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B: 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C: 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D: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即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 |
2、 | 下列对文学名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孩提时代被迫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从此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 B: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既讽刺了庸医,也批评了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观念。 C: 《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在经历买车的三起三落之后,从原先的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变得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 D: 《水浒传》中武松智斗西门庆,拳打镇关西,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
3、 |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昧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B: 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有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 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
4、 |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裨形胜(增益) B: 彰示来者(过来的人) C: 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D: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劳其筋骨 上自劳军B: 汝心之固 已而之细柳军 C: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D: 虽我之死 虽乘奔御风 |
6、 | 给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 顿失滔滔 B: 稍停 C: 处理 D: 量词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调查者抱着不友好的态度,甚至采取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未能从中找到任何依据,这恰好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B: 语文老师是市作协会员,每次举办文化沙龙他都会去附庸风雅。 C: 重庆鹅岭公园瞰胜楼。其形状为塔形,外观是金色的,太阳下更显富丽堂皇。 D: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上书反对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仍然阻止不了特朗普一意孤行的脚步。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向法国总统及法国人民致电慰问。 B: 通过5G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C: 《复仇者联盟4》上映7天17小时就打破了中国影史“最快破30亿”的成绩。 D: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促进了亚洲各国平等对话。 |
9、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通过并推广了“美丽乡村游”的旅游政策。 B: 他这次成绩考得很出色,不仅在学校排在前十名,而且在班上也名列前茅。 C: 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D: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流感防控的措施。 |
10、 | 下列句子大意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C: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D: 甲光向日金鳞开(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小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 B: 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 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地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 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善对 (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 1 )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①远近称之________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 ( 2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 4 )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④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⑤“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⑥“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⑦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⑧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⑨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⑩“人都到哪里去了!”
⑪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⑫ “读书!”
⑬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⑭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⑮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⑯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 1 )选文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要写了哪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4 )“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拒绝回答“我”的疑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仔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淡之美(有删改)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⑦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⑧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⑨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⑩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 ),自如而不( ),审慎而不( ),恬淡而不( ),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⑪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⑫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⑬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
对于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事物,我们常常有自己的看法,但受时间、地点、年龄、身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看法又常常会发生改变。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请以“ 改变了我的看法”(可填“他、那件事、那本书”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立意自定;(3)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