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小清要求电视台为他播放一首歌,说法最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的好友小伟今天起参加中考,我衷心地祝愿他考试成功。您为我播一首歌献给他吧!B: 我的好友小伟今天起参加中考,我衷心地祝愿他考试成功。我想您一定会乐意播放一首歌献给他的。 C: 我的好友小伟今天起参加中考,我衷心地祝愿他考试成功。希望您为我播放一首歌献给他,好吗? D: 我的好友小伟今天起参加中考,我衷心地祝愿他考试成功。请您为我播放一首歌献给他,好吗?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揉团 绵延 显象管 别出心裁 B: 澄澈 寂寞 策源地 无动于衷 C: 泥桨 溅落 霎时间 疲倦不堪 D: 山崖 搅拌 笑眯眯 顾名思意 |
3、 | 下列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________,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②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________。 ③妻常常________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④它很________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A: 酸辛 预兆 叮嘱 悲愤 B: 酸楚 预警 叮咛 悲楚 C: 酸辛 预警 叮嘱 悲楚 D: 酸楚 预兆 叮咛 悲愤 |
4、 |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惬(qiè)意 狡黠 重蹈覆辙(zhé) 取意成仁 B: 胚(pī)芽 威慑 恪(kè)尽职守 断章取义 C: 诘(jié)责 伧俗 相形见绌(chù) 滚瓜烂熟 D: 虔(qiàn)信 偌大 怏怏(yāng)不乐 纭纭众生 |
5、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B: 冰心,现代作家,有诗集《繁星》、《春水》等。本册学了她的《观舞记》。 C: 李大钊,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预见了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D: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学者、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人生信条。 |
6、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C: 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D: 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
7、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的准确译文是( ) A: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乐在其中。 B: 人们知道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快乐的原因。 C: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D: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大喜欢太守的乐趣。 |
8、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偌大(nuò) 聒噪(ɡuō) 秉烛夜谈(bǐnɡ) B: 嗔怒(chēn) 契友(qì) 翘首远望(qiáo) C: 攫取(xié) 媲美(pì) 悄然无声(qiǎo) D: 忖度(chǔn) 年谊(yì) 如坐针毡(zhān) |
9、 |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经注》是注释《水经》的,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 B: 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C: 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北京人,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骆驼祥子》是他的长篇代表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人生中三起三落,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对像祥子一样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同情和关怀. D: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成的。 |
10、 | 毕业在即,同学们即将分离。假如用两句诗作为临别赠言,既不伤感又能表达与同学深厚情谊,你觉得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说说你的理由( )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①不识凌云②木,直待凌云始道③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 1 )赏析“自小刺头深草里”中“刺头”一词的作用。( 2 )“时人不识凌云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阅读《幽王击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幽王与诸侯约( ) ②置鼓其上 ( ) ③因数击鼓 ( ) ④皆因无寇而反(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诸侯之兵皆至A: 至之市(《郑人买履》) B: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D: 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幽 王 欲 褒 姒 之 笑 也。(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而笑。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5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
阅读《时间去哪儿了》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土炕温情
①我是在土炕上降生的,自然在土炕上摸爬滚打长大。暖烘烘的土炕温暖了我童年的记忆,也焐热了我的人生。
②我对故乡的记忆,首先从土炕开始。生活在广袤陕北的家乡父老,在那艰难困苦的年月,也一定与我一样,感受过土炕的温度。
③寒冷漫长的冬季,土炕给劳碌了一年的庄稼人提供了温暖的时光。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可小时候曾在私塾门外听过一些课文,也识了不少字。他只要一闲下来就会坐在土炕上,摇晃着头,缓缓地给我吟诵起《三字经》或《百家姓》。牙牙学语的我,趴在父亲面前,虽然不懂“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句子的含意,却懵懵懂懂地跟着父亲一句一句地吟诵着。
④父亲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参加过的无数次战斗,这也成为他最爱讲述,且永远讲述不完的故事。在那热乎乎的土炕上,我不知聆听过多少遍他老人家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战斗故事。尽管这些故事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每次听到仍然是那么激动亢奋。
⑤父亲成了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在小小的土炕上,我萌生了像父亲一样顽强拼搏的远大志向。
⑥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七八口人,兄弟姐妹都不到干大活、受大苦的年龄,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有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来操持。印象中,父母永远都是闲不住的人。他们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迟,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操持家务上。夜里,疯跑了一天的我们,吃完晚饭,早已累得倒头睡了。可整日劳作的父母,依然为我们忙碌着。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要么就给我们捉衣服上的虱子。而一脸沧桑的父亲,则往往嘴里噙着旱烟锅,圪蹴在后炕头,一声不吭地捻着羊毛线;要么就挑织毛袜子,为我们过冬早做准备。父母二老为儿女们操劳的专注神情,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⑦“三垧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土炕成为陕北人生活的中心。
⑧永远难忘的是,母亲将做好的饭,舀在黑瓷盆里,端在土炕中央。一家人围着饭盆,你一勺他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尽管饭食不好,酸白菜、糠窝头、小米粥,或者是蒸洋芋、煮南瓜……可吃起来却是那样可口、香美,令人回味无穷!那时,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又贪食,一盆子饭哪能招得住兄弟姐妹们放开肚皮“海吃海喝”?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底朝天。母亲心疼我们,总是不端碗。我常常催促她老人家赶快吃,可她总说不饿。其实母亲岂能不饿?她硬是忍着饥饿,把温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子女们。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⑨进城的这些年里,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住进了洋楼房,睡上了“席梦思”,吃的穿的那就更不必说了。可我总感到自己生活在空中楼阁里,食无味,心空虚,夜难眠。
⑩每当这时,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土炕,想起窑洞,更想起仍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我总觉得,睡在那充满温情的土炕上,才能与天地相互贯通,融为一体。而只有深入和贴近故乡、拥抱与融入土地,才让人过得舒心、踏实和幸福!
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6段的划线句。
如豆的油灯下,满头华发的母亲,总是盘腿坐在炕头上,眯着眼,一针一线地为我们缝补着破烂的衣服和鞋袜;
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8段的划线句。
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 4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请以“我不该这样_______”为题目,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