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济宁市曲阜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大量的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时都进行观测。
B: 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C: 在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D: 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2、

下列表述的相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诗作《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 雨果是法国作家,他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愤怒谴责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并焚烧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敬意和同情。
C: 《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D: 《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
3、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 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 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 ,秦腔朴实无华,梆 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 为庆祝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虫治虫》出自《梦溪笔谈》,作者是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B: 《本命年的回想》写的是作家刘绍棠回忆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极具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
C: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该文表现了伽利略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D: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
5、

下列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防(dī) 慰(jí) 职(chènɡ) 刚(jìnɡ)
B: 悍(biāo) 荒(niù) 强(juè) 丽(qǐ)
C: 叱风云(zhà) 病入膏(huānɡ) 谆谆教导(zhūn) 然而止(jiá)
D: 锐不可(dānɡ)气冲牛(dǒu) 风雪途(zǎi) 忍俊不(jīn)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遵守 停滞 琐屑 心无旁鹜
B: 簇新 端祥 骸骨 自出心裁
C: 惶恐 惦记 莲篷 折衷是非
D: 商酌 诘难 祈祷 孜孜不倦
7、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整治交通违法行为是没有时间界线的,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直到交通秩序发生根本性好转。
B: 这首新创作的歌曲不仅惊叹于青藏高原雄奇壮美的景色,也包涵着对青藏铁路建设者深情的赞美。
C: 志愿者们顶着高温,齐心协力清理杂草垃圾和废旧物品,即使是蛛丝马迹也不放过,将整个庭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D: 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在对待野生动物应该以保护为目的,还是开发、利用、保护三者兼而有之这一问题上分歧很大。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些电信骗子打着公安办案的旗号招摇撞骗,在人们上当之前,电话 ,制造紧张气氛吓唬人,一旦汇款过去,骗子马上消失得 。其实这样的骗局并非 ,只要我们冷静应对,很容易就发现其破绽。


A: 络绎不绝 无影无踪 滴水不漏
B: 络绎不绝 荡然无存 天衣无缝
C: 接连不断 荡然无存 滴水不漏
D: 接连不断 无影无踪 天衣无缝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头号种子选手却连半决赛都未进,令老师和同学们深感非常意外。
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蒙昧 文绉绉 记忆犹心 眼花缭乱
B: 吹虚 密匝匝 和颜悦色 殚精竭虑
C: 建树 起落架 藏污纳垢 负势竞上
D: 默契 阻拦索 正人君子 清林翠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辛弃疾被称作“词坛飞将军”,这一称谓既巧妙地概括了辛词 的风格,又点出词人生命中曾有过的 的经历。

( 2 )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醉”和“看”传递出词人有志难伸的苦闷。
B: “八百里”可指牛,也可用以形容连营之广。
C: “马作的卢”两句实写词人英姿飒爽的形象。
D: “可怜”句将全词一下子拉回悲凉的现实中。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 1 )下列各项与例句“二子米馈”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扶苏数谏故
B: 尽吾齿
C: 固怪之
D: 祭尉首
( 2 )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从李疑每天煮粥、熬药,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范景淳这一做法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道义的人。
B: 范景淳要酬谢李疑,李疑婉拒了他的好意,后来请邻居陪着去 取回了行囊,登记了数目并封好。
C: 范景淳死后,李疑用范景淳酬谢他的钱买了棺材,然后埋在城南聚宝山。
D: 人们很赞赏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他交往。
( 3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就坐
发囊 召其二子

( 4 )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
②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落樱不扫,让城市诗意栖居

①近日,上海首条樱花市级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实施“落樱不扫”,沿路189株晚樱正值盛花期,纷纷扬扬的“花瓣雨”洒落一地,引来路人驻足欣赏。

②落樱为什么不该扫除干净?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里,落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王维在名诗《鸟鸣涧》里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无声飘落的桂花,就足以衬托出月夜春山的静谧意境和空灵禅味。在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有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理想国”。

③除了审美,落花还能引人哲思。“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以落花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思想家龚自珍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来自喻,抒发自己造福桑梓和报答国家的志向。可见,在一条落英缤纷的林荫小道上,如果落花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那么无论从审美还是从哲理的角度看,它的文化价值都将被割去一半。

④在樱花文化最盛的日本,落樱也极受重视。有人说,中国人去日本赏樱,最爱枝头如火如霞的花云。但日本人自己却更钟爱缓缓飘落的“樱花雨”。从绚烂至极到寂然零落,这种从“生之热烈”到“死之静美”的瞬间切换,最能触动日本人的“物哀”之思。它使赏樱从单纯的审美上升为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引发人们对于自然万物以及人间情态的哲学思索。3年前的暮春,笔者曾经前往日本关西赏樱,落樱之美让人记忆犹新。奈良的公园风和日丽,很多日本人席地而坐,面前摆放精致、鲜艳的樱花点心,手里举一杯酒,一阵阵落花如雨如雪,随风飘落。在大阪城,粉白的落樱随着细雨缓缓坠落,在地上铺成厚厚一层。试想,如果这些落花都被悉数扫净,这日本的暮春季节,该要减去多少风情和意趣。

