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 “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岸国家的热烈响应。 C: 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矫健 一代天骄 纯萃 鞠躬尽瘁 B: 寒暄 喧宾夺主 重叠 险象迭生 C: 慰籍 无精打采 翰林 浩瀚无垠 D: 报酬 以德抱怨 对峙 恃才放旷 |
3、 | 下列句子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 A: 这饭不热了。 B: 里根、舒尔茨分别同费萨尔、哈达姆会谈。 C: 他有两本鲁迅先生的书。 D: 李老师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优秀教师。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写景物时,适当调遣笔墨,使动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 那么,所写的景物也就更生动而富有情趣了。B: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于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C: 要想摆脱教育困境,只有实行改革.因地制宜 , 才是教育出具有个性学生的根本手段。 D: 统筹城乡区域反战,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各得其所。 |
5、 |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就一般情况而言是对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问题是开什么卷?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堕入阴暗之深渊。因此,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提纯拔萃,弃莠存良的本领,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B: 读书要善于提问 C: 开卷未必有益 D: 读书要善于选择 |
6、 | 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憎恶zēng 脑髓suǐ 踮脚diǎn 风靡mǐB: 挑衅xìn 钟磬qìn 濒危bīn 亘古gèng C: 叱咤chà 分娩miǎn 悭吝qiān 翩跹 qiā D: 豌豆wān 襁褓qiáng 晕船yùn 粗犷kuàng |
7、 |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嗔视(chēn) 毗邻(bí) 迥乎不同(jiǒng)B: 胚芽(pī) 缄默(jiān) 廓然无累(kuò) C: 酬和(hè) 追溯(sù ) 脱笼之鹄(hú) D: 彷徨(páng) 伎俩(jì) 叱咤风云(chà) |
8、 |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势磅礴 来势凶凶 荒草萋萋 惊涛澎湃B: 浩浩荡荡 炯乎不同 杂乱无章 鲜为人知 C: 人声鼎沸 九曲连环 亦复如是 家喻户晓 D: 鞠躬尽瘁 妇儒皆知 惹人注目 一拍即合 |
9、 | 下列各组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缥碧(piǎo) 诘(jí)责 文绉绉(zhòu) 颔首(hàn)B: 泠泠(líng) 畸(jī)形 胡髭(zī) 禁锢(gù) C: 黔娄(qián) 戏谑(xuè) 模(mó)样 执拗(niù) D: 烨然(huá) 炽热(chì) 稽首(qǐ) 睥睨(pì nì) |
10、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烦琐 招徕 火爆 人情世故B: 家俱 恻隐 微博 名门旺族 C: 宽恕 剽悍 愤青 珠光宝气 D: 陷阱 瘠薄 涂鸦 垂手而治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晓过鸳湖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填写字母),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B.有感(明)张以宁 马首桓州又懿州,朔风秋冷黑貂裘。可怜吹得头如雪,更上安南万里舟。 C.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文言文阅读 徐文长传 徐渭,宇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①,然数奇②,屡试辄蹶③,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④。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⑤”,恣情山水。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晚岁诗文益奇,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减) (注释)①国士之目:一国之中杰出的人才。②数奇jī:命运坎坷、遭遇不顺。③蹶:失败。④偶:遇;遇合。⑤曲蘖niè:酒母,酿酒的发酵物,后遂以之代酒。 (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①奇其才________ ②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________ ③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________ ④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________ ( 2 )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虽 其 体 格 时 有 卑 者 然 匠 心 独 出 有 王 者 气 非 彼 巾 帼 而 事 人 者 所 敢 望 也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 4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袁宏道用一“奇”字道尽文长一生,请结合全文,谈谈徐文长的“奇”。 |
阅读《我们生活中的那只“羊”》一文,回答1-4题。
我们生活中的那只“羊”
①12年生肖一轮回,今年又值羊年。进入中国文化中的那只“羊”,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家畜,更像是一个文化灵物。他被人们附着了诸多观念,如吉祥、美好、公正等,具有了多样化的象征意义。
②首先,羊是吉祥的象征。被史学界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国宝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件商代青铜方尊。尊是商代大型盛酒器,用作祭祀礼器。在商代人的观念中,“羊”通“祥”,寓意吉祥。把牺尊铸成羊形,除了有把吉祥献给祖先、神灵之外,恐怕还有对羊等家畜兴旺的一种精神祈求。
③此后,羊为祥瑞的观念一直深浸于中国文化之中。每逢岁首,中国人多言“三阳开泰”,以示吉祥。由于“羊”与“阳”通,民间或书作“三羊开泰”,或绘作吉祥图案。传统的图案则绘3只羊在阳光下吃草来表示,有好运即将到来之意。又如,广州市“羊城”之说的由来,也与羊兆吉祥有关。相传周朝时此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向上天祈求,感动了上苍。5个仙人骑着口衔谷穗的5只羊降临此地,将谷穗赠与人们,并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5只仙羊则变成石头留在了人间。
④其次,羊是美的化身。按《说文解字》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或说“羊大为美”,或说“羊人为美”,或说羊的美质在于“交换”,用羊作为等价物,可以换回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
⑤也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以羊为美,源于古人对羊生产过程的崇拜。羊生小羊,胞胎出母体后,母羊咬破胞衣,小羊羔从里面挣脱而出,这种胞胎的产育滑溜顺利,母羊没有太大的痛苦。人类的生产过程则不同:婴儿先在母体中挣破胞衣,四肢伸张,形体变大,母亲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所以,人们就希望人类生产如羊般的顺利。
⑥第三,羊代表着公正。獬豸(xiè zhì)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其原型是羊。“獬豸,一角之羊也。”其形状如羊,额上一角,双目有神,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墨子》中就有关于齐庄公让獬豸来断案的故事。
⑦有学者研究指出,法制其实起源于远古的游牧部落。其原初的情境是:判案都在祭祖的祠堂内进行,让那些作案者在祖先神灵的威慑下产生悔过之心。獬豸的原型其实是佩戴羊角和羊面具的巫师。由于獬豸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后世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又称为“獬豸冠”。
( 1 )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羊”的文化象征意义? ( 2 )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找出关键性词语。 ( 3 )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 4 )2015年又值羊年,一些“十羊九不全”的“羊年厄运”说法也悄悄在民间流传开来。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
①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
②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③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时。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④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整套宗族的模式来造作的。
⑤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⑥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
⑦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链接一:
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开,建筑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 、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上镌有中举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三进,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
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
链接二:
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
(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书院本来是人们读书的地方,主要是为组织教育教学和准备科举考试提供服务的。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