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厦门市马巷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樟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苹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 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 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 “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下列词语的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闷热 训诫 峭璧 高不可攀
B: 软弱 荤倒 边缘 左折右转
C: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D: 屡次 漫长 应付 前途莽莽
3、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默契 畸形 密匝匝 不折不绕
B: 洗涤 咆哮 文绉绉 丛容不迫
C: 边陲 愚钝 监控台 粗治滥造
D: 桅杆 凋谢 试验场 别具匠心
4、

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几个人能同心协力,必能摸索出一条前景广阔的创业道路,将事业干得绘声绘色
B: 中国乒乓球队出战伦敦奥运会,所向披靡、锐不可当 , 被日本媒体誉为“不可战胜的神话”。
C: 几个小时的功夫 , 南斯拉夫母亲一捧又一捧地把泥土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竟然为这个苏联青年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D: 为确保G20峰会各国代表团顺利抵杭,日前,杭州市政府将距离杭州半径300公里内的地区划为特别管辖区域。
5、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几日未见,槐树的圆叶里竟挂上了串串青绿的槐树米。①一夜之间,槐树米你争我挤,竞相的吐着蕊,张着瓣如破茧的粉蝶儿一般的明艳。一朵朵,颤微微的,招着路人的眼,抛着媚儿去勾着路人腹内的馋虫儿。槐树开花了,于是满口的香溢于两腮,不由的想去品咂那槐花的香甜。③啪,整条枝儿被折断,是那如黑泥般的小孩儿,用比槐枝粗不了几分的细胳膊用力折断的。只见他一手搂着槐,一手举枝高喊:接好喽!喊声透着十足的骄傲。回到家,④将槐花撒上干面粉层层裹了,白白胖胖,如那没抽丝的茧一般躺在屉布上。盖上锅盖,十分八分钟,水气就沿着锅盖的四周漫出了一股一股的香气,飘荡在四周。

A: 文段中①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出槐花一夜间竞相开放的热闹情景和新鲜靓丽。
B: 文段中②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出槐花开放的情态以及对路人的诱惑。
C: 文段中③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出摘花小孩儿的黝黑、淘气与顽皮以及对槐树枝干的破坏力之大,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D: 文段中④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裹了面粉的槐花比作没抽丝的蚕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的可爱之态。
6、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粉丝们对这场演出如痴如醉,歌手的表演堪称天衣无缝
B: 企业家们将要开发新项目,附近的村民对此望眼欲穿
C: XX被评为XX,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D: 小明在市里取得了作文大赛一等奖,他重蹈覆辙 , 又在省里面得了大奖。
7、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美少年梁维月,从六岁起,一边读书一边悉心照顾高位截瘫的父亲,十年如一日 , 感动了无数中国。
B: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奇峰异秀,怪石林立,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C: 美国在南海公然派出军舰炫耀武力,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有力地回击。
D: 新化菜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如三合汤、猪血粑、柴火腊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部小说的情节抑扬顿挫,充满悬念,让人欲罢不能。
B: 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C: 一对豆蔻年华的兄妹,本该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贫困与学校无缘。
D: 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之间的对战赚足了眼球,连胜三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2017年“跑游山东”半程马拉松系列赛第三站在山东蒙阴岱崮地貌旅游区召开。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妨碍 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
B: 遗憾 缺陷 杉杉有礼 扭捏作态
C: 谚语 遵循 莫不关心 疲惫不堪
D: 涵养 喧哗 轻而易举 待人处世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 1 )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 2 )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喜人之子侄、昆弟之状________

②扶而道之________

③我固闻之矣________

④恐其父之不能也________

( 2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邑丈人有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送孟浩然广陵
B: 黎丘之鬼效其子
C: 欲遇而刺杀
D: 心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3 )翻译句子。

①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②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 4 )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氦—3——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①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②氦—3是氦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有着许多特殊的性质。根据稀释制冷理论,当氦—3和氦—4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后,温度可以降低到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温度达到2.18k以下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氦—3还会出现“超流”现象,即没有粘滞性,它甚至可以从盛放的杯子中“爬”出去。然而,当前氦—3最被人重视的特性还是它作为能源的潜力。氦—3可以和氢的同位素氘发生核聚变反应,但是与一般的核聚变反应不同,氦—3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
氦大部分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估计整个月球可提供71.5万吨氦—3。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相当于1985年美国发电量的4万倍,考虑到月壤的开采、排气、同位素分离和运回地球的成本,氦—3的能源偿还比估计可达250。这个偿还比和铀235生产核燃料(偿还比约20)及地球上煤矿开采(偿还比约16)相比,是相当有利的。此外,从月壤中提取1吨氦—3,还可以得到约6300吨的氢、70吨的氦和1600吨碳。这些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需的。俄罗斯科学家加利莫夫认为,每年人类只需发射只到3艘载重100吨的宇宙飞船,从月球上运回的氦—3即可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加利莫夫介绍,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该计划总的费用将在25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之间。
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的探月仪嚣于2004年4月开始初样研制,其中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是该探月仪器工作的重要内容。氦—3作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研究的重要课题。
(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 1 )为什么说“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 2 )本文作者在《神奇的氦—3》一文中曾说:“科学家通过分析从月球上带来来的月壤样品估算,在上亿年的时间里,太阳风为月球带去大约5亿吨氦—3。”这与本文第③段开头画线句所介绍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

