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一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狡黠者 ——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②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③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A: 轻视 吞读 布满B: 轻鄙 吞读 刻着 C: 轻鄙 阅读 布满 D: 轻视 阅读 刻着 |
2、 |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琼浆、宝应大曲……等系列白酒,以独特的香型被扬州市食品工业协会评为“维扬名酒”。B: 今天下午,同学们都想去看《天下无贼》的电影,你去呢?还是不去呢? C: “我们只要心灵相通,就会精诚合作。”宋楚瑜充满深情地说,“让我们为共同的未来奋斗。” D: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3、 | 指出正确的一项(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 描写征途艰辛,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决心。 C: 描写不断频繁征战,表现出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豪情。 D: 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 |
4、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 每到夜幕降临,小吃街便人声鼎沸 , 十分热闹。 C: 侵略者的国旗耀武扬威地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D: 毕业在即,现在想来,美好的小学时光犹如白驹过隙 , 转瞬即逝。 |
5、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 A: 我国计划2016年将发射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必将又是举世瞩目的大事。 B: 小明同学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值得每位同学学习的。 C: 在一次考试中,他做一道选择题足足花了半个小时,真是小题大做。 D: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
6、 |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执迷不悟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 学知识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C: 不到一年,仁和药业四大脍炙人口的核心品牌连遭质疑,这被业界解读为重广告轻研发惹的祸。 D: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一间棕榈油种植园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 |
7、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伫立(zhù) 抽搐(chù ) 锲而不舍(qì)B: 玷污( zhān ) 惬意( qiè ) 吹毛求疵( cī ) C: 荒谬( miù ) 蓦然( mù ) 咬文嚼字( jiáo) D: 襁褓(qiǎng) 粗犷(guǎng) 拐弯抹角( mò ) |
8、 |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登临严子陵钓台,鸟瞰富春山水,满眼皆是大自然的馈赠,林木苍翠,清新俊逸,江水碧青,蜿蜒飘渺。石缝里的种子吮吸着天然的露水,已在酝酿着一场生命的盛宴。那些孱弱的燕雀在参天古木的荫庇下也能远离尘嚣,安享静逸。置身其中,不免让人产生“望峰息心、窥谷忘返”之意。 A: kān kuì shǔn léiB: kàn kuì shǔn chán C: kàn guì yǔn léi D: kān guì yǔn chán |
9、 |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娴熟 诀别 张惶失措 一泄千里B: 和煦 嗔视 月明风清 龙吟凤秽 C: 斑斓 告磬 锋芒必露 巧妙绝伦 D: 狼藉 蓦然 人迹罕至 左右逢源 |
10、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提炼 化装品 全神贯注 汗流夹背B: 热衷 百叶窗 措手不及 相得益彰 C: 规矩 口头禅 以逸代劳 浮想联翩 D: 装潢 照相机 理屈词穷 出谋画策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 1 )诗中最能体现“万山”对溪水态度的一个词是:________。( 2 )诗中的溪水具有怎样的精神?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 (明)宋濂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①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②。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 未几,汝、颍兵起,一一如冕言。皇帝③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注】①伊、吕:指伊尹、吕尚,皆古代著名贤相。②杨补之:南宋著名书画家,善画梅。③皇帝: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 1 )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桃杏居其半 居天下之广居 B: 尝仿《周礼》著书一卷 尝趋百里外 C: 秘不使人观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 君子惜之 宫使驱将惜不得 ( 2 )细读选文,了解大意。写出后文中与“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相呼应的句子:________。 ( 3 )人物语言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仿照示例,分析文中画线句。 示例: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 面对别人的斥骂,王冕并不争辩,而是以“我不狂妄,还有谁狂妄呢”来回应。这是对一众目光短浅者的蔑视,凸显了其遗世独立的品性。 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 ( 4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探求《儒林外史》将王冕作为全书开篇的原因。 |
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陈志宏/文,有删改。)
【注释】①田畈(fàn):田地。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 1 )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 3 )文章开头第1节和结尾处第12节都引用了“烟锁池塘柳”,根据上下文分析它们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反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切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这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前提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等园内其他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唯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荫、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 1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画线的两句中“唯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 2 )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________
( 3 )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又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像,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①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②“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 5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城市封闭,经济停顿,很多企业尤其是餐饮企业纷纷倒闭。但与此同时,有一些高档酒店很早就放下面子,转型生产盒饭快餐,联合快递小哥送饭上门,保住了一线生机。复工以后,有的酒店就开始在门口开启夜间大排档,以灵活的方式为市民服务,逐渐恢复了久违的“烟火气”。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只有顺应形势,做出调整,才能走出困境。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可能泄露作者信息的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