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四川省剑阁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翠fěi bǐng弃 ɡū朵 无边无yín
B: 热chén 解puō 胸jìn qiánɡ聒不舍
C: 立zhù 逗tiǎo 尺zhǐ 争yán斗艳
D: 秀离lù 狭yì 风格jiǒnɡ异
2、

对下列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A: 文段介绍了安置屏风的目的及多种好处。
B: 室外安置屏风,是因为其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室内安置屏风,则只是因为其艺术性。
C: 文段采用了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D: 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的好处: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是流通的。
3、

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列,填入横线中与前后句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②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②①④③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B: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 , 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C: 假如当初袁绍礼贤下士 , 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
D: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贸然 疲惫不堪 一意孤行
B: 缺陷 杉杉有礼 扭捏作态
C: 遵循 莫不关心 疲惫不堪
D: 喧哗 轻而易举 待人处世
6、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 “美好”“端庄”“晶莹”“沸腾”“特别”都是形容词。
B: “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把中国农村生活的现实写得非常到位”一句中的“非常到位”做补语。
C: “敬畏生命”“精力充沛”“红色记忆”“医圣遗风”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相同。
D: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7、武松血溅( )后,在墙上写了“杀人者,打虎武松”八个大字。
A: 鸳鸯楼
B: 五台山
C: 浔阳楼
D: 清风寨
8、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学校要举行防火演练,同学们都认真准备,只有王欣雨同学满不在乎,嘴里还不停地嘟囔:“又不是真的,干嘛小题大做啊!"班长听后想要劝说他认真对待防火演练。班长对王欣雨说:


A: “防火演练很重要,怎么就你唱反调儿呢?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吗?”
B: “防火演练很重要,请你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在若火时保护好自己。”
C: “防火演练一会儿就结束了,你要不愿意去,就在教室里写作业吧。”
D: “学校一搞活动你就胡言乱语快点儿把嘴闭上!”
9、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 正在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话题。
C: 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
D: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的回答:“继续前进!”
10、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C: 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
D: 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各题。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1 )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直抒胸臆,表达了________ ;郑谷诗则借景抒情,抒发了________。
( 2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________ 。
( 3 )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 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 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 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注】①会稽上虞:古地名。②焉:于之,到这里。③扶风:古地名。④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俄而雪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________

③充孤________

博览而不守章句________

( 2 )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错误的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 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D: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4 )结合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说说王充是个怎样的人。

家贫无书,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5 )谢道韫和王充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背楼的父亲

侯拥华

装修新房,联系好了建材。但货物送来的时候,太阳已经高高挂在了头顶。拉货的师傅在楼下向我招手,我怒气冲冲往楼下赶。我冲他发火,而他,赔着笑脸解释,风大,货不好拉,走得慢。

我余怒未消,吵着说下午还有事出去,这么晚,让我下午怎么做别的事情。

他并不生气,一面带笑给我配货单让我验货,一面应承,马上找人背楼。

他开始打电话,一个个电话打出去,很快,我发现他刚才还堆笑的脸,渐渐转为不悦和失落。

什么?忙……来不了?……你也有活儿,在做?……那,那,算了……

电话打完了,他垂头丧气。

我失望极了,摆手让他离去。他忽然精神振作起来,别怕,我背。

我用怀疑的目光上下打量他,a他脸色白净,头发乌黑利落,一米八的身高,穿着一身整洁的笔挺西装。

无奈,对照着验货单我一样一样查验货物,又商量好背楼的价钱。满满一车的货物,堆得像座小山。他一脸喜悦。在我狐疑的目光中,他搬卸货物,开始背楼。在他离开的瞬间,我偷偷尝试一下他所背货物的重量,放在肩头,走上两步,然后龇牙咧嘴地放下,再轻轻揉揉肩膀。

在我看来,他怎么看都不像是专业的背楼工人。果然,在他来回背了几趟货物后,b他站在楼道里背靠着墙大口喘气,胸脯一起一落的像个大风箱。而他额头的汗淋淋漓漓淌下来,在弯腰的瞬间,将楼道的地面滴滴答答打湿一片。

四月的天,已经热起来。他跑上跑下,很快衣衫湿透,连头都冒着热气,像极了一个揭开盖子的大蒸锅。

不久,他上来喘气休息,不好意思起来,说背完还要一些时间,你先回去吃饭吧,我搬完了给你打电话。

看他真诚的样子,我就下楼走了。

小区外面不远处就有一家小饭馆,我走进去,坐下来要了啤酒小菜慢慢吃起来,大约一个时辰才离开。回去时走到楼梯口又遇见了他。此时,他早已累得不成样子,满脸汗渍横七竖八地画在脸上,上起楼来东摇西晃,像散了架的推货车。我伸手帮他,他摆手让我上楼等着。

我看着他心有些痛,为了背楼他已经干了一个多时辰,至今还饿着肚子。在他上楼将货物背进屋子里的时候,我劝他休息一下。他依旧斜靠墙大口喘气,随手拉下脖子上的已经黑了的白毛巾,轻轻抹去脸上的热汗。

我和他搭讪。师傅,生意好吗?他说,还可以。我说你拉货还背楼?他说,是,现在谁家拉货不背楼,也算是顺道的生意,一并做了。我说,师傅,你今年四十几了?他忽然一惊,说,哪呀,五十多了。我说,不像,真不像。他笑了,说,别不信,我孩子都上大学了。他忽然开始感慨起来,要不是为了孩子,谁会做这苦力活?他和妻子原来在市里一家机械厂工作,坐了三十多年的办公室,没想到要退了却下岗了。这不,孩子上大学,不干行吗?

