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太原市三立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他的表演更是让在座的评委们技惊四座。
B: 咱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一百多块钱,要维持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
C: 四川雅安人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D: 京广高铁将于12月26日全线贯通,北京至广州的最快运营时间从现在的20多个小时缩短到8小时左右。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头(càn) 琐(wěi) 泥(yū) 灼灼其华(zhuï)
B: 望(nínɡ) 息(shùn) 监(dū) 芳草萋萋(qī)
C: 逗(tiǎo) 溅(bènɡ) 草(shuài) 仙露琼(jiānɡ)
D: 约(qiè) 玩(xì) 商(zhuó) 忍俊不(jìn)
3、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用其人, 卒,终于; 卒逢暴雨, 卒,同“猝”,突然。
B: 天下事己任, 为,当作,作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为,雕刻。
C: 辄其趣, 穷,古义是穷尽,现代常用意“援助”。 泰山之阴,阴,古义是山的南面,现代常用意“阴天”。
D: 伯牙鼓琴,善:擅长; 伯牙舍琴而叹曰,舍,放下。
4、

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5、下列句子按语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

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

③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④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

⑤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A: ⑤②④①③
B: ①⑤②④③
C: ⑤④③①②
D: ①④②③⑤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朴素的话语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B: 通过神舟11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进了一步。
C: 是否端正学习态度,是我们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D: 全国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安保,防止恐怖事件不再发生。
7、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帝感如土石何?
B: 所动心忍性 残年余力
C: 生于忧患,死安乐 指通豫南,达汉阴
D: 女子嫁也 甚矣,汝不惠
8、依次填入下列空白处的短语,搭配最为恰当的是( )

美是广泛的, ,烟雨楼阁可谓之为美; ,碧天黄沙可谓之为美; ,倾国倾城可谓之为美; ,潇洒从容也可谓之为美。但美的答案,远不止于此。

①姑苏江南 ②明眸皓齿 ③羽扇纶巾 ④大漠孤烟

A: ①④②③
B: ③④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②①④③
9、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B: 安顺市通过搭建德育教育实践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未成年人的真挚情感和高尚品质
C: 《奔跑吧,兄弟!》热播以来,广大中小学生对该节日的热衷程度可谓迫在眉睫
D: 我今年去了黄果树瀑布,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网上“晒旅游”本身是积极向上的,但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
B: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D: 也许我们不能复制马云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确实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中用哪几个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2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次北固山下》,“次”的意思是“旅途中停宿”
B: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C: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理解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 1 )给下列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 2 )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 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材料二)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材料三)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 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 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 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 2 )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 3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为想回国的海归人才及相关企业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②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③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④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⑥"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⑦"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⑧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⑨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⑩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⑪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⑫"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⑬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⑭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 1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 2 )文中明确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

A: 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B: 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
C: 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D: 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 3 )文中与"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照应的句子是:

( 4 )文中加线句“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的“终于”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 5 )结合文章内容 , 谈谈你对文中最后段落中“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一句的理解?

( 6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明拟题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面的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一)荣格认为,真正的美,其实是一种消失。嗅觉就是这样,它在现实里总要消失,却永远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和曾经温暖的岁月息息相关。父亲做的糖醋鱼的味道;妈妈身上护手霜的味道;奶奶晒过的被子上,阳光的味道;大雪天里,街角路灯下飘来的烤红薯的味道;下过雨,打伞回家时,路边青草和泥土的味道……

请以“那味道,缕缕温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请以“ 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如果你选第(二)题,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牵手、默相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