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 B: 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C: 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D: 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
2、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_____的山水风光,_____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 ②多彩和谐 ③旖旎 A: 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
3、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禁锢 缥缈 诚惶诚恐 神彩奕奕 B: 摇曳 掂量 殚精竭虑 走投无路 C: 狡辩 烦燥 相辅相成 漫不经心 D: 粗糙 狼籍 为富不仁 自出新裁 |
4、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B: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他惊讶地叫道。 D: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
5、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④③②⑥①⑤ D: ④①③②⑤⑥ |
6、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坚守梦想不易,人们往往不知道是岁月无情地吞噬了梦想还是梦想禁不住现实的打击。B: 他第一次上台发言,显得有点矜持。 C: 人们发现,在语言方面,曹文轩的小说与安徒生的童话在表达及描述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 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
7、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试我们,要香良试信,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地做人。 B: 小明在《失物启事》中写道:“今天我在食堂丢失了宿舍钥匙,拾到的请从速交还。” C: 经调查研究,学生会提出了改进学校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并请领导尽快落实。 D: 地震以后,班级团委议同学们向灾区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
8、 |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B: ①然而 ②却 ③如果 ④便 C: ①但是 ②也 ③若是 ④就 D: ①即使 ②却 ③如果 ④就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典咏流传》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用新的形式来传播传诵经典造成的。 B: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C: 近年来,喜欢阅读电子书的人数在快速增长,电子书销售规模也在逐年增加。 D: 经过实地调查,使专家组对河南南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
10、 | 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文和英文,则必须学有素养,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B: 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C: 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D: 在西部,沙子一旦摆脱了水,它们就会纵横捭阖 , 所向披靡。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南宋】陆游①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④,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⑤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被免去隆兴通判,居住在镜湖之三山;②玉瀣(xiè):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④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⑤元:同“原”,本来。 ( 1 )上阙描述了词人喝美酒、________、________躺着看山景等山居日常生活。( 2 )有人评价这首词“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请结合具体词句内容加以阐明。 |
文言文阅读 游雁着山日记(书选) (明)徐霞客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①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②盘折,逾坳③右转,溪流汤汤④,涧底石平如砥⑤。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泽,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⑥,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注释)①麓lù:山脚。②鸟道:形容道路险绝,③坳ào:山间平地,两山间的低下处。①汤汤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⑤砥dĭ:磨刀石。⑥ ( 1 )下列选项作为注释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着zhuó:使附着于别的物体 B: 着zhe:表示程度深 C: 着zhāo:搁进去 D: 着zháo:感受 ( 2 )请分别为文中的峰岩与瀑布选择最合适的配图,并合原文阐明理由。 |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王开林
①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人云亦云,反复强调“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就老实地掂量自己的才智吧,也未必够用。悟到
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②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③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④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还有,日成一事,是要懒人提劲。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秋 颂
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 1 )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2 )作者笔下的秋除了“明澈”外,还有些什么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 )本文与《天净沙•秋思》相比较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4 )说说本文的结构方式。( 5 )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具有这份秋之美”。作文:
冬去春来,我们又长了一岁。在成长的旅途上,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鲜事物;也在努力地告别“幼稚”“胆怯”“小气”“嫉妒”“懒惰”“幻想”……;也可能不得不告别“电脑”“依赖”“童年”……
请以“告别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5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