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湖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自幼体弱多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训诫 , 所以不敢冒险攀岩。
B: 物候观察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C: 他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随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 , 最终选择用线条和色彩演绎人生。
D: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 , 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

②平日里,两者虽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③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

④每到端午,它们便强强联手,为人们的健康与信仰保驾护航。

⑤通常,艾草要与菖蒲配对,菖蒲亦有芳香与药用的功效。


A: ①⑤④②③
B: ①③⑤②④
C: ⑤①③②④
D: ⑤②④①③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吹面不寒杨柳风”,一棵一棵的小树莫名其妙地长出了嫩嫩的绿芽。
B: 2014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马上就要到来了,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李小光买来了很多学习资料,在引经据典地刻苦学习。
C: 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D: 一个在学习上不想动手,袖手旁观的人,是取得不了好成绩的。
4、下列诗歌有关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郭茂倩选编——乐府诗
B: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词
C: 《过零丁洋》——《文天祥诗集校笺》——文天祥——绝句
D: 《山坡羊·潼关怀古》——《全元散曲》——张养浩——曲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B: 设立“中国旅游日”,旨在以强化旅游宣传,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为目的。
C: 里海萎缩很大程度上是附近发展农业和工业,使得流入里海的河流进行了改道或者水量减少。
D: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空旷 吊角楼 墨守成规 置之不理
B: 撩逗 蜂王浆 鸠占雀巢 郑重其事
C: 箫索 佛手瓜 断章取义 彬彬有礼
D: 制裁 多幕剧 心无旁骛 与日俱增
7、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风中的桂花香消散了, 。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风一吹,黄叶就 。秋天就这样明净又清爽地来了, ,一半轻松,一半明快。

A: 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宛如我的心情
B: 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我的心情也如此
C: 菊花的清香又飘起 旋落在窗台上 我的心情也如此
D: 清香的菊花又飘起 在窗台上旋落 宛如我的心情。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一则消息,这种文体的特点可用“真、短、快、新”四个字来概括。
B: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柳宗元,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一组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C: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格列佛用类似纪实手法,生动的记述他在大人国、小人国等诸岛的神奇经历,影射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D: 《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其作品直率自然、清新活泼。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十八岁,花甲——六十周岁。
B: 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推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周亚夫军细柳》就是出自于这部史书。
D: “他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赴日本求学,第一次跟斯诺见面就用英语跟他打招呼,受到开明的教育,头脑冷静,善于逻辑推理,从实际出发。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蒋介石曾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曾悬赏8万元要他的首级。”他是毛泽东。
10、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 《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和感人至深的爱国志士形象。
C: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前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D: 散文《土地的誓言》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入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 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 2 )请结合后两句诗中具体的词句分析山农的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后出师表》

【注释】①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②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③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④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⑤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⑥进趋:快速前进。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庶竭驽钝________

先入南________

( 2 )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 先帝/知臣/谨慎
B: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 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
D: 今/贼/适疲于西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4 )甲、乙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甲文中的有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有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5 )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都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刘熙武《小议读书》,回答相关问题

小议读书
刘熙武
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 1 )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

( 2 )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
①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②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

( 3 )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阅读《将别离推远,再推远》完成小题。

将离别推远,再推远

王春鸣

①已经有好几个晚上了,我从睡梦中惊醒,脸上热泪滚滚。我想念父亲了,不知道他是否在离我几十里的老屋,安然地睡着。

②我的儿子小树和同学打架,失败后向人示威:“我太阳公公的骨头是铁做的。”太阳公公就是我的父亲,他力气很大,一掌下去,砖头应声断开。拍一下桌子,所有的空碗都要一阵乱跳。就是这样的父亲,除了感冒和牙疼,从来看不见他身上有病。养育我们长大的这几十年,他就像个太阳一样在无数的日子里穿梭来穿梭去,教书、挣钱、奔波……浑然圆满,活力四射。

③可是,冬天刚来的时候,我回家去看他和妈妈,大清早在橘树下面,我捶了他一拳:爸爸,你为什么不站站直?弓着腰像个老头儿似的?他揉了一下腰,回答我:我每天要到上午十点之后才能渐渐站直,腰椎不行了。

