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
2、 |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你看来,白手起家的富人会比那些继承祖产的人更慷慨吗? B: 我已行将就木 , 别无他求,只希望你们年轻一代能生活、工作得好些。 C: 他的生花妙笔与经济发展的分析相得益彰 , 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 D: 一向很有主见的张坤被对方的话语征服,随声附和 , 跷起了大指。 |
3、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颐(yí)和园 停滞(zhì) 众目睽(kuí)睽 B: 运载(zǎi) 虚妄(wàng) 豁(huó)然贯通 C: 譬(pì)如 步骤(zhóu) 恪(gè)尽职守 D: 塾(shú)师 关卡(kǎ) 腐草为萤(yíng) |
4、 | 辨字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 B: 沟――水沟 勾――勾结 C: 属――属于 嘱――嘱托 D: 卸――抵卸 御――御货 |
5、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D: 河曲智叟亡以应。 |
6、 | 下列各组词语都属于谦辞的一项是( ) A: 家父 舍弟 鄙人 愚见 B: 舍妹 小弟 贤侄 斧正 C: 奉劝 令郎 垂爱 寒舍 D: 惠顾 高龄 奉送 贵庚 |
7、 | 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B: ①②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
8、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B: 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C: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D: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
9、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出》选自《曹禺文集》第一卷,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B: 果戈里是俄国作家,《钦差大臣》故事发生在一个外省的小城中,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官僚的丑恶。 C: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范畴。 D: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特征。“报告”要求真实,不能虚构。“文学”要求人物、事件典型,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南京大屠杀》《寻找时传祥》《滑铁卢之战》都是报告文学。 |
10、 | 《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又名( ) A: 周敦人 B: 周建人 C: 周伟人 D: 周树人 |
阅读下列诗作,完成练习。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 1 )作者赋予“纸船”什么含义?( 2 )你认为哪几句诗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 3 )作者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感情? ( 4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礼运》)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①天下为家________ ②以正君臣________ ③以贤勇知________ ④而兵由此起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礼义以为纪。 ②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3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4 )你认为“家天下”与“公天下”相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为什么? |
披一袭风行走的父亲
作者:段奇清
①“风起于青萍之末”,在乡人们看来,风是缘起于每一个生命的。
②一个生命孕育时,这个生命的一缕风也就孕育了。一个人出生时,这个人的一缕风也就诞生了。家乡人或许不懂得“大王之雄风”“庶人之哗风”,但他们相信每一个人都与身边的庄稼树木摇曳起的一缕风相呼应。“春风桃李繁,夏浦荷莲间”,有人生命的一缕风是杨柳风,有人是一缕缕槐树风,有人则是一缕荷莲风……奶奶说,我父亲的一缕风却是桃李风。
③奶奶对我说,父亲还年幼时,就爱在或红或紫或黄的蒲公英花、雪白的地米菜花,粉黄的马齿苋花等摇曳起的一缕缕风中奔跑。那些花身下窄小的田埂,因雨水的淋漓变得极为滑溜,父亲却披一袭风如屣平地。他是到麦地里去觅桃树苗的——被切在灰塘中的桃核,连同草木灰在麦子播种前被运送到田里。春天一到,几番春风春雨后,桃核便破土长成了小桃苗。
④父亲便把它们挖了回来,栽种到门前的菜园里。只三年工夫,挖来时不过半尺高的桃苗就刷刷长得屋檐般高了,也开始了它们生命中的第一次开花结果。在我七八岁时,耶桃树已长成有几根粗壮枝条的大桃树了。
