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衡阳市珠晖区茶山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放学回到家,妈妈递给小玉一杯茶,小玉喝了一口说:“妈,你想烫死我吗?”
B: “因一点事耽搁,我来晚了。”张华一边擦汗一边对等候多时的朋友说:“还请见谅。”
C: 小马提醒小红:“过马路不要玩手机,太危险啦!”小红回应道:“多管闲事!”
D: 公交车上小雪冲着身边的小伙子吼道:“不要再挤了,我都要被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了。”
2、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喜欢收藏古董。你看,这么多的古董简直可以举办一个富丽堂皇的展览会了。
B: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报告中说,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教育实现“两基”目标。
C: 这个商店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吸引了很多顾客。
D: 某市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在当地称霸一方,影响恶劣,所犯罪行真是不可名状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载歌载舞,大家都沉湎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
B: 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依依不舍,大家希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C: 新疆赛里木湖每年一到严冬,岸边就开始隆冰。这种冰制奇观,好似高昂可人的冰美人,每年都能吸引无数游客。
D: 主席在 G20 会议上的讲话高瞻远瞩,开放包容,体现出大国领导的风范。
4、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B: 她讲得娓娓动听 , 妹妹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C: 全国推选文艺新人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D: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 , 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片戈壁滩荒无人烟,方圆几十里连一棵像样的绿树也没有,冷风刮过,令路过的人毛骨悚然 , 不禁感叹再也不敢来这个不毛之地了。
B: 1999年,五个不同的研究团队不期而至地发现了这种酵素,其含量在脑神经元里头特别丰富。
C: 敌人表面上耀武扬威 , 实际上已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了。
D: 根据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孕激素会干扰口头表达能力,让你语无伦次 , 思路混乱。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该诗句的作者是( )
A: 北岛
B: 顾城
C: 食指
D: 舒婷
7、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
B: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 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 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B: 某小区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屠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C: 荷花池中,粉嫩的荷花亭亭玉立,倒影也显得那么娴静,光影组合就像一幅水粉画。
D: 为了避免用户信息卡的信息不被犯罪分子盗用,各大银行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安全措施。
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运将至,有些“黄牛”自己印制假的火车票诈骗旅客,真可谓别具匠心
B: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大数据”“创客”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 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因地制宜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D: 济南城群山环绕,周围是一圈鳞次栉比的小山。
10、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电磁波辐射的最大危害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__________________。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巾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这种辐射污染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地损害着人体。

A: 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B: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C: 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D: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1 )这首诗中哪些描写表现早行之早的?

( 2 )这首诗表现主题的是哪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乙】孔子学鼓琴于师襄①子,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③其曲矣,未得其数④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⑥而长,眼如望羊⑦,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③习:熟悉,记住。④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⑤穆然:严肃的样子。⑥几然:高大的样子。“几”通“颀”,长。⑦羊:通“洋”,远方。⑧《文王操》:古琴曲名。

( 1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伯牙鼓琴,在高山________ ②乃琴而鼓之________

③可以矣________ ④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②师襄子辟席再拜。

( 3 )用“/”为甲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 4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 5 )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文学作品阅读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 1 )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 2 )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 3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 4 )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①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②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止。

③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④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⑤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即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

⑥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更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⑦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⑧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⑨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 1 )文章说“后人纪念马司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下列对这一内容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官员相比,司马迁因为史官身份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的力量更小,让人同情。
B: 在《史记》中,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地位,司马迁对他们进行真实呈现,让人尊重。
C: 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既让后人记住了真实的历史,又实现了让后人记住真实自己的心愿,让人尊重。
D: 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所在,让人尊重。
( 2 )下列有关“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实录精神就是要爱憎分明。
B: 实录精神就是要朴实的记录。
C: 实录精神就是要秉笔直书。
D: 实录精神就是要不虚美不隐恶。
( 3 )下列对祭司马迁,是对他“伟大人格的缅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的崇敬。
B: 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毕生都能遵从实录精神的讴歌。
C: 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不畏钱权压力的史官秉性的褒奖。
D: 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代表了正义之心的赞美。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题目:这一天,让我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被受伤的眼睛”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