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C: 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D: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2、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获奖作文是他经过认真构思,反复修改后处心积虑写出来的。 B: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C: 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 , 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D: 一提起电影明星赵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周星期一,学校都举行隆重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 B: 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扩大该院重点专科的影响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C: 在经营过程中,以营造环保、健康、安全的购物环境为目标。 D: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
4、 |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最能表达贝多芬内心痛苦的一项是( ) 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______________。 A: 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B: 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C: 他聋了吗?他还能担任指挥吗? D: 原来他完全聋了!他还能担任指挥吗? |
5、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为词牌名,此前所学的“如梦令”、“渔家傲”、“水调歌头”也都是词牌名。 B: 古诗词中常可见“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写到了“寒露”的节气。 C: 《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 古人对年龄有特别的指代方式,按照从小到大的排顺序应该是“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 |
6、 |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 B: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C: 因果类复句主要有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和递进复句等。 D: 《傅雷家书》是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国家、对儿子深厚的爱。 |
7、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信客识文断字 , 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 C: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某校八年级一班举办了书画展,张瑞画的《雄鸡报晓》绘声绘色 , 非常逼真。 D: 他在辩论赛中,面对对方辩友的提问,从容不迫地答辩,引起了全场的掌声。 |
8、 |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 “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 本文以“记”为名,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出议论。 D: 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
9、 | 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不用尚书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尚书郎、侍中、侍郎、醉翁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 B: “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两句中,“尊”和“家”分别是敬辞和谦辞,“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C: “既加冠 , 益慕圣贤之道”“今虽耄老 , 未有所成”中,“加冠”表示年已二十;“耄老”,指年老,八十九十曰耄。 D: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胡琴、琵琶、羌笛、玉笛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
10、 | 下列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打造“森林天水”,城市绿化既要因地制宜 , 又要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B: 电视剧《长征》,以恢宏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红军远征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的风雨历程。 C: 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不可缺少,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整洁干净,他们应受到尊重。 D: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习题。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 )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甲】、【乙】两文俱为经典,而且互为映照。【甲】文中,“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映照的是 (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甲】文中 句相照映。 ( 3 )诸葛亮是历史上光照千秋的人物,【甲】文和【乙】文选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人格光彩?( 4 )解释画线的词。 ①深入不毛 ②庶竭驽钝 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④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
理解的幸福
叶广萃
①7岁那年的一天,我从外面玩回来,母亲见到我,哭了。母亲说:“你父亲殁了。”我一下子懵了。父亲突发心脏病,倒在彭城陶瓷研究所他工作的岗位上。母亲是个没有主意的家庭妇女,不识字,临此大事,她只知道哭。当时母亲身边有4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3岁。弱息孤儿惟指父亲,今生机已绝,待哺何来!
②人的长大是突然之间的事。经此变故,我zhì
nèn__________的肩膀开始分担家庭的忧愁。就在这一年,我带着一身重孝走进了北京方家胡同小学,认识了我的班主任马玉琴,一个梳着短发的美丽女人。
③在学校,我整天一句话也不讲,也不跟同学们玩,课间休息的时候就一个人或在教室里默默地坐着,或站在操场旁边望着天边发呆。我最怕同学们谈论有关父亲的话题,只要谁一提到他爸爸如何如何,我的眼圈马上就会红。我的忧郁、孤独、敏感很快引起了马老师的注意。有一天课间操以后,她向我走来,马老师靠在我的旁边低声问我:“你在给谁戴孝?”我说:“父亲。”马老师什么也没说,她把我接进地的怀里。我的脸紧紧贴着我的老师,我感觉到了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热而好闻的气息。我想掉眼泪,但是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泪,就强忍着,喉咙像堵了一大块棉花,只是抽搐,发哽。老师什么也没问,轻轻用手拍着我的背,末了,她低声告诉我:“我的父亲也不在了”。一年级期末,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④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进了一家街道小厂去糊纸盒,每月可以挣18块钱,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将3岁的妹妹从幼儿园接回家便成了我的任务。有一天轮到我做值日,打扫完教室天已经很晚,我匆匆赶到幼儿国,小班教室里已经没人了,我以为母亲将妹妹接走了,就心安理得回家了。到家一看,门锁着,母亲加班,我这才感觉到不妙,赶紧转身朝幼儿园跑。从我们家到幼儿园足有4站的路程,直跑得我两眼发黑,进了幼儿园差点没一头栽倒在地上。进了小班的门,我才看见坐在门后的妹妹,她一个人一声不吭地坐在那儿等我,阿姨把她交给了看门的老头,自己下班了,那个老头又把这事忘了。看到孤单的小妹一个人害怕地缩在墙角,我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内疚,我说:“你为什么不使劲哭哇?”妹妹噙着眼泪说:“你会来接我的。”
⑤那天我蹲下来,让妹妹趴到我的背上。我要背着她回家,我发誓不让她走一步路,以补偿我的过失。我背着她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妹妹几次要下来我都不允许,这使她有了较我更甚的不安,她开始讨好我,在我的背上为我唱她那天新学的儿歌,我至今还记得那儿歌: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
小熊小熊点点头呀,小洋娃娃笑嘻嘻。
⑥路灯亮了,天上有寒星在闪烁,胡同里没有一个人,只有葱花炝锅的香味飘出。我背妹妹一步一步地走,我们的影子映在路上,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两行清冷的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淌进嘴里,那味道又苦又涩。
⑦妹妹还在奶声奶气地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是第几遍的重复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是为我而唱的,送给我的歌。
⑧这首歌或许现在还在为孩子们所传唱,但我已听不得它,那欢快的旋律总让我有种强装欢笑的误解,一听见它,我的心就会锁紧,就会发颤。
⑨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是太一般的小事,但于我却是一种心的感动,是一曲纯洁的生命乐章,是一片珍贵的温馨。忘不了,怎能忘记呢?
(有删改)
( 1 )①在第②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zhì nèn ________
②请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
( 2 )下列对第③段内容分析恰当的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河中石兽(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阅十余岁: ________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④如是再啮: ________
(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①众服为确论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