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山的重峦叠嶂,奇松怪石,令人惊叹,真是巧夺天工。 B: 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的大笑。 C: 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和无比的智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 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 , 反复斟酌。 |
2、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太阳是不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________________。 ①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 ②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③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 ④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⑤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 ⑥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 A: ①②⑤③⑥④ B: ③⑥④②①⑤ C: ③⑥⑤①④② D: ①④②③⑥⑤ |
3、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中的缺点。(将“及时纠正”和“随时发现”互换位置) B: “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在“看手机”后面加上“的一群人”) C: 张亮因为会弹钢琴,所以王强也会弹钢琴。(把“因为…所以”改成“不但…而且”) D: 建筑工地出现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施工单位忽视安全教育、监管不力有关。(删除“是由于”) |
4、 | 对《蒹葭》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前二句是写景,点明季节;后六句是写寻找“伊人”。 B: 全诗叙述了在一个初冬的早晨,苍苍的芦苇上白露凝霜,“我”寻找在水一方的“伊人”。 C: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所能到达的路曲折难行,伊人好像置身于洲岛之中,可望而不可及,可思而不可得,表现了寻求者怅惘失落之情。 D: 全诗音节上回环往复。意境上创造出一种深沉而含蓄的朦胧美,有一唱三叹之韵。 |
5、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B: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 C: 新闻是报刊上和广播电视里详细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一着惊海天》是一篇新闻消息不是通讯。 D: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作者毛泽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
6、 |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微不足道 以中有足乐者B: 精益求精 益慕圣贤之道 C: 负荆请罪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D: 固若金汤 媵人持汤沃灌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不再出现生态恶化问题,市政府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B: 在时代巨变中,长江巨龙,托起一条经济大命脉,担当着伟大复兴。 C: 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而是负责了更加重要的使命。 D: 美素奶粉造假事件曝光后,宝宝们的口粮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妈妈为宝宝们挑选奶粉成了难上加难的事情。 |
8、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 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 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 “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奥秘 分水岭 高瞻远瞩 步步为赢 B: 裁缝 四合院 两全其美 食不果腹 C: 震憾 管弦乐 老生常谈 枕戈待旦 D: 颠簸 逻辑学 循规蹈距 千钧一发 |
10、 |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谒(yè) 娉婷(pīn) 豢养(huàn) 相得益彰(zhāng) B: 箴言(zhēng) 桑梓(zǐ) 伛偻(yǔ) 孜孜不倦(zhī) C: 逞能(chěng) 恪守(ké) 停滞 (zhì) 彬彬有礼(bīn) D: 愧赧(nǎn) 雾凇(sōng) 诓骗(kuāng) 面面厮觑(qù)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1 )这首诗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B: 又留蚊于素帐中 C: 何有于我哉 D: 青出于蓝 (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A: 文天祥年少成名,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 B: 文天祥二过无锡时,正值元军大举南侵之际,他响应朝廷的号召,召集人马,驰援常州,但是惨遭失败。 C: 文天祥三过无锡时,无锡百姓不顾元军阻挠为其送行,天祥感动而吟诗明志。 D: 元朝人惟恐无锡百姓救文天祥,表面上押着他离开无锡,而暗中派勇士在京口尾随追杀文天祥。 ( 3 )②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自量力徇之 (2)比旦皆没 ③谢太后使天祥如元军请和 ④鞭之莫散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②环黄埠墩皆水,非舟楫不达,本难得脱。 |
从世界视角看丝绸之路葛剑雄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中国人几乎从未主动利用这条路获取利益;相对的,回鹘、阿拉伯商人途经此地,把丝绸贩运到波斯、罗马一带,成为了直接的获利者。丝绸一经传入西欧,立刻成为了上流社会追逐的奢侈品,价格一度比黄金还贵。正是这样的市场需求驱使了一批商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维持着这条路线。
