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把我国软件推向世界,这家公司的总裁把全部精力______到多媒体智能软件的研制开发中。 ②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咨询,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③澳门回归祖国,将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这是______的。 A: 灌注提供无可辩驳 B: 贯注进行无可辩驳 C: 灌注进行毋庸置疑 D: 贯注提供毋庸置疑 |
2、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B: 诘责(jié) 磐石(pán) 即物起兴(xīng) C: 幽咽(yè) 狡黠(xiá) 戛然而止(jiá) D: 蓦然(mù)鞭笞(chī) 秋波澹澹(dàn) |
3、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彷徨 枷锁 鸭雀无声 宏篇巨制 B: 诚挚 磐石 不知所措 袖手旁观 C: 鼓燥 黯然 精兵简政 惟命是从 D: 忐忑 仓皇 肆无忌惮 忧柔寡断 |
4、 |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B: 《秋天》是现代诗人流沙河创作的诗歌。诗人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农家丰收、渔家晨归和少女思念三个情境,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C: 《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若干倍,从而享受到一种独有的乐趣。 D: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
5、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①②④③⑤ C: ⑤②④③① D: ②④③⑤① |
6、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 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 , 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C: 本来是留给老李的职位,却被董事长的亲戚占了,老李真是鸠占鹊巢啊。 D: 读书不能断章取义 , 这样很容易对文章内容产生误解。 |
7、 | 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的火灾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②放眼中国,毁于火灾的古建筑也不在少数。③防火并非小事,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够影响一座古建筑的命运。④希望这次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悲剧可以引起我们的重视。⑤只有推进古建防火保护工作,就能不让悲剧再次重演。 A: 第②句 B: 第③句 C: 第④句 D: 第⑤句 |
8、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B: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也有大量哲理诗,如:“麻雀看见孔雀负担着它的翎尾,替它担忧”。 C: 中华文化是“尚群”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D: 他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 |
9、 |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阿姨在接受同事送给她的礼物时说:“您这么客气,那我就笑纳了。” B: 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喝菊花酒等风俗。 C: 小暑、大暑、处暑这三个节气都是在夏季,这三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 D: 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母,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
10、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蕴(yùn) 绮(yǐ)绣 皲(jūn)裂 烨(yè)然 B: 敝(bì)衣 缟(gǎo)素 撰(zuàn)写 容臭(xiù) C: 缊(yùn)袍 拜谒(yè) 貂裘(qiú) 叱(cì)咄 D: 惆怅(chàng) 诋(dǐ)毁 唐雎(jū) 不屑(xiè)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万里芙蓉国②,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③谁肯重王孙④。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准备为国家做一番事业。②芙蓉国:湖南因广生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③旅游:指长期旅居他乡。④王孙:这里指游子。 ( 1 )颔联以“________”、“________”两词极言场面之大,烘托出雄奇壮阔的境界。( 2 )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正荐才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②,谕中书③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④,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⑤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朔方:北方。③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④退以名上:退朝后把姓名呈了上去。⑤谅:相信,信任。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上不许(________) 既而卒用蒙正所荐(________) ( 2 )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个人可以使用,其他人无法到达。 B: 这个人可以使用,其他人比不上他。 C: 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人无法到达。 D: 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人比不上他。 ( 3 )太宗说“卿何执耶”,其中“执”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面对太宗的质问,吕蒙正荐才的理由有两方面: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 ( 4 )结合全文,太宗称赞的“蒙正气量”可概括为:吕蒙正具有唯才是举、忠贞为国的气魄和________。 |
陪他吃碗面
①我打电话给他,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他那儿了。
②他说:“等等啊,等等啊。”我这一等就是老半天,他也没反应。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你不用找了。”心里感慨,真是老了!一点都指望不上了。
③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进门就见他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观戏法似的。我问:“你的眼镜呢?”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说:“不小心弄断了。”我问:“那你怎么不重新配一副去?”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的。”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
④我急忙到附近的眼镜店给他配新的去。也就几分钟的路程,竟然还要等顺路?真让人操心!
⑤再进门,只见他端着一碗面条出来,碗歪歪斜斜的,汤滴滴洒洒的。我没来由地就生气了,冲他嚷:“就不能盛少一点吗?真是的,让人说多少次才能记得住呀?”
⑥他呵呵笑着说:“刚好,趁热吃。”
⑦我没好气地说:“没时间,你自己吃吧,我还要回家做饭呢。”
⑧他坚持:“就一碗面的工夫,耽误不了几分钟。”
⑨我固执:“等下次吧。”说完,我就走了。
⑩虽说我人出了门,可是我的心好像还留在那扇门里。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两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
⑪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他看我进来,一惊,问:“落下什么东西了?”
⑫我说:“我走到楼下发现肚子饿了,不想走了,吃饱了再回去。”
⑬他突然高兴起来,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从冰箱里拿出我爱吃的辣酱,说:“吃吧,吃吧。”
⑭小时候,肚子特别容易饿,放学回家就觉得饿,和邻居家孩子疯玩一圈后也觉得饿,甚至有时候刚丢下饭碗就想再嚼点什么。他那时候只会下面条,水开了,捏一小把筒子面放进锅里,打两个鸡蛋进去。然后捞面,切一把细葱末撒在面碗上。我在面条上抹点辣酱,然后大声吸溜起面条,很快看见埋伏的鸡蛋,一咬,溏心蛋黄软乎乎的从嘴角流出来。吃完了,我打着饱嗝,大声说:“真解馋!”他在一边,边看边笑。
⑮我偶尔想起来会问他:“你怎么不吃?”他说:“我不饿,只有孩子才不经饿。”我信以为真。
⑯我现在的吃相文雅多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大声吸溜面条了。我把面条分成两份,给他一份。他忙挡住我说:“锅里还有,这是你的。”
⑰我说:“我知道,锅里只有面汤,你一个人总是不好好吃饭,这样,我陪你吃一点,我回家还要吃的,饿不着,你放心。”
⑱他这才把碗端过去,把辣酱又往我这边推了推。
⑲面条吃完了,面汤也喝光了。他开始催我:“赶紧回去,不然孩子该饿肚子了,小孩子是不经饿的。”
⑳他说的孩子是我女儿,他的外孙女。
( 1 )请以“我”为陈述对象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①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两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修辞角度)
②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描写角度)
( 3 )赏析标题“陪他吃碗面”好在哪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③“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④“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⑤“什么事?你说吧。”
⑥“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
⑦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⑧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⑨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
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的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
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 1 )文中“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愧疚)→(敬佩)
( 2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语句。(1)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
(2)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 3 )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民工父亲的形象特点。( 4 )文中第段“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一句中“幸福”的内容是什么?在生活中,你也一定有过不少的幸福体验,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人生中有很多的“不再”。我不再彷徨,因为我有明确的方向;我不再忧伤,因为我有了亲人的关爱;我不再沮丧,因为我取得了让自己满意的成绩;我不再孤独,因为我有了朋友的陪伴……
请以“我不再 ▲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请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自定立意,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