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 杨振宁和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让读者知道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C: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主要是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
2、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人逸事 多多益善 B: 阳奉阴违 出类拔粹 C: 风口浪尖 招谣撞骗 D: 强词夺理 不修边服 |
3、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闰土的心里有没完没了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B: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天浮云,再面对这浩浩汤汤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C: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苦不堪言。 D: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稳操胜券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诲(huì) 濒临(bīn) 婆娑(suō) 摩肩接踵(zhǒng) B: 黝黑(yōu) 题跋(bá) 胆怯(què) 杳无消息(yǎo) C: 雕镂(lòu) 倔强(juè) 鲜腴(yú) 屏息敛声(niǎn) D: 粗糙(zào) 诘责(jié) 吹嘘(xǖ) 恹恹欲睡(yān) |
5、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污秽(suì) 嫉妒(dù) 马革裹(guǒ)尸 B: 自矜(jīn) 沮(jǔ)丧 当之无愧(huái) C: 亘(gèn)古 弥(mí)漫 锲(qì)而不舍 D: 荒谬(miù) 粗拙(zhuō) 义愤填膺(yīng) |
6、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是 ( ) A: 2010年4月23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社会各界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读一本好书”的倡议。B: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每一位中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 C: 楼房鳞次栉比 , 公路平坦通畅,河流重现清澈,这些是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呈现出的新景象。 D: 春节期间,在泰州老街、桃园、望海楼等景区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流连忘返。 |
7、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喜韩少府见访 胡令能① 忽闻梅福②来相访,笑着荷衣③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注】①胡令能:唐代诗人,隐居于圃田。②梅福:汉代隐士,此处代指韩少府。③荷衣:隐者的装束。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从“忽”字起笔,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传达了出乎意料的惊喜。 B: 第二句中诗人“笑着荷衣”出门迎接远客来访,呼应了标题中的”喜”。 C: 后两句描写出村中小孩初次见到韩少府的车马欢天喜地奔走嬉戏的场面。 D: 标题中的“喜”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整首诗写出了诗人迎接友人时的喜悦心情。 |
8、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数的城市历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②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③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 。④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⑤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 A: “复杂”“简单”“交织”“平芜”均为形容词。 B: “回荡不已”“清冽蔚蓝”“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均为联合短语。 C: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此句为转折关系。 D: 本段文字的正确语序应为。②④③①⑤ |
9、 | 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中的“不远万里”的意思是( ) A: 比一万里还要远 B: 不以万里为远 C: 不超过一万里 D: 即使不远也有一万里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每年一度的杭州西湖博览会烟花晚会让整个西湖的夜空流光溢彩 , 如果苏东坡也能看上一眼,说不定又能为我们留下许多美妙的诗句。 B: 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要反弹琵琶 , 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C: 地理条件严重制约了我们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于是经过全体村民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另找一个地势平坦的地方安土重迁、重建家园。 D: 大家都非常同情他的境遇,也很想帮他,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 人们渐渐明白,帮助别人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 2 )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
文言文阅读 岳柱八岁指瑕 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之?”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注释】⑴陶母剪发:晋朝政治家、军事家陶侃少年时家贫,一次朋友来访,陶母无力招待,便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⑵钏(chuàn):镯子 ⑶诘:问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①金钏可易酒________ ②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之?” ( 3 )这则故事可以看出乐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 1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作者在文章开篇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①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这句话是前后矛盾吗?为什么叶三一开始“连大气都不出”,后面却“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小声地惊呼起来”?)
②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能否把“只得”去掉,为什么?)
( 3 )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阅读训练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1 )“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________ 。
题目:_________,谢谢你
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得到许多关心、帮助,我们要感谢的也许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也许是一件事、一个物……让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学会感谢那些给我们生命以帮助的人、事、物吧!
要求: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从生活中选材,主题鲜明,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出现真实姓名,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标点使用规范,卷面整洁,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