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B: 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思考,但是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材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 昆大高铁开通后,从大理到昆明的时间需要两小时左右,比原来减少了三倍多。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先生在古典研究上兀兀穷年,呕心沥血,鞭僻入里,但是懒于梳理,不修边幅。 B: 东北广袤的黑土上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斑谰的山雕犹如精灵,迎着怪诞的狂风在原野上穿梭。 C: 浩浩汤汤的黄河九曲连环,奔腾不息,沿途的疆野见证了曾经战争的惨烈、中原的兴衰、朝代的更迭。 D: 娄空是一种雕刻技术,原本用在建筑上,后来时尚界用此表现针织或裁剪技术。 |
3、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羁绊/滑稽 撤销/合辙押韵 拮据/据理力争B: 睥睨/庇护 繁衍/气息奄奄 涂抹/拐弯抹角 C: 勾当/污垢 嘹亮/穷愁潦倒 酬和/随声附和 D: 告罄/芳馨 取缔/根深蒂固 咀嚼/味同嚼蜡 |
4、 | 古典悲剧《汉宫秋》的作者是?( ) A: 纪君祥 B: 马致远 C: 关汉卿 D: 白朴 |
5、 |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讲信修睦(mù) B: 学学半(xué) C: 选贤与能(jǔ) D: 男有分(fèn)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师发了很大的火,弄得学生们面面相觑。 B: 他性格温和,平易近人,说话咄咄逼人。 C: 爸爸把妈妈的脚法批评得一无是处。 D: 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遐迩。 |
7、 | 下面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的一项是( ) 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B: 强调神似和写意 C: 具有高度综合性 D: 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 |
8、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B: 《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 《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 D: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9、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呐喊》——鲁迅——现代B: 《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莫泊桑——法国 C: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西汉 D: 《唐雎不辱使命》——《三国志》——陈寿——晋朝 |
10、 |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该片用纯粹、美丽、残酷的方式告诉人们青春年华十分宝贵。 B: 隐形战机歼20入列,首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还让世界瞩目和惊艳。 C: “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D: 就中国军机飞入韩国所谓的“航空识别区”一事,韩方无理要求中方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 1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描摹一二句的画面。( 2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阅读课外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①,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眡②道士。跃而攫③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注)①水浒:水边。②眡:看,观察。③攫:用爪抓取。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因往晓之 B: 督善水者绳以俟/择其善者而从之 C: 人至 , 即投木索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 道士得不死/一狼得骨止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 3 )道士被“虎”伤害的原因是什么?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1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A: “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 4 )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一片枣林的召唤
