般的景致,把游人带入迷人的天地。
5、

对下句中划线词语的词类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 中国 世界 文明 古国 之一,有 着 悠久历史

A: 名词 动词 数词 量词 名词 形容词
B: 名词 代词 数词 量词 形容词 名词
C: 代词 动词 数词 量词 形容词 名词
D: 代词 代词 数词 量词 名词 形容词
6、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刚摔坏了眼镜,现在又丢了一份重要文件,真是祸不单行啊。
B: 班长站在讲台上,趾高气扬地宣布:“咱们班拔河比赛第一名!”
C: 这不过是左道旁门 , 借写符念咒迷惑众人,骗取钱财罢了。
D: 此刻,万籁俱寂 , 点点星光的夜幕低垂。
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分的渊薮。渊薮:比喻人和事物聚集的地方。
B: 当我们从生物的世界到人类的社会,一以贯之地看待寄生策略的时候,便可望获得一种不卑不亢、不瘟不火、不喜不哀的态度。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观念把一切事物贯穿起来。
C: 他不厌其烦地围着你转,好像你来自钟鸣鼎食之家,其实你不过是引车卖浆之流。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贵族大户生活奢侈豪华。
D: 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
8、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zhǎo) (chéng)罚 (yān)红 心不在(yān)
B: (jiào)对 (shuó)果 选(pìng) 群蚁排(yǎ)
C: (zhì)友 元(xūn) (mǒ)杀 慷(kǎi)淋漓
D: 小(kǎi) 伴(nǚ) 调(gēng) (yān)然勒功
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xùn)职 狭(yì) 热(chén) 鄙(bò)
B: 纯(cuì) 干(hé) (tān)塌 chóu láo )劳
C: (zhuò)热 滑(jì) 恍(hū) 抽(yē)
D: 附(hé) (shēn)吟 晕(xuàn) 突(wù)
10、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田圃 污蔑 一愁莫展 强聒不舍
B: 骈进 恣睢 重蹈覆辙 黎民百姓
C: 睿智 庸禄 恪尽职守 浩瀚无际
D: 禁锢 静谧 舐犊之情 阔然无累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1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 )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悲”字,奠定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既切合贾谊,也暗寓刘长卿被贬谪的悲苦命运,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B: 颔联写了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描绘了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C: 颈联借用贾谊《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水无情地日夜流逝,抒发诗人对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
D: 尾联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秋景五彩缤纷,也衬托出自己柳暗花明、欢快愉悦的心境。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忆与欧阳公戏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 1 )与“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悍吏之来吾乡
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 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牙,在被舵工汗水浸渍的地方,刮粉末,杂入丹砂、茯神之类来治疗。
C: 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 作者乘船离开颍州地界,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 3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医问其得疾之 ②用麻黄根节及竹扇为末服之 ③食比干之餕馀,可以佞 ④聊复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②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倾斜65度的阳光

孙道荣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天气终于放晴了,连续阴雨了十来天,拧一把,每个人的心都能拧出一大盆水来。

②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回家去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①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左右,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而且一定要在天气晴好的日子?

③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从家里转下,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④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使得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

⑤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都适应不过来。到了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淡,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

⑥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

⑦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盘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躺下。我惊诧地看到,一道阳光正好洒在躺椅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老人用手遮在额前:“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说,那等会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

⑧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一个小时时间,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②这个时间的阳光,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⑨原来是这样。③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经常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呢。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⑩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竖起来了,唯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几乎常年见不到阳光,晾晒的衣服,其实基本上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气。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那时候,奶奶刚退休,帮人家做钟点工,她和顾主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天晴的时候,下午2点半钟,放假让她回一趟家。

⑪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从他身上,你几乎嗅不到一点老楼的霉旧灰暗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照射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啊。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晒到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我相信他能做到。

⑫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④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写“彬”特殊的行为表现,其用意是制造悬念,增强小说的吸引力,也是为了引出小说中“我”的疑问,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B: ②句描写是点题,解释“彬”前面“在这个时间左右,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的原因,也回答了“我”之前的疑问。
C: ③句写“我”终于明白了“彬”一直以来只要晴天就在每天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个时间段请假回家看看的原因,同时对“彬”一直不告诉“我”真相表示很不满。
D: ④句的“另一束阳光”是指奶奶和孙子之间真挚、深厚的爱和他们心中美好的希望,这种爱和希望像阳光一样照亮人的心灵,带给人永恒的温暖。
( 2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标题“倾斜65度的阳光”表面上是指天晴时每天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个时间段照到主人公家小楼上的阳光,深层含义是指给奶奶温暖、能够晒干衣物的阳光。
B: 第(1)段写雨后天气晴朗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轻松的气氛,烘托出一种愉悦快乐的心情,为下文“彬”请假回家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 第(10)段是插叙,交代奶奶在“彬”小时候只要天晴就会帮他晒被子,点明了他在晴天下午回去帮奶奶晒被子的缘由,推动情节发展,使奶奶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奶奶对“彬”的关心。
D: 小说写主人公所居住的小楼的矮小、阴暗、潮湿,目的是强调主人公的居住环境很差,阳光对主人公一家来说非常珍贵,从而说明主人公的特定行为的可信和可敬。
( 3 )下列对小说中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主人公“彬”是一个懂得感恩,对老人体贴入微,有孝心的年轻人,如天放晴的日子,他都在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个时间段请假回家,扶年迈的奶奶去晒太阳。
B: “我”是小说主人公“彬”感恩、孝顺行为的见证人,对“彬”的孝顺之心表示赞赏,但对“彬”经常上班中途请假回家照顾奶奶的做法一直有看法。
C: 奶奶是一个勤劳、无私,对孙子充满慈爱的老人,对“彬”的影响很大,“彬”从她身上学到了感恩,学到了回报,学到了孝顺,学到了关爱。
D: 第(7)段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以及“附”“说”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彬”带奶奶去晒太阳和照顾奶奶非常周到、细心、孝顺,表现了“彬”对奶奶的关心与爱护。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是村庄的一张脸

