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水浒》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的不同人生和反抗道路,表现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平等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B: 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宋江、吴用、刘唐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全然不露痕迹,杨志虽极精细,仍然中了计。 C: 《水浒传》中,鲁提辖在五台山出家,被赐法名智深,因醉后大闹五台山,长老介绍他去东京大相国寺。 D: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武松最具传奇色彩。他从为兄报仇开始,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
2、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胡主席虽然60多岁了,但看上去_______,人们还是觉得他很潇洒,很有风度。 ②(水浒传)里的李逵真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干什么事情都似乎不太_______,还乐呵呵的。 ③写作文的时候,我们不能_______词语,一定要精心地推敲、琢磨,筛选出最恰当的写入作文,使文章在词语方面就能吸引老师的眼球。 A: 年轻 经心 乱用B: 年青 经心 滥用 C: 年轻 精心 滥用 D: 年青 精心 乱用 |
3、 |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他人交往我们要做到有话当面说,别在背地里褒贬人。B: 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 并将之发扬光大。 C: 随着气温的下降,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D: 城区的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已融会贯通 , 营造出“双水绕城”的城市景观。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理论再好,只有被我们掌握、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B: 首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是设在学校礼堂举行的,当场告诉了获奖名单。 C: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接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D: 李老师学识水平很高,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江河H下,同学们对他趋之若鹜。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溺爱 自治区 汗流浃背 以逸代劳 B: 燥动 度量衡 攻坚克难 销声匿迹 C: 遴选 板权页 目不暇接 岌岌可危 D: 抉择 六弦琴 察言观色 心无旁骛 |
6、 |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B: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老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C: “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D: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
7、 | 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的部落 C: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黄皮肤的部落 D: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的部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
8、 | 有位美国老妇人来游仙女山,途中不慎被荆棘划破了裤脚,游兴大减,不肯继续登山,机灵的女导游笑着对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使得老妇人开怀大笑。高兴地继续跟导游登山观景了。根据当时的情景和女导游的身份,你认为她说的是下面的哪句话( ) A: 我们仙女山就是这样,荆棘多,但只要你小心点,不就不划破了吗? B: 您看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拉住您的裤子,不想让您走呢! C: 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它拉住您的裤子,就是不让您走。 D: 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就是这样,它不想让谁走,就划谁的裤子,您最好别走。 |
9、 |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阔绰(chuò) 蘸(zàn)水 万贯(guàn)家私 一泓(hóng)清泉B: 腼腆(tiǎn) 土坯(pī) 腌臜(zā)泼才 唯唯(wěi)连声 C: 充塞(sè) 聒(guō)噪 卷帙(yì)浩繁 鸟鸣啁(zhōu)啾 D: 臊(sào)子 矢(shī)志 胸襟(jīn)博大 心存芥蒂(dì) |
10、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们还学过从这本集里选出的《阿长与(山海经)》。 B: 《我的母亲》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选自《胡适文集》。 C: 《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作者是俄罗斯作家茨威格,是一篇人物传记。 D: 《美丽的颜色》是从艾芙·居里为自己的母亲居里夫人写的传记《居里夫人传》中节选的。 |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小题。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 1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竹本固(牢固) B: 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探求) C: 不终日而毕(完成) D: 以贻其后之居斯者(留给)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②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 3 )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一片晚霞的消失
阿 舍
我必须小心对待我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
这是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
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河岸上的草地开满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脊背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着晚霞的反向走去。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他的脊背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于声声的责骂和抱怨。除了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境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那些挑逗的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他遭受痛斥。他真的一无所长,臂膀的肌肉始终比不过乡邻的汉子,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后来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会唱花儿,他的花儿是最好的,他可以代表镇上唱,代表市里唱,代表他的民族唱,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不再责骂他,他可以整天地唱了。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得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
山区八月的晚霞红火诱人,生活里我时常想记住这样一些美景,朴素的,纯净的,那一刻,虽然我再三劝说自己,但还是固执地认为消失在这样一片晚霞里是一件十分值得怀念的事情。于是我面对它,闭上眼睛,虔敬地镌刻它,它无限展开,直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我在镌刻它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充满感伤,因为我如此固执地想到镌刻,一定是知道了我将要面对的消失。歌声的消失,或者晚霞的消失。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书中自有黄金屋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生命飞翔的羽翼。读书使人睿智,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享受和丰富人类文化的成果。因此,我们应该广泛深入、持之以恒地读书。
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也未被采纳。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于是他找来许多与治国相关的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
③“活到老学到老”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学习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的奔流着。坚持学习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若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时代的步伐所抛弃。著名作家歌德认为: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若不能不断供给自己新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维缜密,见解精辟,道德高尚,从而塑造自己的性格。那些内容粗糙的“劣制品”完全可以省略不读。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个典范。恩格斯虽然只上过中学,但是他发奋研读许多有价值的好书,因此十九岁就会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多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更多的知识,终于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在后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传播科学,研究共产主义理论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⑤“学而不思则罔。”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可见,读书能开发人类的智慧,增长知识和才干。我们只有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才能与时俱进。
(选自星育网,有删改。)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作者是从读书的目的和作用以及________ 和________ 三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3 )文章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4 )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⑤自然段中划线的词“消化”的含义。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