( 3 )文中大量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 4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氦—3是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氦的同位素(元素),同时它也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物质)。
B: 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氦—3,在其聚变 过程中不易产生中子并且放射性小,所以它将是一种环保型的新能源。
C: 从月壤中提取氦—3所得到的副产品可以满足月球永久基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D: 由我 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发射的探月仪器目前已进入对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的初步探测阶段。
( 5 )假若某年后由我国发射的宇宙飞船将氦—3成功运回地面,请你根据本文介绍,用上“月球”“氦—3”“科学家”三个词语(可不考虑先后顺序)写一段话,代表中学生向从事开发利用氦—3能源的科学家表示祝贺或感谢。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黑鱼奉亲—刘清山

①那年夏季,刚上初中的我疯狂地迷恋上了钓鱼。

②原因很简单,母亲让不愿午睡的我到家门口池塘边的大树下做作业。不经意间,我看到池塘边游来一条两尺多长的大鱼。竟然出现一条大鱼,真可以称得上奇迹!我定睛一看, 那条鱼通体发亮,鱼身粗壮,仿佛大人被晒黑的胳膊。

③我知道这是一条黑鱼,不由欣喜若狂,跑到家中,偷偷找到父亲的钓竿,在树下挖了一条蚯蚓,穿在钩上,直接把鱼饵送到了那条黑鱼的嘴边。黑鱼显然饿久了,毫不客气地狠狠咬住了鱼饵。我顺势提竿,钓钩准确地钩住了黑鱼的嘴巴。但我既缺少力气,又缺少钓鱼经验,难以把这足有两公斤重的大黑鱼拖出水面。黑鱼怒目圆瞪,盯得我更是心惊胆战。我手腕一软,黑鱼找到了脱身的机会,它甩掉了钓钩,转身游进了深水里。

④我痛恨自己手软,失去了抓到大鱼的机会。不甘心失败的我,开始在中午一边捧着课本,一边留意池塘里黑鱼的举动。果然没过几天,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黑鱼再次游到水面上,我赶紧把早就穿好鱼饵的钓钩抛到了它的嘴边,黑鱼警觉地把嘴凑近了鱼饵,碰了两下,然后擦着鱼饵游走了,害得望眼欲穿的我瞎激动了半天。

⑤两天后,黑鱼再次浮出水面,这一次,它游到了岸边的芦苇丛。我赶紧把鱼饵甩到它面前,它理也不理,向芦苇深处游去,我匆忙提起鱼饵向它的前方抛去。这一次,鱼饵没有落到黑鱼的嘴边,而是钩住了芦苇主干,我费了好大劲,怎么也无法把鱼钩收回来。黑鱼怪模怪样地望着我,好像在嘲笑我的愚蠢无能。气急败坏的我使劲拉着渔钩,“啪”的一声,渔线断了,渔钩宛若一枚牙齿,仍旧咬着芦苇不松口。被晃倒的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条不知天高地厚胆敢戏弄我的黑鱼钓上来。

⑥我不敢把自己一边学习一边钓鱼的事告诉父母。有一天午后,我装作无意地问父亲, 黑鱼有什么致命的弱点。父亲说:黑鱼每年夏季,也就是这个时节,产下鱼卵后,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眼睛看不见,但仍旧会进食 ……我如获至宝,没有接着听父亲的下文,就捧着课本,跑到了池塘边。我不知这条黑鱼是公是母,但冥冥中,我感觉,它是一条母黑鱼。

⑦一周后,这条黑鱼果然产下了一团卵。只是它离岸边较远,我无处下钩。两天后,鱼卵里游出成千上万条小黑鱼,它们像一团黑云一样,簇拥着仿佛睡着了的黑鱼,竟然慢慢靠近了岸边,浑然不觉危险将至。我返身回家取来渔竿,在渔钩上穿了一条绿色的蚱蜢,准备抛到黑鱼的嘴边。此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那些小黑鱼们竟然随着黑鱼母亲鱼鳃的开合,陆续游进了大黑鱼的嘴里,并且没有再游出来……不知什么时候,父亲站到了我身边,他告诉我:这是小黑鱼们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帮助母亲度过这段昏迷期。

⑧我默默收起了渔竿,把它交给了父亲。此后我经常在这片池塘里看到那条大黑鱼,它和孩子们一起在水中快乐、自由自在地游弋。

(选自《意林》2017 第 23 期)

( 1 )选文作者三次钓鱼的结果所带来的心情各不相同,请在横线上补充文中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

________→“气急败坏”→________

( 2 )选文第⑥段划线句“我如获至宝,没有接着听父亲的下文,就捧着课本,跑到了池塘边”,那父亲的下文会是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结合文章内容,用父亲的口吻说一说。
( 3 )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味第⑦段划线句子。

它们像一团黑云一样,簇拥着仿佛睡着了的黑鱼,竟然慢慢靠近了岸边,浑然不觉危险将至。

( 4 )联系实际,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莎莉文的爱心与耐心,对海伦成长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童年时一段爬下悬崖的经历,使莫顿·亨特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了巨大的财富;小学时的第一本国语课本,对牛汉的成长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回顾一下,总有一些人、事、物,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过很重要的影响。

请你以“成长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抒写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字迹清楚,书写工整;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学校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爱不爱°都是情淡的借口”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