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温县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水浒传》中有个名叫李鬼冒充谁而被当作造假的代名词( )。
A: 李逵
B: 林冲
C: 李俊
D: 秦明
2、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说(xù) 荒(bì) 肩(bǎng) 家(pǔ)
B: 恶(zèng) 辱(wǔ) 门(kǎn) 忿然(fèn)
C: 问(jié) 愧(zuò) 午(xiǎng) 性(nián)
D: 震(sǒng) 镶(qiàn) 尬(gān) 糕(zāo)
3、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中的李逵,绰号“急先锋”,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为人粗中有细,爱憎分明。
B: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就节选自此书。
C: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变法斗三妖”都是《西游记》里面的故事。
D: 《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如千里走单骑、败走麦城、水淹七军、舌战群儒。
4、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福州地铁修建已成为我市家喻户晓的大事。(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B: 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双赢:双方都获益。)
C: 张老师那幽默风趣的一席话吗,让全班同学忍俊不禁。(忍俊不禁:忍住不敢发出笑声。)
D: 在省中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一群阳光少年的表演很给力 , 赢得观众阵阵掌声。(给力:形容精彩、酷、棒。)
5、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B: 这里山花古松遮掩着悬崖峭壁,鸟语花香,生意盎然 , 一派秀丽景色。
C: 林小弟年纪虽小,但棋艺已登峰造极 , 在国际棋赛中屡得名次。
D: 福凯与欧文斯曾经是并肩打击偷猎者的盟友,但后来因在策略上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了。
6、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教(huì) 抽(ti) 文绉绉(zhōu)
B: 红(fēi) 号(chuò) 深痛疾(è)
C: 锵(kēng) 利(xī) 夏水陵(xiāng)
D: 广(mào) 气(xiè) 沿阻绝(sù)
7、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那天,谭老师给我讲了好多好多,使得我豁然开朗
B: 如果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天衣无缝 , 就必须培养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C: 他命运多舛,这些年辗转反侧很多地方,依然居无定所,朝不保夕。
D: 一阵微风吹过,桃树上粉红的花瓣顿时飘落下来,落英缤纷 , 犹如下了一场桃花雨。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B: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
C: 明朝永乐元年的航海图书“顺风相送”里面就提到钓鱼屿,依据现行国际法明确规定的“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
D: 泰州“最美教师”杨向民,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泰州这座爱心城市的意义;用自己的行动,托举起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9、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武汉的市花是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着傲霜雪的品格。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 人们见证了这座英雄的城市、勇敢而善良的人民,见证了生命的坚强与不屈。他们爱过,生活过,为生命而顽强拼搏过。他们的品格与勇气,在未来的每一个春夏秋冬,将被家与国永念。


A: 文中加点词语 “品格”是名词,“见证”是动词。
B: 文中画线的“抗击疫情”“顽强拼搏”两个短语均为动宾短语。
C: “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着傲霜雪的品格。”一句中,“傲霜雪”是定语。
D: “人们见证了这座英雄的城市、勇敢而善良的人民,见证了生命的坚强与不屈。”是并列关系复句。
10、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慧星 翩然 潮夕 榆叶梅 单调枯燥
B: 致密 骨骼 腐蚀 鹅卵石 人情世故
C: 船楫 盘旋 喧嚷 钟鼎文 坦胸露乳
D: 沙砾 踪迹 惟幕 鸟臀目 目空一切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 2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十余岁________ 非木杮________ 知其一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然后分析出石兽在上游。
C: 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D: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永恒之莲——长生草

①长生草是多肉植物中的一种,在分类学上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它曾是被忽视的草根阶层,给人一种摆不上台面的印象。但是,现在它的魅力越来越大,形象越发高大上,已然成为美化环境的生力军。

