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端:无缘无故。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左右流之:捞取。 B: 骈进:一同前进。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马作的卢飞快:变作。 C: 诘责:质问并责备。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万钟于我何加焉:什么好处。 D: 呈报:报告(上级)。 伧俗:粗俗鄙陋。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
2、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是( ) A: 《蒹葭》选自《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305篇。 B: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美》中谈到了美貌与美德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C: 茅盾的《百合花》是一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安排精巧合理;二是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 D: 《囚绿记》选自陆蠡的散文集《囚绿记》。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窠巢(kē) 嶙峋(lín) 收敛(liàn) 忍俊不禁(jīn) B: 匿笑(nì) 温驯(xùn) 菜畦(wā) 咄咄逼人(duō) C: 攲斜(qī) 黄晕(yùn) 干涸(hé) 神采奕奕(yì) D: 抽噎(yē) 嗔怪(chēn) 狡黠(jié) 花团锦簇(chù) |
4、 | 下列各项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B: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 , 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青睐。 D: 每一个革命先烈的背后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 斑澜 叠起 枯躁 惊涛澎湃B: 摇蓝 险峻 喧闹 妇孺皆知 C: 蚱蜢 嗥鸣 浊流 马革裹尸 D: 挚痛 畴划 慷慨 兀兀穷年 |
6、 |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聪慧的华夏先民将祖国大地的许多地名“染”上颜色,如黄河、赤峰、蓝田、青岛等等,真是巧夺天工 . 这句话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B: 大雪覆盖的野地,有鸿爪印记;春雨弥漫的农田,有鹭鸶照镜.这组对偶句,对仗工整。 C: 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七篇文章,其中《故乡》和《孔乙已》都选自《呐喊》。 D: 颜真卿、欧阳询、柳宗元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代表的颜体、欧体和柳体书法,各具特色。 |
7、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方歪曲新疆问题完全是“强盗逻辑”,旨在阻遏中国的发展,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B: 近一段时间来,乱港分子不断散布谣言,中伤政府、离间警民,同时美化犯罪、开脱罪责,乱港用心水落石出。 C: 我们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对古代先贤的思想,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抽丝剥茧地梳理和提炼。 D: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进取和开放包容相得益彰。 |
8、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惩戒/逞能 着落/着迷 粗犷/心旷神怡 热忱/高枕而卧 B: 鄙薄/薄雪 倜傥/倘若 分歧/杞人忧天 搓捻/拈轻怕重 C: 贮蓄/伫立 庇护/譬如 派遣/畏罪潜逃 浑浊/混为一谈 D: 黄晕/晕眩 干涸/禁锢 刨冰/刨根问底 莅临/淅淅沥沥 |
9、 |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嘹亮 澄清 皂荚树 喜出望外 人迹罕至 B: 禁锢 缥缈 薰衣草 美不盛收 见异思迁 C: 静谧 温训 滑稽画 截然不同 神采奕奕 D: 虐待 硬郎 麝香鸭 杞人忧天 怪诞不经 |
10、 |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强他们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B: 教练员正确的指挥,是决定这场球赛胜败的关键。 C: 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D: 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小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1 )这首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 1 )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①太守谓谁________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________ ( 2 )翻译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 )(甲)(乙)(丙)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________的思想。( 4 )请简要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有什么不同。 |
我的启蒙老师
贾平凹
①5岁那年,娘牵着我去报名,学校不收,我就抱住教室的桌子腿哭,老师都围着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学生,是一年级“见习生”。娘当时要我给老师磕头,我跪下就磕了,头还在地上磕出了响声。
②那个女老师倒把我抱起来,我以为她要揪我的耳朵了,那胖胖的、有着肉窝儿的手一捏,却将我的鼻涕捏去了。
③因为学校教室少,我们是一年级学生,寺庙的大院里没有我们的座位,只好就在院外的一家刘姓祠堂里上课。在这个祠堂内,我做了两年,老师一直是一个女的,就是捏我鼻涕的那个。老师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一样。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这么好听的声音,开头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懂她讲的是什么,每一堂课却被她的声音陶醉着。所以,每当她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一句话也答不出,她就说:“你真是个见习生!”见习生的事原先同学们都不知道,她一说,大家都开始小瞧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们就朝我伸小拇指头,还要在上边呸呸几口,再说一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个见习生!”我们为此打过几次架。
④娘后来狠狠地揍了我一次,罚我一顿不准吃饭。老师知道了,寻到我家,向我和娘做了检讨,说是她的不对,问我是不是听不懂课。我说:“我光听了你的声,你的声好听!”她脸红红的,就笑了。从此,我就下了决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师对我格外好起来,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但一下课,就来辅导我,惹得同学们都眼红起来。
⑤一年级学完后,老师对我说:“你年纪小,不让你升级。”我当即就吓哭了。老师却将我抱起来,说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见习生了。我一高兴,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的嘴一下,她笑了。我也笑了。
⑥下午她拿着成绩单到我家,向娘夸我乖,学习进步快,娘给她打荷包蛋吃。我便大胆起来,说:“老师你的声音好听,你能给我唱个歌吗?”她就唱起来,腮帮上深深显出两个酒窝,唱完就咯咯的笑。
⑦我那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造一句都要写得很长,作业本就用得快。后来,就常常跑到黄坡下的坟地,捡那死人后挂的白纸条,回来订成细长的本子。但是,句子造得长,好多字不会写,就用白字或别字替着,同学们都说我是错别字大王,老师却表扬我,说我脑子灵活,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却将错别字一一挑出。让我改写三遍。
⑧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我的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娘要给父亲去信,总是拿着几颗鸡蛋来求老师代写,教师硬是不收鸡蛋,信还写得老长。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她说:“你现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学着给你父亲写信呢?”我说我不会格式,她说:“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写什么,不要考虑格式!”我真的就写起来,因为家里的事我都知道,都想说给父亲听,比如奶奶的病好转了,夜里不咳嗽了。娘的身体很好,只是唠叨天凉了,父亲的棉衣穿上没有。还有我学习很好,考试算术得了100分,语文得了98分,是因为一个字又写错了。信花了3天才写好,老师又替我改了好多错字,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楚、写具体就好了。”我从那时起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⑨这一年,我们上完了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可以到寺庙的大院里去上课了,我们都很高兴。寒假里,同学们都去挖药、砍柴卖钱,商量春节给老师买些年画拜年。到了腊月三十中午,我们就集合起来,去找老师,但是,老师却不在。问校长,原来她调走了,我们都哭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我的那位老师,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
(选自《读者·校园版》,2020年08期)
( 1 )本文主要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①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的嘴一下,她笑了,我也笑了。
②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却将错别字一一挑出,让我连做三遍。
(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的理解。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⑫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说的对象,既可是人,也可是物或其他。②内容要真实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不得透露自己的班级、姓名,否则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