⑤十岁那年,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菜地里桃树的枝条在动,最初我还以为是风吹动着枝条。可转念一想,不对,其他的树枝纹丝不动,根本就没有风啊!我这才知道是有顽皮嘴馋的孩子爬上树去在偷摘桃子呢!我拿了一根竹竿正要去捅那孩子的屁股,忽然一阵风起,原来正在院子里编竹筐的父亲一把拽住了我,说:“清儿,不要吓着了孩子,你一阵风儿地卷过去,会把孩子吓得从树上掉下来的。”
⑥待到那孩子安全地从桃树上溜下来时,我发现是村西头的小东。(A)这时父亲披着一袭温和的风走了过去,轻抚着小东的头说:“它们还没成熟呢,吃了这些毛桃子小肚肚儿会非常痛的。”等到它们熟了,让清哥哥帮你摘,行吗?”这时,有风吹得桃树枝条柔柔地摇动着,我想:这风一定是父亲的一缕风。
⑦后来,改革开放,由于父亲捎长种桃,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村子里便有了第一个桃园。村上有一位盲婆婆,我叫她杨四奶奶,后来她连耳朵也听不太清了。夏日,杨四奶奶会坐在村头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下,享受一阵阵清凉的风。要是父亲去桃林,或从桃林回到村里,离杨四奶奶坐的地方尚有十多步远,杨四奶奶就会说:“是清儿他爹来了。
”我非常惊奇,问杨四奶奶:“您怎么知道是我父亲?”她说:“我虽说看不到你父亲的模样儿,也听不准他的脚步声,但我认识他的风。他的风不快不慢,带着桃树的阳刚之气,却也不乏温顺,还有着桃子的芬芳与甜蜜。”
⑧杨四奶奶是早些年逃荒从外地来到村子里的,对于孤身一人的她,父亲平素总会接济,每到桃子成熟时,父亲还会用篮子装了那些个儿大,脸蛋红红的,直冒着甜滋滋的气味儿的桃子对我说:“清儿,把这些桃子给杨四奶奶送去。”
⑨父亲的桃园每年都丰收,不几年我们家也就成了村上的富裕人家。这时有乡亲们也要种植桃子,父亲会选择最好的桃苗给他们送过去。从耕地、下肥,到整垄,栽种,甚或防虫治病,
父亲都会手把手地教。
⑩后来,村里要种桃的人越来越多,父亲索性办起了夜校,自编了课本,在一家印刷厂印制了许多本,免费发到他们手中。(B)每到夜浼,一盏盏煤油灯下,有关种桃的技艺,会被父亲娓娓道来,就像一缕缕风穿过千亩桃林,带着桃树枝枝叶叶的甜蜜和晖光,漫过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触入乡亲们的心田,催生出乡亲们的美好日子和幸福生活。
⑪不出两年,父亲便是桃李满村庄了,乡亲们一座座或大或小的桃园,都有桃树葳蕤地摇曳满树繁枝于明媚的阳光与和煦的风中。乡亲们富裕了,也不忘帮助困难的人,他们就像一片片枝叶相扶,花朵相映的桃林,借着一阵阵和谐善良的风,让扶危济困蔚然成风。
( 1 )第二段中画线句“奶奶说,我父亲的一缕风却是桃李风”在文中有何作用?清澈的眼神
彭钟富
搬到电信路住,正是一个寒风瑟瑟的冬季。
出了街区不到500米,就是人民南路。每次开车转出大道,我总会看到一个三十来岁的壮年男子,披着一件肮脏不堪的绿色军大衣,在红灯亮起的小段时间里,穿插于长长的车队逐辆乞讨。他甚至懒得伸手,就在肩膀上搭个张着嘴的大布兜。
每次出门前,我都会在车里放一些零钱,趁着红灯,拿出几枚硬币,放在车窗外一双双布满皱纹或稚嫩的手里。可是对于这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我不愿意施舍。他凭什么乞讨?
一个星期天的清晨,那男子又走到了我的车边,露出一张胡子拉碴的落魄脸。我没有搭理,看见黄灯亮起马上踩下油门。
刹那间,车身骤然倾斜,一股底盘与地面碰撞的冲力,几乎让我一头撞到天窗。从后视镜里,我看到后轮的一只轮胎陷在下水道的井口里,井盖已经不翼而飞。
街道上只有零星的车辆疾驰而过,看不到一个行人。我拼命踩着油门,那辆破三菱吃力地吼叫着,却如同失足落入陷阱里的大象,只能歇斯底里地拼命挣扎,无法脱离。
就在我绝望得要放弃时,忽然感觉到车子在慢慢向上移动,幅度很小,但的确在动。来不及细想,我渐渐把油门加到极限。在一阵轮胎与地面刺耳的摩擦声中,车子向前疾冲而出,同时我听到车后传来一声闷哼。
下车时,我看到那个男子艰难挣扎着从地上站起来,肩头一片尘土。
我拿出10元钱,递过去说:“拿着吧,真的谢谢你。”他静静地站着,没有伸手,也没有动。怎么,嫌少吗?我换了一张20元的钞票往他的布兜里塞。
他往后闪了闪说:“不用这么多。没零钱就算了。”
我呆了一下,拉过他的袖子想把钱塞给他。就在我握住他的袖子的刹那,我全身的血液似乎在寒冷的晨风里凝固。【A】袖子里是空的!我下意识地又抓向他另一只袖子,也是空的,一直到肘部!
他……他刚才是用肩膀把车子顶上来的!我感到眼睛有点胀胀的。
他没说什么,笑了笑。我第一次这么靠近他,这么仔细地去看他的脸,也是第一次发现【B】在一张很脏、很落魄的脸上,也可以看到如此温暖、如此清澈的眼神。在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卑微。
从那以后,我却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男子,也许他换了乞讨的地方。但是,他清澈的眼神,却一直留在我心里……
( 1 )梳理情节,请根据示例将文章的故事情节填写完整。男子乞讨,令“我”鄙视——________——________——放弃报酬,令“我”愧疚
(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A】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现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欣赏别人吧,看别人如何把自卑表达成自信,把不满改写成奋争,把孤僻挥洒成壮观;欣赏自己吧,看自己如何把委屈升华成冷峻,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摔打成练达。
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请以“这是我对 的回报”为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