②长生草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长生草原本生活在欧洲中南部的高山上,那里到处是贫瘠的碎石,山高风大。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它的叶片肥厚多汁,储存了宝贵的水和营养,叶片轮生,每株8到18枚,排列紧密。整个植株的形态与盛开的花相似。它的花是粉色系,呈星形。它通常侧芽繁殖,有的也通过叶心分裂繁殖。欧州人见到这种花朵一样的植物冬天也不凋落,而且繁殖得越来越多,认为它可以永生,于是取名长生草。

③长生草的进化历史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那时欧洲百姓开始把长生草从野外带回家园用它美化环境。他们将长生草从石缝中拔下来,粗暴地扔到屋顶上。顽强的长生草就把根扎在瓦片间,长出一座空中花园。后来园艺家也关注到了这种神奇的植物,通过近百年的杂交培育,目前已形成400多个园艺品种。除蓝色以外,彩虹中的其他颜色都能在长生草中见到,长生草的家族可谓异彩纷呈。中国早就引进了长生草,但仅限于极少的几个品种。近两年,更多的多肉玩家赴欧洲考察,拍回长生草的各种照片,于是长生草圈粉无数,各种新鲜的园艺品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走进寻常百姓家。

④那么,如何养好长生草呢?

⑤长生草在野外是生长在石缝中的,所以它的根需要透气。栽培时最好用泥炭、椰土、珍珠岩、烧剩的蜂窝煤碎渣等充分混合的土,这样的土透气透水。南方潮湿,大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北方干燥,则小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

⑥长生草的家乡没有大树遮阳,它只能全天暴露在阳光下,又饱受阵阵寒风。家庭栽培时,春秋冬这三个季节最好把花盆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保证长时间日照。在这样的环境中,长生草会展现出最美的颜色。夏季高温高湿,对长生草是个考验,这个季节要避免它晒到直射的阳光,但又不能太暗,需要明亮的散射光。还要少浇水,因为空气湿润,土壤很热,过多的水会把植物闷死。可在凉爽的夜间稍微浇点儿水。如果长生草是超级大群生长的,就很难在特别潮湿的环境里生长,那么最好忍痛分株,否则容易腐烂。

⑦长生草容易染上“根粉蚧”(一种吸食根部汁液的白色小虫),可以用蚧必治、速扑杀、呋喃丹等药物灌根,但这几种属于高毒性农药,最好不要轻易使用。最安全的方法是把整盆土倒掉,清洗根部后,将它植入新土中。

⑧造景时可以将长生草群植在一起,形成“百花齐放”的壮观美景;也可以利用长生草侧芽繁殖的特点,打造长生草“瀑布”;还可以把它种在墙缝里、砖块间,欣赏它原生的味道。

⑨长生草,是欧洲的老明星,中国的小新贵。永恒之莲,魅力无限。

(选自《博物》,有删改)

( 1 )文章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列数字 作比较
B: 列数字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下定义
D: 下定义 引资料
(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长生草。
C: 选文第⑨段加点词“小新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D: 本文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探究长生草。
( 3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长生草的叶片肥厚多汁,储存了宝贵的水和营养,是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所致。
B: 长生草的进化历史有一百多年,近两年开始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
C: 夏季高温高湿,对长生草是个考验,所以要多浇水。
D: 打造长生草“瀑布”,可以利用长生草侧芽繁殖的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①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②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③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放在窗台上,盒盖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内。

④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⑤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⑥“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⑦“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⑧“吃?……”

⑨“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⑩“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⑪“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⑫母亲愕然。

⑬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⑭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⑮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⑱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它们的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⑲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⑳“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㉑“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㉒“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 1 )“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人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 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 3 )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 4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一)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1991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者路遥在颁奖致辞中说道,自己的创作类似在“一种夹缝中艰苦地行走。在千百种要战胜困难中,首先得战胜自己”。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诗歌除外;600字左右;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二)以“为自己点个赞”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如出现班名用大写字母代替,如A班、C班;人名用具体事物名称替换,如白云、杨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ァ心碎了一地。”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