⑤在“落花不扫”之前,上海早就已经“落叶不扫”。2016年秋天,上海有18条景观道路不扫落叶。到了2019年,更是增加到42条。在著名的思南路、巨鹿路、衡山路、武康路、愚园路等景观马路上,悬铃木、银杏树、鹅掌楸、枫杨,满地落叶或明黄如金,或鲜艳如火,为这座城市平添了醉人的秋意,成为市民赏秋的热门去处。可以预想,随着“落花不扫”的推进,一春一秋,人们寻访缤纷花径和落叶大道,将成为遥相呼应的城中雅事。

⑥“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诗一般的语言,体现着上海对于城市品质的追求。它不但体现在宏大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上,深入肌理,它还落实于细微之处的点点滴滴。一条弄堂、一座民宅,一朵落花、一片落叶,都能为城市增添一份诗情画意和人间温度。其中蕴含的智慧,值得更多城市治理者借鉴。

(《光明日报》,2020年04月17日)

(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写出本文的核心观点。
( 2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写出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3 )请写出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4 )请你参照第②段画线句子,任选下面一句古诗,为本段补写一个论据。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好感

①常听老人说,人生喜忧参半,但我的人生却因收藏“好感”而时时充满快乐。

②多年前,我乘公交车,没有零钱买票,遂把一百元人民币呈给售票员。售票员皱眉,不高兴。当然不高兴,因为我只有两站路,而且找钱几乎会用尽她所有的零钱。售票员的不高兴让我紧张,恐她退我一百元,请我下车。正在焦虑之时,我邻座一位先生伸手递给售票员一元钱,说:“我两站,他也两站,一元钱就不用找了。”售票员转阴为晴,退了我的钱。我也顿然轻松,一种温馨遍体融化,好像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我谢了邻座的先生,下车告别之际又谢谢他。他四十岁的样子,湖北仙桃人,在西安工作,住丈八路潘家庄。好感不期而得,我收藏了。

③还有一次,我匆匆上课,出了小区才发现因为换衣服忘了带钱,但如果返回取钱,我就会迟到。我呼住一辆三轮车,司机让我上车。我站着未动,对他说:“我坐过你的车。”司机说:“好像坐过。”“我今天还要坐你的车。”“没有问题,请上来吧。”我说:“今天我忘了带钱,你能不能拉我?”司机一愣,然后微笑着对我说:“忘了带钱也拉你,请上来吧。”我说:“谢谢你!我肯定会付你钱的。”于是坐了他的车,嘱他拉我至长安路。到站我又谢谢他,就跨桥进校上课了。

④之后有数月我没有碰到这个司机,遂觉亏欠。从明德门至长安路一程五元,然而这司机就是靠一程五元的累积维持生计的。夏天的黄昏,我在路上走着,忽见他驾着三轮车迎面驶来,赶紧喊他。他停下来,等我上车。我说:“我一直在寻你。”他说:“寻我?干什么?”我说:“春天我坐你的车到长安路,没有付钱,今天付给你。”我掏出五十元,当作付他十倍的车钱,并说:“谢谢你,你那天没有拒绝我。不要找了!”他诧异地说:“不行,不行!”我说:“行,行!”就走了。这种好感来而往之,是循环的,我也收藏了。

⑤三十年来,我总会想起一位陌生的兄长,并久享他所赠我的好感。那是1984年,我刚刚从大学毕业。我想吃一顿羊肉泡馍,便进馆子排队买票。不料一步一步挪到柜台,才知道钱不够。难免羞愧,便打算抽身放弃。这时候有一个青年越过两人,挤到柜台前说:“我给他补够。”就数了九毛钱给了服务员。我心里滚烫,并以目光致谢,他声色平静地回应了我,悄然返回自己的位置,继续排队。我注意到他旁边站着的女朋友,一直向他微笑。这是一个敦实的小伙子,肤色略黑,充盈着一种可以信赖的英气。他所赠的好感我已经收藏了多年,早就增值了。

⑥陌生兄长的赠予在我心中悄然生根。一次,适逢一个妇女刷卡乘车,她连刷三次也未反应,又没有两元的零钱可以投箱,司机便转方向盘准备把车开向路边,喊她下车。当此之际,我想起了多年前为我补够钱让我吃了一顿羊肉泡馍的那位陌生的兄长……于是我走过去,替她刷了卡,那一刻我对自己很是满意,因为我将好感赠予了别人。

⑦从此以后,在公交车上,但凡碰到老者或残疾者,我便会给他们让座;在路上,碰到匍匐在地的乞丐,我也会给他盒子里放一点零钱;在街上,碰到弱者受欺,我更会仗义为弱势而辩……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好感可以任凭创造,可以常有。它会净世暖心,会养性滋仁。

( 1 )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③~④

概括内容

我乘公交车没零钱,

邻座先生帮我付车费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 2 )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第⑤段中“增值”的内涵。(举一例即可)
( 3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我也顿然轻松,一种温馨遍体融化,好像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品析)

②司机一愣,然后微笑着对我说:“忘了带钱也拉你,请上来吧。”(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品析)

( 4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好感可以任凭创造,可以常有。它会净世暖心,会养性滋仁。”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试举一例,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一缕牵挂”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