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栖霞市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小清要求电视台为他播放一首歌,说法最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的好友小伟今天起参加中考,我衷心地祝愿他考试成功。您为我播一首歌献给他吧!
B: 我的好友小伟今天起参加中考,我衷心地祝愿他考试成功。我想您一定会乐意播放一首歌献给他的。
C: 我的好友小伟今天起参加中考,我衷心地祝愿他考试成功。希望您为我播放一首歌献给他,好吗?
D: 我的好友小伟今天起参加中考,我衷心地祝愿他考试成功。请您为我播放一首歌献给他,好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揉团 绵延 显象管 别出心裁
B: 澄澈 寂寞 策源地 无动于衷
C: 泥桨 溅落 霎时间 疲倦不堪
D: 山崖 搅拌 笑眯眯 顾名思意
3、下列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________,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②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________。

③妻常常________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④它很________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A: 酸辛 预兆 叮嘱 悲愤
B: 酸楚 预警 叮咛 悲楚
C: 酸辛 预警 叮嘱 悲楚
D: 酸楚 预兆 叮咛 悲愤
4、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qiè)意 狡黠 重蹈覆(zhé) 取意成仁
B: (pī)芽 威慑 (kè)尽职守 断章取义
C: (jié)责 伧俗 相形见(chù) 滚瓜烂熟
D: (qiàn)信 偌大 怏(yāng)不乐 纭纭众生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册所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他的《呐喊》。
B: 冰心,现代作家,有诗集《繁星》、《春水》等。本册学了她的《观舞记》。
C: 李大钊,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预见了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D: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学者、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人生信条。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C: 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D: 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的准确译文是( )
A: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乐在其中。
B: 人们知道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快乐的原因。
C: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D: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大喜欢太守的乐趣。
8、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nuò) 噪(ɡuō) 烛夜谈(bǐnɡ)
B: 怒(chēn) 友(qì) 首远望(qiáo)
C: 取(xié) 美(pì) 然无声(qiǎo)
D: 度(chǔn) 年(yì) 如坐针(zhān)
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经注》是注释《水经》的,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
B: 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C: 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北京人,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骆驼祥子》是他的长篇代表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人生中三起三落,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对像祥子一样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同情和关怀.
D: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成的。
10、毕业在即,同学们即将分离。假如用两句诗作为临别赠言,既不伤感又能表达与同学深厚情谊,你觉得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说说你的理由( )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 1 )赏析“自小刺头深草里”中“刺头”一词的作用。

( 2 )“时人不识凌云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幽王击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周宅酆、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葆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而笑。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皆因无寇而反。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①周宅酆、镐:西周的都城在酆、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为葆于大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④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⑤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幽王与诸侯( ) ②鼓其上 ( )
③因击鼓 ( ) ④皆因无寇而( )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诸侯之兵皆至

A: 至之市(《郑人买履》)
B: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D: 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幽 王 欲 褒 姒 之 笑 也。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而笑。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 5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时间去哪儿了》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 1 )文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 2 )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 3 )仔细阅读文章第⑥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小节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划线句子中“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土炕温情

①我是在土炕上降生的,自然在土炕上摸爬滚打长大。暖烘烘的土炕温暖了我童年的记忆,也焐热了我的人生。

②我对故乡的记忆,首先从土炕开始。生活在广袤陕北的家乡父老,在那艰难困苦的年月,也一定与我一样,感受过土炕的温度。

③寒冷漫长的冬季,土炕给劳碌了一年的庄稼人提供了温暖的时光。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可小时候曾在私塾门外听过一些课文,也识了不少字。他只要一闲下来就会坐在土炕上,摇晃着头,缓缓地给我吟诵起《三字经》或《百家姓》。牙牙学语的我,趴在父亲面前,虽然不懂“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句子的含意,却懵懵懂懂地跟着父亲一句一句地吟诵着。

④父亲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参加过的无数次战斗,这也成为他最爱讲述,且永远讲述不完的故事。在那热乎乎的土炕上,我不知聆听过多少遍他老人家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战斗故事。尽管这些故事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每次听到仍然是那么激动亢奋。

⑤父亲成了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在小小的土炕上,我萌生了像父亲一样顽强拼搏的远大志向。

⑥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七八口人,兄弟姐妹都不到干大活、受大苦的年龄,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有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来操持。印象中,父母永远都是闲不住的人。他们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迟,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操持家务上。夜里,疯跑了一天的我们,吃完晚饭,早已累得倒头睡了。可整日劳作的父母,依然为我们忙碌着。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要么就给我们捉衣服上的虱子。而一脸沧桑的父亲,则往往嘴里噙着旱烟锅,圪蹴在后炕头,一声不吭地捻着羊毛线;要么就挑织毛袜子,为我们过冬早做准备。父母二老为儿女们操劳的专注神情,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⑦“三垧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土炕成为陕北人生活的中心。

⑧永远难忘的是,母亲将做好的饭,舀在黑瓷盆里,端在土炕中央。一家人围着饭盆,你一勺他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尽管饭食不好,酸白菜、糠窝头、小米粥,或者是蒸洋芋、煮南瓜……可吃起来却是那样可口、香美,令人回味无穷!那时,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又贪食,一盆子饭哪能招得住兄弟姐妹们放开肚皮“海吃海喝”?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底朝天。母亲心疼我们,总是不端碗。我常常催促她老人家赶快吃,可她总说不饿。其实母亲岂能不饿?她硬是忍着饥饿,把温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子女们。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⑨进城的这些年里,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住进了洋楼房,睡上了“席梦思”,吃的穿的那就更不必说了。可我总感到自己生活在空中楼阁里,食无味,心空虚,夜难眠。

⑩每当这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土炕,想起窑洞,更想起仍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我总觉得,睡在那充满温情的土炕上,才能与天地相互贯通,融为一体。而只有深入和贴近故乡、拥抱与融入土地,才让人过得舒心、踏实和幸福!

( 1 )文章围绕“土炕温情”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2 )文章以“土炕温情”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 3 )品味语言

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6段的划线句。

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

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8段的划线句。

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 4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之所以忘不了土炕,是因为作者是在土炕坑上降生的,是在土炕上摸爬滚打长大的。
B: 小时候,作者一家七八口人,靠有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操持养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C: 小时候,作者一家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在父母的关怀下,兄弟姐妹其乐融融,倍感家庭的温馨。
D: 文章中的父母勤劳朴实,机智勇敢,给予了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写作(分值:60分)
青春无限美好,有追求有梦想,但有叛逆、迷惘、冲动、鲁莽……回首往事,你是否为曾经的不谙世事感到后后悔、自责、愧疚……

请以“我不该这样_______”为题目,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樱花飞舞、黑夜我为你点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