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江苏省宿迁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康有为。他曾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
C: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他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人,他与契诃夫、欧·亨利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中,不少部门推出新举措,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B: 盐通高铁开工,预示盐城将真正融入上海经济圈,这是当前老百姓炙手可热的话题。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泄露门”事件警示人们,不要忽视细小的安全隐患。
D: 央视举办的《经典咏流传》等大型文化节目,对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功不可没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朝花夕拾》,描绘的是鲁迅故乡绍兴的民俗。
B: 《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集释》。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到战国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桃花源记》就是一篇虚构基础上的记人记事之作。
4、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气(shà) 骗(kuāng) 据(jié) 重蹈辙(fù)
B: 文(pián) 制(è) 褓(qiáng) 根深固(dì)
C: 夷(bǐ) 诈(é) 落(duò) 无与比(lún)
D: 虚(xuán) 渎(xiè) 道(zhàn) 一黄土(póu)
5、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杭州小热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清末民初盛行于杭州。它采用杭州方言,形式滑(jī),曲调诙谐 , 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来编排。
B: 我们无须(miǎn)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地过好每一个今天,脚踏实地,不默视青春,不虚度年华,以美好的姿态一路向前。
C: 冯骥才认为莫言的小说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难睹作家真容,但我们可以在莫言信手黏来的小诗里,(piē)见他的性情。
D: 很多司机都会烦恼汽车停在露天环境下(bào)晒几小时的后,车内的燥热会令人汗流浃背,甚至还会有汽车自燃的麻烦。
6、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取(xié) 赠(kuì) 谆教导(zhūn) 尽职守(gè)
B: 默(qì) 迤(lǐ) 然而止(jiá) 如法制(páo)
C: 默(jiān) 戏(nüè) 浑身数(xiè) 苦心孤(yì)
D: 门(méi) 糍(pā) 而不舍(qiè) 吹毛求(cī)
7、下列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是否得体。不得体的是( )
A: 中秋节那天,全家去酒店聚餐。结束后,只喝了一点儿酒的爸爸坚持要自己开车。女儿劝阻说:“爸爸,酒后驾车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你不要命了吗?”
B: 舅舅送给小明一款新手机,父母不让他把手机带到学校去,小明很郁闷,有同学安慰他说:“你父母是为你着想,担心手机会影响你的学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吧。”
C: 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小玺在车站候车室看到一位老大爷正在吸烟,于是对老大爷说:“老大爷,您好!为了大家的健康,请您到车站吸烟区吸烟,好吗?”
8、《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下列选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管中窥豹——方正第五——王羲之
B: 渐至佳境——排调第二十五——顾恺之
C: 望梅止渴——假谲第二十七——曹操
D: 咄咄怪事——黜免第二十八——殷浩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厌(juàn) 职(chèng) 弄(shì) 娇(mèi)
B: 跚(pán) 企盼(qǐ) 临(wèi) 滑(jī)
C: 护(bì) 甲(kuī) 黄(yùn) 落(zhuó)
D: 分(qí) 开(zhàn) 勃(péng) 蝉(duì)
10、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被赞为“年度最好笑喜剧”的《泰囧》主创阵容网罗了国内艺术圈一线的“大人物”:即徐峥、王宝强、黄渤、范冰冰、陶虹等人。
B: 社会的转型,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本位走向民生本位;从国家本位走向公民本位;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
C: 网络改变阅读方式,读者“百度”一下“电子书下载”,可以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D: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zé)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瓯(ōu):杯子。

( 1 )结合“叹息”一词,探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 )试结合“草深” 、“鸣蛙”两个词语,赏析“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日:“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恳不泄也。”于是母予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①菘:白菜。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母问其(________) ②所以退(________)

( 2 )范元琰家贫,以园蔬为业,是家里生计的根本。但是看见有人偷自己家东西时候,他采取了什么态度?请你用原文回答。
( 3 )你怎么评价范元琰面对偷盗者的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议论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可戒躁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作者在文中针对借口“忙”和“读书无用”而不读书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         

( 2 )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语段加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 3 )概括选文第②语段中除“古人‘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④我不知道。

⑤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⑥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⑦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⑧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⑨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⑩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⑪我究竟来自何方?

⑫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⑬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⑭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⑮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⑯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⑰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⑱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 1 )在写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写了新会、洛舍、杭州三个故乡,请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共同点。
( 2 )解释“我究竟来自何方”在文中的含意。
( 3 )身在城市,作者为何时时想起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 4 )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 5 )作者笔下的“故乡”究竟指什么?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你记录过自己一天的生活吗?你的每天似乎都很平常,但是每一天都有它的闪亮点。

请以“平平常常的一天”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书写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不再奢求╭”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