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隧洞(suì) 捷报(jié) 血雨腥风(xīng) B: 驳船(bó) 舵手(duò) 伤痕累累(lěi) C: 簇新(chù) 翡翠(cuì) 郊原如海(yuán) D: 笑涡(wō) 飞窜(cuàn) 雷声轰响(hōng) |
2、 | 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②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③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A: 比喻 引用 排比B: 拟人 反语 比喻 C: 比喻 反语 比喻 D: 拟人 引用 排比 |
3、 | 依次填入下面句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 了过来,又稳又准, 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 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 ,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 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 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 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 扎 切中 抑制 探索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正在音乐老师尴尬之时,迟到的刘阳蹑手蹑脚地从后门溜了进来。B: 我们漫步在静谧的古银杏森林公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C: 那个小胖妞虽然跟不上音乐节奏,但仍然使劲地扭动,父母在旁边忍俊不禁。 D: 课后阅读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无可言喻的。 |
5、 |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就一般情况而言是对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问题是开什么卷?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堕入阴暗之深渊。因此,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提纯拔萃,弃莠存良的本领,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B: 读书要善于提问 C: 开卷未必有益 D: 读书要善于选择 |
6、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府诗集》是一部由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歌辞总集。《陋室铭》的“铭”原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 《伟大的悲剧》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五人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们的失败之悲、死亡之悲。 C: 《爱莲说》《孙权劝学》《河中石兽》是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的。都德、普希金、端木蕻良分别是法国小说家、俄国诗人、日本作家。 D: “白丁”“布衣”都指平民;“岱宗”“岳父”都指泰山;“四书五经”的“经”指《诗经》《金经》《三字经》等。 |
7、 |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雪骤(zhòu) 差可拟(chā) 谢道韫(yùn) B: 柳絮(xù) 无奕(yì) 陈寔(shí) C: 太傅(fù) 尊君在不(bù) 非人哉(zāi) D: 舍去(shě) 友人惭(cán) 欣然曰(yuē)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调查,本次事故原因是由这家公司违规储存危险货物造成的。 B: 有没有正确的环保观,是低碳生活能否实现的关键。 C: 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D: 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
9、 | 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施耐庵。B: “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 《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中的“说”、“铭”、“记”分别代表古代的一种文体。 D: 某火葬厂入口处竖立着这样一块标语牌“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
10、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责 更胜一筹 禁锢 恪尽职守 B: 亵渎 走头无路 坍塌 通宵达旦 C: 阑语 相得益彰 混淆 翻来覆去 D: 愧赧 神秘莫测 游弋 断壁残园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B: “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来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C: “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的抒怀做铺垫。 D: 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又何间焉________ ②小惠未编________ ③必以信________ ④必以情断之________ ⑤智虽弗及________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 3 )【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4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
《藤野先生》节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年二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⑥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 有成动)
( 1 )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请以“同情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发表看法。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