④我装作去追一条狗,迅速地离开他。离开我弯弯的父亲。然后,隔了一条田垄又一条河,我远远地,远远地看着我的父亲,弯弯的父亲。

⑤我不想描述他的样子给任何人听,我心痛地等着十点钟的到来。我也不想问他,他的腰是何时开始这样的。问什么,难道问了之后,从前那些我没有在意的弯腰弓背的早晨就不存在了?我经常回去看他,那些下午与黄昏,他将电瓶车开得呼呼生风。他有时候说他血压高,半夜小便困难,我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觉得那都是人家父亲的病,关他什么事。还怪他总是听信报纸和电视里的保健品广告,买了那么多没用的灵芝胶囊、虫草含片、深海鱼油。他常常粗暴地反击我:我不吃怎么办啊,我已经七十啦!你看好了,我一死你妈还能活几天!

⑥这些话真没意思。我不和他吵了。

⑦父亲也来追那条狗了,狗早不见了,我看着河里面他的倒影,风和流水将那块走动的影子,割得破碎和流畅。蓝天和白云,深不可测地经过父亲水中的身影。我忽然很想念弟弟,如果他此时在,我真想抱着他大哭一场,告诉他,我们的父亲老了。我把眼泪和鼻涕擦在身边的竹竿上,退到林子深处。再早几天,我的五爷爷,比父亲大十岁的他的小叔,忽然在睡梦中去世了。那时我刚刚接到五爷爷要过八十岁生日的邀约,没有人相信他就这样离开了,妈妈说她一闭眼,还看见他活生生地站在窗子外面喊,“胜玉,你开一下门来,我给你带了几个庙里的馒头。”但是,他就躺在那里了,任凭我的表姑们如何哭喊,一动不动。穿着孝衣的父亲那几天没有任何表情,他有时候走到他的小叔灵前,看一看,不流泪,也不说话。那时我就隐约觉得父亲有点老了,他不动声色的背后藏着某种不舍与畏惧。与我感情很好的小表姑一直在哭,她的手一直掐到我的骨头里,在哀恸中用叙事的方式回忆着五爷爷生前的种种好,和她们作为子女的不知觉。最让我心疼的是她说她以为他们之间还有很多时间的,忽然就没有了,忽然就没有了呀你知道吗?

⑧我的弟媳妇是不善言辞的,她回家以后,每天把爸爸妈妈房间里打扫得干净得不能再干净。有一回爸爸高兴地说,窗玻璃真干净,干净得像没有一样!弟媳妇忽然就扔了抹布哭起来。看着五爷爷安详的模样,其实我们都知道,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离别。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心里的暗暗害怕,这些都说明,爸爸妈妈真的老了,离别的日子,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了,而更可怕的是父母自己也意识到了。父亲他买回来给我们吃的鱼更大,他将藏着掖着几十年的工资卡密码在晚餐桌上宣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而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它岌岌可危摧枯拉朽,炽热如地火却又隐忍不发。

⑨那么,那些充斥着报纸和电视的保健品广告,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感激它们,使我曾经浑然圆满如太阳的父亲,在晚年放下一切雄心和梦想,一切奔波与劳碌,尘埃落定地,做着唯一一个梦——健康的梦。一个孤独的人,是可以通达和超脱的,但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总要未雨绸缪,想着将离别的日子推远一点,再推远一点。

⑩我耐心地等待十点钟的到来,一切如表象般圆满……

( 1 )文中⑦⑧两小节三次提到“父亲老了”,请概括空缺处“我”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体会其中不同的情感。

文中句子

具体情境

作者的情感

我们的父亲老了

________

________

隐约觉得父亲有点老了

________

表达了我的伤感和对父亲的理解

爸爸妈妈真老了

父亲将藏着掖着几十年的工资卡密码在晚餐桌上宣布了

__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说说第②小节的作用。

( 3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题目“将离别推远,再推远”的理解。

( 4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开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麻木期,看了文章之后,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慨,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麻木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100字左右)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感受 的美好

要求:①请从 “一朵花”“一句话”“一瞬间”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黄昏之后黎明之前”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