李登建
①一树一树的绿浪,你不由得怦然心动,脉管鼓胀。这片枣林里有很多几百年树龄的老树,三四百岁的顶多算是壮年汉子,五六十岁的不过是小儿童。而不论老的少的,枝干都疙疙瘩瘩,树结挨着树瘤,主干部分更是黑鳞斑驳,伤痕累累,那是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金丝小枣树每年都得开枷,树干上割一遭韭菜叶子宽、深到木质部的口子,以阻止花期养分倒流,多坐果。农谚云“芒种到,枷枣树”,农人都舍了麦田,提着篮子,拿着刀或镰,来到枣林。
②裹着枣花香气的暖风一缕缕一缕缕吹拂着,脸庞痒痒的、酥酥的,这是平原上最轻松最惬意的时节。谁会想到枣树们在忍受“割腹”之痛?但一个甜蜜的约定就这样揣在了心里,结结实实、粗手大脚的枣树们,和平原上质朴的庄稼人一样憨厚,从这一刻起,它们带着伤痛,没白没黑、顶风冒雨向前方迸发。
③秋天,枣儿熟了,又大又密的枣儿缀满枝头,沉沉的,风晃不动,那纷披的枝条仿佛一挂挂金瀑,流光溢彩,壮丽无比。哪一棵枣树不是凝紫垂丹,哪一片哪一坡不飞虹落霞?三天两头来枣园转悠、左瞅右瞧等消息的枣把式,眼睛眯着,皱纹里漾着得意,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嘎嘣”,脆脆的,甜甜的。他们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急巴巴找出长杆,但那和粗壮的手臂接在一起的长杆却不肯用力,只在树头上轻轻地抹。这亲密的接触让枣儿们大为感动,它们满怀欣喜从空中倾泻而下,哈哈地大笑,痛快地叫喊,欢畅地蹦跳。树下的炕席、床单、包袱皮上堆成玛瑙山丘,而成群结伙的顽皮“小子”则专钻草丛,在沟底栖息,可苦了捡枣儿的老婆婆。
④我从没见过这阵势,只恨眼睛、耳朵不够用,这里红雨阵阵,那边雷声隆隆。团团热浪猛烈地冲撞着我的胸口……
⑤我再也忘不了这片枣林,我好像它们能给予我某种感召和引领。地处渤海湾沿岸,黄河泥沙沉积,大海被驱赶着步步东移,海潮退去却留下了盐碱。这块土地并不肥沃,或者说有几分贫瘠。但是,枣树却不怕盐碱,不怕干旱,碱不死,旱不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里生存了,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至今遍地都是它们的子孙。乡亲们亲昵地称它们“铁杆庄稼”。瞧它们的根,利器一样,猛往下扎,汲取地下苦咸的水,捧出来的却是世上少见的甘果。
⑥又一次看枣林是在冬天,这很重要,如果没见过冬天的枣树,你还不能真正认识它们。枣树们站在雪地上,就那么孤寂地站着,叶子凋零殆尽,当初光鲜的果实此刻正煨在别人的火炉里,自己只剩下裸露着的黑色枝桠。但是它们并没有让我们这帮前来赏景的人失望,那黑色的枝桠纵横交错,如蛟龙遨游,如乱箭穿云,如鹿角牛犄角,坚硬,倔强,刚直,遒劲,傲然。在这儿,我头一回发现“黑”是那么美,那么有力量,它竟突破铺天盖地的“白”的围困,跳起熊熊烈火般的舞蹈。等静下来,这“黑”与“白”又组成一幅简洁的版画,格调清新,意境深达,是一件大作品。老北风卷着雪粒呼啸而来,根根枝条铮铮作响,这是古老平原上悲壮的琴声。
⑦“唐枣树喊我们去了,快走啊!”我招呼同来的文友——来枣林是不能不瞻仰唐枣树的。这棵老枣树实际植于东晋,1680多岁,树身像一块布满青苔的假山石。像一堆锈蚀的铁。尽管有三五根树枝被劈断,整体看树冠却依然茂盛。啊,平原上耸立着这样一棵巍峨的大树,这块土地就不一般了,就有了魂。你看,这棵老枣树高擎着一杆绿色的旗帜,身后集结着百万大军,从遥远的地方走来,正气势雄壮她向前方进发。
⑧庆云人把这棵老枣树尊为神,写进县志,为它立碑,给它装了铁围栏。一位叫周德宝的七旬老人,雷打不动,早出晚归,义务看护它。我们每次来,老人都像见到亲人一样,笑哈哈地迎上前,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历史上瓦岗英雄罗成曾在树下拴马歇脚,以枣充饥;唐太宗赐给它“唐枣”的名字;明燕王扫北,它借漫天大雾庇护逃难的百姓;抗日战争时期,倭寇的铁蹄踏入枣林,他们找不到神出鬼没打游击的八路军,气急败坏地向老枣树挥起屠刀,当地村民舍身相护(和所有的千年树神一样,它也有一串传说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唾沫乱飞——这是一位出色的讲解员——他还讲他亲眼见到的一幕:世纪初一年夏天,一场狂风暴雨摇撼着庆云平原,唐枣树訇然倒地,这可把人们吓坏了,它哪里还经得住这般折腾?扶起它的时候大家心情异常沉重,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可是它却又慢慢活了过来!——老汉一边比划一边说,干枯的眼里闪着泪花。
⑨我围绕唐枣树转了一遭又一遭,不愿离去。唐枣树始终沉默不语,神态安详。这是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人间的圣哲,我能感觉到它目光深邃,里面包含了很多智慧,我想从中读出一点什么,即使读不出,在它的绿荫下站一站,那种踏实、安恬、幸福的体验也叫人难以忘怀。
(有删改)
( 1 )文章首先叙述 ________的情景,接着描写________的画面,而后描写________的景象,最后记述瞻仰唐枣树的见闻与感受。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动情地说:“我们做父母的其实特别希望孩子有帮父母做点事的举动或者想法,哪怕只是倒一杯水,扫一次地,我们心里都会感到特别地欣慰,甚至是特别地感动……”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