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新城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diāo) 洗(tiáo) 踌(chú) 旁斜出(yì)
B: 味(xìng) 见(hǎn) 擦(sì) 无边无(yín)
C: 劲(qiú) 道(suì) 峋(línɡ) 络不绝(yì)
D: 拥(cù) 土(nián) 斟(zhuó) 长途涉(bá)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冽(lǐng) 要(sài) 轻(yínɡ) 锐不可(dǎng)
B: 蛮(hèng) 热(zhì) 酒(sì) 首低眉(hàn)
C: 吹(xū) 农(diàn) 不(xùn) 深痛疾(è)
D: 责(jié) 留(zhì) 和(ǎi) 广无垠(mào)
3、下列各项加点成语运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B: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C: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4、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但他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B: 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 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 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蛙眼对于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的物体却“视而不见”。
B: 在长时间的流亡岁月中,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关于宇宙的理论。
C: 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D: 注射剂十分灵效,立竿见影,立刻止住了疼痛,恢复了神智。
6、下列划线字注音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sháo) (fú)战 (cháo)服 (wú)寐
B: (yì)丽 (máo)之 穷(kuì) (jī)年
C: 登(shì) 旗(mǐ) (yáo)窕 (jiàn)进
D: (sù)洄 一(cuò) (qī)畚 始(chèn)
7、

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③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⑤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A: ①②④⑤③
B: ④②①③⑤
C: ①②⑤③④
D: ④⑤①②③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B: 岸上尚且提心吊胆,更何况筏子上的人们呢?
C: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D: 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9、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这次他没有实现目标,但与之前相比这个成绩也算差强人意
B: 地震给九寨沟景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昔日美轮美奂的火花海恐难再现。
C: 初到壶口,我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和快要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D: 自从家长接送孩子自觉将私家车停在离校门口50米外,交通拥堵现象戛然而止
10、《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错误的一项是( )
A: 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 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 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 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 1 )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________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________的态度。

( 2 )《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轼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轼买地筑室。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释】①东汉时期的大臣、名士,清廉正直,不畏奸佞。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属文数千言(________) ②置第二(________)

英州(________) ④修梅圣俞(________)

( 2 )下列句中的“以”与“母程氏亲授以书”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不以物喜
C: 醒能述以文者
D: 生以乡人子谒余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一处)

犹 疑 其 客 曾 巩 所 为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

( 5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喝点什么

云无心

①从补充水分的角度来说,纯水是最“原生态”的。只要是合格的饮用水,就可以满足要求。任何超越了“补充水”,宣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水都是忽悠,比如“磁化水”“小分子团水”“富氧水”“矿物质水”……现实的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对风味和口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纯净水、自来水与矿泉水,喝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也基本上只是感官体验上的,在营养上的意义小到可以忽略。那些被宣称“来自于××,常年饮用有助健康”的水,只不过是为满足“我有钱,活得比别人精细”而产生的心理优越感而已。

②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茶和咖啡,则是让水具有滋味的饮料。在纯的茶和咖啡中,营养物质少到可以忽略,所以它们是“无热量、有滋味”的饮料。在那些风味物质中,有比较多的抗氧化剂和其他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理论上会对人体健康起一些积极的作用。不过那些作用往往是在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来的,在人体中到底有多大效果,也没有坚实的科学证据。大家也就不妨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去看待——有了固然好,没有也不影响喝。

③不过,多数人无法享受纯正的咖啡,往往还会加入糖或者咖啡伴侣,也就变成了“含糖含脂饮料”——所谓“咖啡的健康价值”,也就要被增加的糖和脂肪所抵消。中国人传统的喝茶方式是纯茶,不过现在兴起的“冰红茶”“冰绿茶”加了大量的糖,而“奶茶”“茶饮料”则只是借了一点茶味,就更可以算是“挂茶杯卖糖水”了。

④果汁是以营养为卖点的饮料。尤其是喝鲜榨果汁,比起吃水果更为方便,也更加“优雅”。果汁营销也经常以“一杯果汁含有××水果的精华”为口号——纯果汁中的所有营养成分都来自于水果,把它们叫作“精华”似乎也说得通,所以这说法也不完全是忽悠。不过,它多少还是在玩弄文字游戏——水果到果汁,维生素和糖基本上都留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量往往在10%以上——虽然是“纯天然的糖”,但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是一样的。许多营养专家很反感果汁,原因就在于此。

⑤总体而言,果汁还是一种“过得去”的饮料。不过未经调味的“鲜榨果汁”,风味也不总如说得那么好,经常带一些苦涩味或者酸甜不够协调。针对大多数人的口味进行优化设计的,还是各种“果汁饮料”“乳饮料”“碳酸饮料”等。它们的糖和酸,对于健康有害无益,也就只剩下“好喝”了。而风靡市场的凉茶,虽然以“传统”“保健”为卖点,其实跟它们是一类。

⑥简而言之,喝饮料的目标应该是为了解渴和补水。水是最直接有效经济实惠的;纯茶、纯咖啡增加了风味不增加热量,还有一些聊胜于无的健康价值;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乳饮料、茶饮料、凉茶,就是“有概念的糖水”而已;至于纯果汁,比这些饮料还是要好得多,但其中的高含糖量还是值得警惕的。(摘自《女友·家园》2016年第7期)

( 1 )喝鲜榨果汁比吃水果方便,但为什么许多营养专家对此很反感呢?
( 2 )请分析文章第三段中画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 3 )“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一句中,“基本上”几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 4 )放学后,李明同学感到口渴,要到小卖部买果汁喝。你恰巧在场,请根据本文知识对小明进行劝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①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②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③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④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系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⑤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05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06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⑥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文章开头讲同事的事,有什么作用?
( 3 )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4 )第五自然段运用同事新居中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的论据,是要证明什么观点?你能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 5 )文中说节俭“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你能写出有关节约的古诗文或者格言吗?
( 6 )电视台要制作“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公益广告,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最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阴霾深处”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