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公园里的门和窗的设计都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的,结实简朴而别具匠心。 B: 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建筑布局、样式结构和上世纪所建教学楼大相径庭。 C: 张家界那些奇形怪状的山峰,真是鬼斧神工 , 天造地设。 D: 在中殿和前殿里还有独一无二的人像柱饰头的雕刻。 |
2、 | 选出划线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狭隘(狭窄) 漠不关心(没有) 不足道(足够) B: 精益求精(益处) 见异思迁(改变) 熹微(日光) C: 悉心(熟悉) 鄙薄(轻视) 热忱(热情) D: 旁骛(追求) 劳形(身体) 强聒不舍(喧扰) |
3、 | 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 ①一张一米宽的木床挨着炉子,两头的床脚是两撂石头。 ②一只铁皮炉子安在房子中间,铁皮烟囱穿过房顶伸到屋外。 ③床板上铺着一块鲜艳的垫子,垫子上摆着一只鼓鼓囊囊的白色方枕头。 ④进了门是这家人的厨房兼起居室。 ⑤走过一块块草地,跨过一条条小溪,我们来到扎西家的白房子跟前。 A: ⑤④②③①B: ④①②③⑤ C: ⑤④①②③ D: ⑤④②①③ |
4、 |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射于家圃 B: 何陋之有 C: 马之千里者 D: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5、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差使(chāi) 呜咽(yàn) 拭干(shì) 晶莹(yíng)B: 蹒跚(pán) 踉跄(niàng) 奔丧(sāng) 惺忪(sōng) C: 迂腐( yū ) 踌躇( chú ) 焕发(huàn) 帖(tiě)子 D: 嶙峋(lín ) 赋闲( fù ) 祈祷( qí ) 匀称(chèn)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B: 在校运会的闭幕式中,初一级粉墨登场 , 表演的跑操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C: 李老师只读了课文的一小部分就能说出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他这种断章取义的能力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D: 我们都是毕业班的学生了,学校还不停地要求我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这样做究竟是利还是弊,学校、老师、家长莫衷一是。 |
7、 | 下面的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B: 树苗在风中颤栗,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 C: 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 D: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
8、 | 下列加点宇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娉婷(pīng) 箱箧(qiè) 自惭形秽(huì) 面面厮觑(qù) B: 箴言(zhēn) 恪守(kè) 心无旁骛(wù) 箪食壶浆(dān) C: 矗立(chù) 亵渎(dú) 孜孜不倦(zī) 歇斯底里(xiē) D: 阔绰(chuò) 褴褛(1án) 矫揉造作(jiāo) 彬彬有礼(bīn) |
9、 |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大火)延烧原野】 B: 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成绩)等显著;卓著】 C: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 , 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安静庄严】 D: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为人处世的道理】 |
10、 | 请选出对杜甫《春望》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B: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C: 这首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在战火连绵的时期收到家书,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作者读家书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D: 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 1 )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 )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3 )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①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 ②杂然而前陈者( ) ③猛浪若奔(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 )下列句子中与“至于负者歌于途”中“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 贤于材人远矣 C: 胡不见我于王 D: 皆朝于齐 |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90岁的“稻神”衰隆平常年泡在田里,如果没有他的自讨苦吃,就没有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作者:刘根生。有删改)
( 1 )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90岁的“稻神”袁隆平常年泡在田里,如果没有他的自讨苦吃,就没有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________,________。
给人生加个意义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上漂浮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树上有一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来都够不着,我只好搬来梯子。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成了一滩果泥。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气,至少,我知道了这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也还不晚。是的,生命中的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文章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