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新疆乌苏市甘河子镇中心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瘫痪 决别 和蔼 静谧 人迹罕至
B: 奥秘 企盼 感慨 发髻 浑为一谈
C: 笃志 锡箔 云宵 莲蓬 人声鼎沸
D: 酝酿 贮蓄 荫蔽 徘徊 花枝招展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倘佯 聒噪 糟蹋 庶竭弩钝
B: 作揖 箫索 恣睢 东施效颦
C: 呕气 拮据 嗽口 一蹴而就
D: 窘迫 振奋 忐忑 歇斯底里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毕业典礼后,大家郑重其事地向班主任张老师深深地鞠躬道别。
B: 李博士的精彩演讲,打开了听众的视野,听众们觉得他今天真是贻笑大方了。
C: 在广西农村水中斗牛现场,围观者可谓水泄不通
D: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祖国的情感与日俱增 , 立志把青春奉献给她。
4、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哑(sī) 汹(yǒnɡ) 风(ɡuā) 矮(āi)
B: 大(lù) 乡(chóu) 浅(qiǎn) 坟(mù)
C: 明(lí) 窄(zhǎi) 深(chén) 温(yóu)
D: 烂(fū) 票(yóu) 咙(hóu) 一(méi)
5、下面横线处所填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温幼菊会唱歌,声音柔和而又悠远, 。桑桑的胡琴就是温幼菊教会的。

①夏末初秋的夜晚,天上月牙一弯,她坐在荷塘边上,拉着这首曲子,使不懂音乐的乡下人,也在心里泛起一阵莫名的悲愁。

②她拉得一手好胡琴。琴上奏得最好的又是那曲《二泉映月》。

③既含着一份伤感,又含着一份让人心灵颤抖的骨气与韧性。


A: ③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6、

请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急(zháo) 还(cháng) 惟妙惟(qiào) 麻大意(bì)
B: 防(tī) 褴(lǚ) 安然无 (yàng) 人所难(qiǎng)
C: 酝 (niàng) 干(hé) 一十寒(bào) 方兴未(ài)
D: 满(chéng) 地 (qiào) 不置辩 (xiè) 草人命(jiān )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它本身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①“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②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③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

④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

⑤“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A: ④②③⑤①
B: ④③⑤②①
C: ⑤①④③②
D: ⑤②①④③
8、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游山的行踪为序,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 《故乡》以作者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时代的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表达了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C: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英国统治阶层的腐败和罪恶。
D: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惟利是图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9、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羁绊 囊荧映雪 烦燥 根深蒂固
B: 旁鹜 无与伦比 恣雎 歇斯底里
C: 荒谬 相形见拙 蹂躏 遮天敝日
D: 慰藉 冥思苦想 残损 不言而喻
10、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山锋 孕育 独裁 沥尽心血
B: 硕果 奠基 澎湃 警报叠起
C: 疏懒 颤抖 慷慨 炯炯目光
D: 赫然 宰割 选聘 家愉户晓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论诗

(南宋)

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 1 )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

( 2 )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

________

②万钟于我何

________

③所识穷乏者我与

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B: 孟子以具体“鱼”和“熊掌”分别比喻抽象的“义”和“生”,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C: 孟子在文中指出,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D: 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彭时代的《治学当有忧乐情怀》(有删节),完成下面小题。

①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孔子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忧乐情怀。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一般人看来,颜回的“忧”是“不堪之忧”。但对颜回来说,这种物质匮乏的“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

②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一方面,“忧”从“忧道”、“忧政”升华到“忧民”、“忧国”、“忧天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诸多名言,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家国、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另一方面,“乐”也从最初的“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发展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为人之乐,再到“君子乐得其道”的“得道”之乐,直至“乐以天下”的至乐。

③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其实,范仲淹还对天下与个人、“忧”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在天下与个人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即要有大局意识和利他精神,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系天下苍生,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在忧与乐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即在位时应为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殚精竭虑,不在位时则应以天人合一、追求真理为快乐。

④通过梳理古代忧乐情怀的内涵及其演进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忧乐情怀中的“忧”,并不是悲天悯人的感情宣泄,而是超越一己利益得失的担当精神、进取志向、整体观念、忧患意识;忧乐情怀中的“乐”,也不是满足个人物质欲望的快乐,而是一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一种先苦后甜、先人后己的成就感、责任感。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维系、传承、发扬,与存在这样一大批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安贫乐道、先忧后乐的士人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 1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者所推崇,是学者们精神品格的核心。今天的学者治学也应当有此忧乐情怀。
B: 文章引述孟子、屈原等人名言,意在指出历代思想家、学问家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
C: 宋朝范仲淹在“忧”与“乐”关系方面,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D: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维系、传承、发扬,与一大批拥有忧乐情怀的士人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 2 )作者在文章第①段引用孔子的话用意是什么?
( 3 )阅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回答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范仲淹是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________

