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拼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贻(yí 赠送) 有奇(jī)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B: 启窗(打开窗户)而观 为(wèi)宫室 珠可历历(清清楚楚) C: 髯(rán) 绝类(类别)弥勒 通计(jì) D: 水波不兴(起) 二黍许(xǔ 许多) 佛印居(住在)右 |
2、 | 下面文段横线处所填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过来,她已经()身体,像()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A: 反应 展开 轻盈 拥抱B: 反映 展开 轻巧 拥护 C: 反映 打开 轻盈 拥护 D: 反应 打开 轻巧 拥抱 |
3、 | 选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玉盘珍馐直万钱(一直) B: 举先王之政(举行) C: 以光先帝遗德(光彩) D: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亲自)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庆节期间,广场上摆满了一串红,真是花团锦簇。 B: 在2016年4月中旬的云南万人捉鱼狂欢活动中,捉鱼大军浩浩荡荡涌人南垒河,顿时河岸上下人声鼎沸 , 人欢鱼跃。 C: 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 我登上雄伟壮丽的长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
5、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忧戚 遵循 形销骨立 淫雨霏霏 B: 驰骋 脏物 鸠占鹊巢 雾淞沆砀 C: 涵养 娉婷 静影沉壁 恍若隔世 D: 坍塌 秘诀 李带桃僵 喃喃自语 |
6、 | 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呐喊》。 B: 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黄廷坚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C: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 《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
7、 |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 B: ①息息相关 ②各得其所 C: ①相得益彰 ②两全其美 D: ①息息相关 ②两全其美 |
8、 |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它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等特点。B: 刘禹锡,字梦得,宋代著名诗人,《陋室铭》是其代表作,表达了他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 《芦花荡》作者孙犁,“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集,他的小说清新朴素,抒情味浓,有“诗意小说”之美称。 D: 《桃花源记》作者东晋陶渊明,字元亮,文章描绘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表现了他对当时现实生活不满。 |
9、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 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D: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聂政之刺韩傀也 |
10、 | 下面对《儒林外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由众多的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B: 《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可谓定评。 C: 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况、际遇和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D: 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吝啬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它抒发了作者 ________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________。( 2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 1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面山而居 B: 吾恂恂而起 C: 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 而不知人之乐 ( 2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树林阴翳(阴影) B: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 宣上恩德(宣扬) D: 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晦明/变化者 C: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 4 )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 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 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 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
阅读理解。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 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琢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③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④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⑤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⑥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⑦“它在哪儿呀,奶奶?”
⑧“什么,你说什么?”
⑨“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⑩“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⑪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⑫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⑬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⑭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⑮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 1 )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阅读朱自清的《春》节选,完成文后题目。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 )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 )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作文:
倪萍在《姥姥语录》里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一个人的成功,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与其用泪水悔过今天,不如用汗水拼搏明天”
请以“我不想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在记叙中要有适当的抒情和议论。④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