代廷晴

孩子渐渐长大离家,故乡的炊烟依旧袅袅盘绕。无论离家多远,看到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我对炊烟有一种无师自通的辨识能力。

灶里烧的是生柴,房顶上的炊烟便色黄而浓稠,如果烧的是干柴,炊烟则是稀薄的淡蓝。刚生的火,冒出的烟是厚密的。火愈烈,则烟愈淡。火燃得最旺的时候,炊烟渐淡至无。我甚至可以从炊烟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锅里是要煮米了还是要炒菜了。煮米的时候,火不需太大,灶里的柴也不需要时时攒动,炊烟是清淡而平和的。炒菜的时候,火得猛一点。女主人便会攒一下灶里的柴,房顶上炊烟浓浓地涌一下、漾开去,有时在瓦上平伏着、盘绕着。

我还可以从炊烟的方向来判断天气。炊烟直直地上升,便是天朗气清。炊烟本来连着几天朝一个方向,有一天它突然变了,那天气一定会变化。有时炊烟在房顶上转来转去,像一个气急败坏的人,东扑一下西扑一下,那天气也就是阴晴不定的。

我那时是一个寡言的寂寞孩子。在某一种氛围中浸泡的孩子,会习得一些奇怪的能力。戴家的烟囱里的烟色偏蓝,是用杉树丫枝发的火,他家屋后的杉树蓊郁成林。干的杉树丫掉下来,掉在地上,或者挂在别的树枝上。披针形的叶极易点燃,只一根火柴便能引起,发出清脆的噼啦声,像一串声音温柔的小鞭炮。

夏家的炊烟偏灰,是用干松针发的火。他家屋后那座山是整个田家沟最高的山,里面都是松树,相传以前有道人在山上修行。我用了大半天时间爬上山顶,却发现松林除了几块断碑卧在厚厚的松针下,别的什么也找不到。

廖家的炊烟没有特色可言,也可以说是最有特色的,时浓时淡,时黄时黑。时间上也没有规律,像他家忽笑忽骂、整天唠叨的女人。他家女人是见什么都捞来生火的:油菜杆、葵花杆、干竹枝、干栎树叶。

炊烟是村庄的一张脸。如果一家的女人比较懒,他家的炊烟便燃得迟。勤快的女人,炊烟都是早的,他们家的烟囱里,却鲜有浓烟,他们家既不烧湿柴,也不在大家都已经开始做饭或都开始煮猪食的时候才生火。自家的男人在地里干活回来,看到炊烟,是甜蜜和骄傲的。

即使我妈头天晚上跟我爸吵架,她第二天也依然早早起来升起灶火;如果她生病了,也会叫我们起来,先把灶火生上。她认为没有烟火气的人家,是衰败的征兆。

我大伯常年鳏居,第一个儿媳妇进门后,他尽可能地笼住一个大家不分开,像房梁上那桶热闹的蜜蜂,不让分桶。第二个儿媳妇进门数月后,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剧烈争吵,第二天早上烟火不起。我大伯长叹一口气,答应分家。

分家那天早上,我大伯站在院坝里,看到,两个儿子家的炊烟次第升起。两股烟在空中时合时分,最终飘向天际,不知所踪。

大伯默默掉下两滴浑浊的老泪,走到新垒的灶门前,开始生火。但是烟不往烟囱里走,反从灶门口倒灌出来,不仅吹得大伯的泪水重又流下来,而且把他咳嗽的老毛病也引发了,他满脸通红地咳了好一阵子。

他那时还不知道,炊烟是注定要消失的物事。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 1 )下列句子中,描写炊烟的是(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C: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 2 )从炊烟中,“我”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 3 )下列两段文字都是描写声音,简要分析它们在语言特色上的不同。

①披针形的叶极易点燃,只一根火柴便能引起,发出清脆的噼啦声,像一串声音温柔的小鞭炮。

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足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 4 )结合下面的文字,说说如何理解“没有烟火气的人家,是衰败的征兆”这句话?
( 5 )谈一谈你对“炊烟是注定要消失的物事”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写作

长大,意味着独立和自主。有些决定,终要由自己来作;有些责,终要自己来担;有些事,终要自己来做。成长的路上,哪件事是你作主完成的?

请以《这件事,我作主》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或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纪念の歌”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