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青岛胶州市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字形和加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偻gōu 狼籍 咬文字jiáo 断章取义
B: 狡xié 殒落 强不舍guō 恪尽职守
C: 哑ǎn 恣雎 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
D: 山lí 潮汛 廓然无lěi 根深蒂固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要求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新闻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
B: 在益阳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让大家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之道、修身之方。
C: 资江风光带建设工程总面积差不多15平方公里以上。
D: 只要尊重一切生命,才能最后尊重人类自己。
3、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巾帼 磅礴 幽然自得 锋芒毕露
B: 疏懒 和谐 热泪赢眶 妇儒皆知
C: 隽永 澎湃 来势凶凶 沥尽心血
D: 鼎沸 丛生 高山之巅 大肆渲染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金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C: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的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D: 你是临近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是作者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B: 在《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关于母亲的一些琐事,体现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好打抱不平的美德。
C: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D: 《美丽的颜色》一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列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 )


A: 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上片写出猎场面,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片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 上片中的“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C: 词的下片作者以冯瘙自比,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周敦颐《爱莲说》中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B: “三”,在我国古代有时指的不是确切的数字,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打白骨精”。
C: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的“立”均为“开始”的意思。
D: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8、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B: 在G20峰会上,发表讲话时多援引处中国古代先贤之言,语言精练,含蓄典雅。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忘乎所以地汲取新知识,使自己获得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D: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铿锵有力的表态,体现了中央打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决心和态度。
9、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 《昆明的雨》的作者汪曾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
C: “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这句话的主干是“老人喝泉水”。
D: “迈进金黄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的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这句中的破折号使用是正确的。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等。
B: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C: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是一个来历不凡的石猴,因其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率先发现了水帘洞,成了众猴的领袖,名为“美猴王”。
D: 《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黄鹤楼自古享有“天下第一楼”之称,有同学找来了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黄鹤楼记

唐·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樅,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阔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底政其凝。或透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系。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嘉叔伟之芳尘。乃哨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注释】①巃樅(lóngzōng) :高耸的样子。②大荒落:《尔雅》纪年, 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释】①1927年春,大革命处于低潮。“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击,找到出路。②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讨论,请你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涵:古人常用“孟仲季”表示排行,如孙权,字仲谋,因为他排行老二;同样,“孟仲季”也表示季节,《黄鹤楼记》文末的“月孟夏”应该是农历______月。

小文:你教了我一个很好的文言文阅读方法—积累迁移法。由此,我从《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推断出“遂以名楼”中的“名”是 ______的意思。

小涵:遇到不懂的词,还可以查字典解决。例如“临”有如下义项:①从高处往下看。②到,靠近。③面对,对着。④将要,快要。“下临江流”的“临”是 ______ (填序号)。不方便查阅时,还可以根据语境推断,“ 乃喟然曰 ”中“哨然”的意思是 ______。

小文:“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这句的意思是 ______,写景颇见文采。读此文,让我想起《岳阳楼记》,两文都写了登楼所观壮美之景。

小涵:《黄鹤楼记》写了 ______,抒发了 ______。但我认为《黄鹤楼记》就楼写楼,而《岳阳楼记》技高一筹,格局更大,《岳阳楼记》一文胜在写景不是目的,而要表达______。

小文:是的,崔颢写出巅峰之作后,写黄鹤楼要不落前人窠白太难了。我向你推荐毛

泽东的词《菩萨蛮·黄鹤楼》。你品读一下,看看这首词是怎么把悲凉提升到悲壮的?

小涵: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小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之。已而(过后)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何,怎么)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通“册”,指书卷)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安然)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入学舍 ________

②冕因 , 依僧寺以居 ________

③父怒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已而复如初。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 3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母亲。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母亲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卖糖的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母亲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荡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母亲。父亲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门卫叫他驶开,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父亲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父亲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母亲。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母亲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母亲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母亲跑过来扶我,父亲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母亲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家里的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母亲。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父亲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节选自《读者》

( 1 )给文章加一个适当的标题,不多于五个字。

( 2 )作者叙述了和父亲之间的八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四件事。

( 3 )通过上述事件,说明父亲的爱具有 的特点。

( 4 )文章写的是父亲的爱,而文中为什么写那么多母爱的表现?

( 5 )请写出两句表达父爱或者母爱的名言警句。

( 6 )你的父母是不是有过文中的父亲那样表达着他们独特的爱,请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文化城市
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在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的每一步便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出了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的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的园林也不过是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的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入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
生活在这样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城市文化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只需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的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童年乐园——百草园、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

( 1 )沈园给人的外在感受是什么?

( 2 )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3 )试分析文中画线句“生活在这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的深刻含义。

( 4 )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文化城市”应具有怎样的特征?谈谈你对这些特征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也是一种美

要求:补全题目;600字左右;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孤单惯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