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星宿(sù) 干涸(gù) 骈进(pián) B: 怒不可遏(è) 脚踝(huái) 睿智(ruì) 扶掖(yè) C: 襁褓(qiáng) 陨落(yǔn) 恪尽职守(gè) 阴晦(huì) D: 聒噪(guā) 灵柩(jiù) 毗邻(pì) 枘凿(záo) |
2、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够规范的一项是( ) A: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B: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C: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D: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3、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小明对有残疾的同学说:“你虽然是个残废人,但这并不影响你努力成才。” B: 小明去小刚家玩,进门时对小刚说:“好久不来拜访,家父在否?” C: 小刚接起电话时说:“您好!我爸爸不在家,请您过一会儿再来电话,好吗?” D: 饭桌上,老王举杯向客人敬酒说:“可惜今天该来的人却没有来!” |
4、 | 下面四项中既有注音错误,又有字形错误的一项是( ) A: 啜(chuò)泣 嶙峋(lín xún) 小憩(qì) 擎天撼地(qíng)B: 忍俊不禁(jīn) 怡然自得(yí) 行道树(xíng) 获义非浅(fēi) C: 酝酿(yùn niàng) 黄晕(hūn) 水藻(zào) 碣石(jié) D: 竦峙(sǒng) 罔殆(wǎng) 愠怒(yùn) 三省(xǐng) |
5、 | 选择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叱咄(duō) 缥碧(piǎo) 两栖(qī)B: 譬如(bì) 泠泠(léng) 轩邈(miǎo) C: 黝黑(yǒu) 箪瓢(dān) 辄尽(zhé) D: 发髻(jì) 解剖(pōu) 汲汲(jí) |
6、 |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 “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 毕业50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
7、 |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襁褓(qiáng) 汲取(jí) 恣睢(suī) 吹毛求疵(cī) B: 狡黠(xiá) 惩罚(chéng) 诘难(nán) 咬文嚼字(jiáo) C: 扶掖(yè) 谮害(zèn) 朴刀(pú) 五行缺土(xíng) D: 慰藉(jiè) 枘凿(ruì) 拙病(zhuó) 不省人事(xǐng) |
8、 | 下列划线字的注意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督战(dū) 荻港(dí) 溃退(guì) B: 逃窜(càn) 要塞(sài) 业已(yǐ) C: 泄气(xiè) 歼灭(qiān) 执行(zhí) D: 铜陵(líng) 经营(yíng) 区域(yù) |
9、 | 对下面文段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书:字条 C: 以:通“已”,已经 D: 怪:以……为怪 |
10、 | 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 “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B: “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蔑视之意. C: “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 D: 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 1 )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C: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 2 )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诗中“泪”字情感有何不同。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伸张。 就 其 地 为 轩 以 居 予 ( 2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①人以为陋:________ 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________ ③因名之曰“何陋”:________ ④记之以俟来者:________ ( 3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断线句子的意思。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 4 )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 5 )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文字,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追寻历史意义,走出“泛娱乐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
①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那些不顾史实乃至常识的粗制滥造,那些既无意思更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让人反感,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
②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③“在娱乐化的潮流中,人们主张对事物和人物不作评价,尤其是不作道德价值上的判断。并不是认为这很困难,而是认为毫无必要。”“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一切都可以被恶搞、一切都可以被消费,饭局中就难免出现诋毁先烈的唱段,电视里就难免出现奇言怪行的英雄。在这样的历史观看来,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一地”。
④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正如学者的告诫,如果“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后必然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看看那些起哄让秦桧在岳飞面前“站”起来的,那些围观邱少云“特殊生理结构”的,那些瞎传“村民出卖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些连抗战都可以无所顾忌消费戏谑的……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
⑤其实,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这些名篇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样有利于传播历史。因此,无论怎样的“历史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守住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是“再创造”时需有的历史观。
⑥事实上,那些无聊无趣的作品,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有网站调查显示,76.97%的人认为革命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应坚持“严肃化,坚决基于实事还原历史真实一面”。这是对那些 “手撕鬼子” “石头打飞机”的“抗战神剧”的有力棒喝,更是拒绝历史“泛娱乐化”的民意体现。
⑦“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端正我们的历史观,以真诚敬畏对待历史,走出“泛娱乐化”,这样,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8月14日,有改动)
( 1 )请说说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有网站调查显示,76.97%的人认为革命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应坚持“严肃化,坚决基于实事还原历史真实一面”。
( 4 )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十三岁那年的寒冷
张亚凌
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也正是那一年,十三岁的我,遗失了寒冷。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过程。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都不曾将我送到家门口,就转身忙自己的活儿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喘了半天气才缓过神来。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叫“护单”——怕将褥子弄脏了。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它东西铺在地上,褥子显然是不能直接铺在地上的。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的同学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很潮湿,挨地的那面经常是湿漉漉的。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来没有给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现在想来,那种奇怪的反应不会是寒冷留下的恐惧症吧?
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只能无奈地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的用。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我甚至曾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
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
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于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父亲就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冻僵了!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刷地流了下来: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再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
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
我只知道: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选文有删改
( 1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在十三岁那年寒冷的冬天发生了哪些事情。( 2 )赏析下列语句。①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
②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要求:①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校园生活或丰富善感的内心世界,提倡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表真意,反对一切严重脱离生活的文字。②语言应体现一定的文化素养,注意生活气息,突出时代性。③作品题材、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