安史之乱后,古丝路被切断,中国经济中心持续南移,海上商路逐步形成。在此之前中国的海上从未开放外贸,还经常实行海禁、迁海,民间的海外贸易自然被长期禁止。元朝虽有一个短暂的开放时期,但朱元璋认为海外有敌对势力,在明朝实行了更严格的海禁。
“片板不得下海”。清朝时,为切断郑成功与内地的联系,中央下令从辽东到广东,所有沿海要腾出20~50里的无人区,农田荒废,更谈不上海外贸易。
在严格的限制下,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存在,但能够利用其获利的中国商人微乎其微。上世纪在印尼发现的“黑石号沉船”是一艘唐朝后期的船只,打捞后清理出6万多件中国瓷器和大量中国钱币。这些瓷器质地粗糙,只有一套阿拉伯风格的瓷器比较精美,考古人员推测此为船主自用,而粗糙的瓷器和钱币仅仅是顺路带回的货品而已。
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几乎都有六七十艘大船,最远到达东非的肯尼亚。然而,在世界史评中,这次远航的意义远不如哥伦布的新航线。我们认为,这和两次航海的性质不同有关。郑和下西洋毫无疑问是中国航海史上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航海的重要目的是为永乐帝朱棣政权做宣传,到海外诸国赏赐天朝物产,带回各国的朝贡物品。相较而言,西方航海家发现新大陆,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发现,为人类的认知做出了贡献。
尽管丝绸之路早已存在,但中国古代却从未为其命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这与中国古代长期的“天下观”及“重农抑商”的传统有关。
古代的中国历来只有天下观念而无国家概念,庙堂和江湖都认为四海之内尚存许多还未开化的蛮夷之地,无需统治,加上黄河流域能够产出足够丰富的物资,因此也无需了解外面的世界。在这样的观念下,古代中国根本不可能和周边开展正常的贸易交往,朝贡则成为了小国与中国交往的唯一方式。中国与周边小国的交往讲究薄来厚往,所以后者朝贡的积极性更高。
正因如此,今天的“一带一路”只是借用了丝绸之路名称,而不是要重建一条一模一样的丝绸之路。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提倡的“一带一路”并非重复历史,既不是同郑和一样完全出于政治目的,也不是像西方殖民者一般借海外貿易来侵略,而是建设一条全面开放的旨在与他国友好合作的积极之道。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 1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母亲的金手表
琦君
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听说父亲给母亲带回一只金手表,都要看一下开开眼界。每逢此时,母亲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然后,她眯起眼来看半天,笑嘻嘻地说:“也不晓得现在是几点钟了。”我就说:“你不上发条,早都停了。”母亲说:“停了就停了,我哪有时间看手表。看看太阳晒到哪里,听听鸡叫,就晓得时辰了。”我真想说:“妈妈不戴就给我戴吧。”
但我不敢说,我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的。我只有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才偷偷地去取出来戴一下,在镜子前左照右照一阵又取下来,小心放好。我也并不管它的长短针指在哪一时哪一刻。跟母亲一样,金手表对我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份保证、一种象征。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母亲珍爱金手表的心意。
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我坚持不肯戴,说:“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到上海后不久,我就在同学介绍的熟悉的表店,买了一只价廉物美的不锈钢手表。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我都会看看手表写下时刻。我写道:“妈妈,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锈的哟。”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的,从不提手表的事。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
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可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这我一点都不知道。她生怕我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到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亲。它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江西老表要新式多了。
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却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念书的。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慈母之爱,昊天罔极。几十年来,我只能努力好好做人,但又何能报答亲恩于万一呢?
我含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那只她最珍爱的金手表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的抽屉里。指针停在一个时刻上,但那绝不是母亲逝世的时间。她平时就不记得给手表上发条,何况在沉重的病中。
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任凭宝贵光阴悠悠逝去。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徒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步向前走。
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放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 1 )本文以金手表为线索,写了“我”与金手表发生的故事。请你阅读文章2-6段,填写下表。事件 | “我”对手表或母亲的情感 |
“我”偷戴金手表 | 喜欢 |
________ | ________ |
“我”信中嘱托为手表上发条 | ________ |
“我”想献金手表,母亲却已去世 | ________ |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 ▲ 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2)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