②古代士人学者的“忧乐情怀”的具体内涵有哪些?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热议: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

自媒体时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谁也无法预测下一个舆论热点将是什么。即便许多人感觉某件事本身没有任何的公共价值,可仍然会成为舆论场上的大事件。比如,这起 “女孩蹲着等地铁不懂得教养”的讨论。

【事件回顾】

2月26日,有网友在微博发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显示,两名穿着呢子大衣的年轻女孩,蹲在地铁站台上,似乎正在刷手机。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一番言论引来众多网友的评论,至28日,“论战”范围持续蔓延,更有主流媒体及专家学者对此事发声。

【网友看法】

『支持派』

◆ 再累也不会在公共场合蹲着,蹲着真的很难看,特别是小姑娘,一蹲气质全无!

◆ 当他人都蹲着的时候,我是不愿意站着的,他人都站着时我也是不愿意蹲着的。因为相对的姿势比较尴尬。若A蹲着,你无意间正好走到他旁边,他又正好抬头,那么你有可能觉得受到冒犯了(因为他的视线虽无意却是对着你的私处的)。

◆ 地铁进站的时候人多,她们占用下车通道很不安全。

『反对派』

◆ 她们蹲着就是没有教养?你偷拍发网上就是有教养了?讲到天上去最多就两个字,不雅。

◆ 有礼貌的人吃饭会注意不洒汤,然而同桌的人洒了汤他也会装作没看到;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教养是对自身而言的,并非是对他人而言的,当你的教养到了一种他人需要去包容你而改变自身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极具没有教养的行为。

◆ 蹲着、坐着还是站着都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们拒绝公共场合不文明,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生活习惯。两个姑娘的一个动作被上升到没教养的高度,未免小题大做了。

【媒体评论】

平心而论,无论男女,蹲在地上,确实不怎么好看。但也不是什么“没教养”。站着或者蹲着,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有没有影响到他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程度。——韩之江(记者)

自媒体时代也造就了“全民狗仔”的怪圈,摆开那些捏造事实哗众取宠的不说,再义愤填膺也应该遵守规则和底线。所谓教养,首先是一种尊重,要懂得尊重别人,也是自身的一种尊严。 ——王珣(情感作家)

【资深剖析】

网帖把一件孤立的事情放大,对两名女孩“不公平”。“在手机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更应慎言慎行。”“我不反对把恶劣的行为放上网揭露,这是一种见义勇为,但是拍照者应该自律,要看对象的行为是不是真的违反社会公德。”

——上海大学教授、礼仪专家胡申生

公共舆论场,讨论个人问题尤其是不经意的行为习惯,是一种价值倒挂。女孩蹲着等地铁,并没有被证明是天天如此,还是累了或是肚子疼痛,也不值得别人去讨论,因为蹲着就被讨论,让人感觉有点“私斗成风”的感觉;另一方面,既然是公共舆论场,就更应该讨论一些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讨论个人行为可以,应该讨论与公共生活有重要或重大影响的人物。——中国网的时事评论员王传涛

【相关链接】

在这个全民狂欢的网络时代,我们轻轻一敲键盘,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的行为嗤之以鼻、指指点点,轻易断定一个人的是与非、对与错。互联网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盲目的跟从和浮躁的转发,而是宽容的谅解和理性的判断。——王文静

千万别放大事实、哗众取宠,弄不好轻则遭人吐口水,重则惹上官司,那可就“摊上大事了”。多传播点正能量的新闻,因为在我们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里,正能量的事毎天都在发生。——艾才国

世界上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大事,为什么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引起国人的热议?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深深的思考!

( 1 )梳理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看法的理由。

( 2 )“反对派”中的第二位网友阐述了自己对于“教养”的理解,请你仿照事例,在横线处再添一个例子。

( 3 )“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有教养”引发全民热议,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热议,你认为有必要吗?通读全文,结合材料【资深剖析】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看法。

( 4 )自媒体时代,热议话题层出不穷,面对热议话题你是怎么做的?结合具体经历谈一谈。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幸福的味道

要求:①结合自身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散文。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二: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材料: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姑娘,请留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