那天,他干干停停,直到下午两点方才干完。走时我多给他十元,他坚决不收。他下楼,我送他,眼眶湿漉漉的。

他走后,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下去,忽然发现他遗落在窗台上的手机,跑下来叫他,他的背影已经望不见了。我开始用他的手机和他的亲人联系,拨出去,才知道电话停机了。

莫非,中午他打电话的那一幕,只是一场表演给我看的戏?

果然,在通话记录中,我看到,他最近一次通话时间定格在20:32。

我笑笑,又摇头,满腹酸涩。我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上学的时候,父亲,和他一样的拼命。

(选文有删改)

( 1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我”对“他”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 2 )从表达方面选择合适的角度,分别赏析画线句。

①他脸色白净,头发乌黑利落,一米八的身高,穿着一身整洁的笔挺西装。

②他站在楼道里背靠着墙大口喘气,胸脯一起一落的像个大风箱。

( 3 )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

( 4 )文章为什么要写他的“电话停机”以及“最近一次通话时间定格在20:32”的细节?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跳舞的小桃树

马亚伟

乡间的风像自由的翅膀,让人不由得想迎风而飞。大平原无边无际地开阔辽远着,麦田涌动着绿波,绵延而去。

祖母盯着绿油油的麦田说:打猪草的时候,会遇上一棵小桃树,那可不是普通的小桃树,那是天上的仙桃,落下了一颗桃核,在人间生根发芽,长了出来,带着仙气。越是勤快的孩子,越可能遇上。遇到的人,是世上最有福气的人。

我对祖母的话,深信不疑。

绿色涌动的原野,蝴蝶和鸟儿翩然飞过。有风滑过脸颊,像一片温柔的鸟羽,光滑凉爽。每天

傍晚,我背起竹筐,约上同伴,在风中的田野上奔跑着。满地的野草嫩生生的,毛茸茸地招摇着。打猪草的时候,我不再追蝴蝶,逮蚂蚱。我有我的使命,我专注地打猪草。我一遍一遍翻着草。我知道,冥冥中有一棵小桃树会在某一个角落里等我,它是那样的神奇。可是,它在哪里呢?

打了两年的猪草,依然没有祖母说的奇遇。祖母说,不能心急,慢慢等啊,只要你勤快,一定能遇上。

等啊,盼啊,我长高了,草们也在每一个春天倔强地生长着。小桃树的诱惑始终在心里,不曾淡忘。

那天黄昏,光线开始模糊。A暮色像大鸟的翅膀低垂了下来。我的手上早已沾满绿色的草渍。竹筐里的草被我塞得满满的,我还不肯回家。忽然,小桃树!小桃树在我眼前一晃,惊鸿一瞥,又淹没在无边的麦田里。我赶紧翻开丛丛的麦子和杂草翻找了起来,生怕她一下子逃了。翻了几下,真的找到了!

她就那么窈窕地舞在麦田里,不慌不忙的样子。她并不知道我的苦心孤诣,就那么心平气和地舞着。B你看啊,小桃树,她在跳舞,舞姿婀娜,柔嫩的小叶子笑吟吟的。这个小小的绿色仙子,她罗裙飘飘,迎风舞动。她在夕露的润泽中,颜色愈发青葱。那样的绿色,一定是仙界最生动的一抹春,那么新鲜,灵动。小桃树摇摆着柔枝,呼吸着四野里畅快的风,似乎在为她降落凡间而快乐舞蹈。

林梢的风,开始温柔的晚唱。在朦胧的天光下,我的心像一只飘飞的风筝,高高地飞着,有着无边的喜悦和满足。我出神地看着,想象着。有一天小桃树会开花,会结果。她的花,不是庸常的桃花。她的果,不是庸常的桃子。她是喝过仙露琼浆的,是上天赐予人间的,赐予我的。因为,我是一个勤奋、坚持的孩子。

我忘记天擦黑了,直到祖母的呼唤声传来。我一扭头,看到祖母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她是一个神奇的预言家!她早就知道我会找到小桃树。

回到家,祖母把小桃树栽种在小院里。祖母说,是我的勤快感动了小桃树。对我来说,小桃树,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奇迹。

很多年过去了,祖母早已离开我,去了另一个世界。但她却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乐观的祖母,在我小小的心里种下了一棵永远舞蹈的小桃树。

小桃树,是一种憧憬,一种希望。年年岁岁,任凭世事起落,只要憧憬还在,便会与奇迹相遇;生活的原野,便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略有删改)

( 1 )文章以“会跳舞的小桃树”为题有什么作用?

(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A暮色像大鸟的翅膀低垂了下来

B你看啊,小桃树,她在跳舞,舞姿婀娜,柔嫩的小脸笑吟吟的。

( 3 )第⑦段中“我”蓦然发现小桃树在眼前,心里会想到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我”想说的话。

( 4 )为什么“对我来说,小桃树,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奇迹”?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走近了,才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记叙文;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最早的以往”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