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新余市人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十多年前余光中先生曾到南宁讲学,应听众要求朗诵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
B: 在中考备考的紧张日子里,同学们依然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相敬如宾
C: 谈及我校选手在此次比赛中的竞争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 , 也不能盲目乐观。
D: 漓江书院开启24小时营业模式,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让爱阅读的市民流连忘返
2、

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场舞”作为一种健身舞蹈,一种生活时尚,凭借其简单、易学的特性风靡城乡。
B: 阔别了半个世纪,昔日的同窗终于取得了联系,相约今年中秋节在母校甜蜜邂逅
C: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热播,年轻人趋之若鹜 , 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D: 温习学过的知识与预习未知的学问有异曲同工的作用,都可以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
3、《水浒传》中( )被人称及时雨。
A: 武松
B: 宋公明
C: 吴用
D: 卢俊义
4、梅尧臣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
A: 平淡浑厚
B: 平易流畅
C: 奔放豪健
D: 生新瘦硬
5、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时(shà) 芽(nèn) 树(chà) 告(dǎo)
B: 劝(wèi) 上(xī) 然(jié) 搓(niǎn)
C: 威(shè) 钱(yú) 须(yú) 离(pǔ)
D: 大(nuò) 发(jì) 曲(juǎn) 枯(hé)
6、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退(kuì) 咆(páo) (zì)留 首(qiào)
B: 宠(nì) (yǒu)黑 侏(rú) 不(chuò)
C: (zēng)亮 刻(juàn) 教(huì) 责(jié)
D: 雨(zòu) 形(jī) 娌(zhóu) 热(zào)
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蒹葭》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无限惆怅。
B: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杜甫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寄托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D: 韩愈的《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8、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

②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③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④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⑤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A: ①②⑤④③
B: ②⑤③④①
C: ④①⑤③②
D: ②⑤④③①
9、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眼(hé) 对(xiào) 育(bǔ) 为人知(xiǎn)
B: 字(tiě) 古(gèn) 问(jié) 忍俊不(jīn)
C: 取(tì) 午(shǎng) 修(qì) 忧心忡忡(chōng)
D: 逗(tiǎo) 持(jīn) 告(qìng) 怏怏不乐(yàng)
10、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
B: 听到班主任的脚步声,喧闹的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C: 那些门和窗尽管工细绝不庸俗,虽然简朴却别有用心
D: 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它距离一个人并不遥远。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金陵三迁有感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 1 )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 2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之,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④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jiù)):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

(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为书张世杰(招:招降,劝降)
B: 弘范笑而之(置:处理,处置)
C: 天祥临刑从容(殊:特别,很是)
D: 南拜而死。(乡:同“向”,对着)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弘范遂客礼见之。 伤先帝之明。
B: 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 禽兽变诈几何哉!
C: 将不失宰相也。 吴广都尉。
D: 南乡拜死。 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 3 )对“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B: 做人臣子有很多种罪名可以死,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C: 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何况为了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
D: 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三心二意呢?
( 4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弘范坚持让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弘范读了这首诗后受到触动。
B: 厓山被元军攻破后,弘范用高官厚禄来诱降文天祥,文天祥用不能“二其心”断然拒绝了他劝诱。
C: 弘范之所以“客礼”对待文天祥并“笑而置之”“义之”“供张甚盛”,是因为他想用这种方法来感动文天祥,让其投降,足见弘范的礼贤下士、宽容大度。
D: 文段记叙了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敌人的利诱不为所动,最后英勇就义的几件小事,赞扬了他富贵不淫、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①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②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因此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饰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满圆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但是毛笔易折易损,因而古代的毛笔大多只有 ,没有

③毛笔最初不叫“笔”,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章”,燕国叫“弗”,秦国叫“笔”。后来秦一统天下,“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④笔能抒情,字能观人。但要练好字绝非易事。东汉时期的“草圣”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墨池”。后来张芝的字“其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

⑤最初,毛笔是在原始竹笔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制作粗糙。随着汉魏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毛笔选料逐渐优良,制作逐渐精致。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末天下大乱,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另谋生计。自元代始,浙江湖州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制笔中心。到了明代,湖州毛笔制作工艺也更加成熟,有“湖笔甲天下”之说,由此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制作工艺的总结性著作《考聚余事》。书中提到,“四德”具备才是好笔,即“尖、齐、圆、健”。“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这也暗含文人学士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

⑥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定会伴随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 1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毛笔的?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
( 2 )文章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文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因而古代的毛笔大多只有(),没有()。

A. 实物 实录

B.实录 实物

( 3 )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一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

橘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急,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生着气,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郑重地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 1 )简要梳理小说中“我”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等开车时,“我”百无聊赖。——①________,________。——看报纸打发时间时,“我”心灰意冷。——②________,________。——看到姑娘扔橘子后,“我”变得喜悦振奋。

( 2 )小说的第③段和第⑦段都描写了姑娘的外貌,联系上下文谈谈它们的作用。
( 3 )品读第④段划线句子,联系上下文,你读出当时“我”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

( 4 )小说结尾,“我”为什么能“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这个结尾之于我们,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知不觉中,本学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上中学这半年来,我们比小学忙碌了许多,也烦恼了许多,更成长了许多:读书让我们成长,挫折让我们成长,放弃让我们成长,分享让我们成长,感恩让我们成长……

请以“这也是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抒发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セ曾经沧海丶”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