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唐山市遵化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对我爱护得无所不至 , 让我十分感动。
B: 谈起“韩流”明星,这孩子既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 就连艺术学院的老师也惊叹不已。
C: 当前,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针对这一现象,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广场上音乐响起,老人们翩翩起舞,沉浸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喜悦中。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B: 《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这篇独自,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C: 《短文两篇》中的《日》和《月》选自散文集《龙•虎•狗》,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写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这一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D: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阻挡。
B: 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C: 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 , 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 一位市民收到中奖信息,兴冲冲地跑去银行汇钱,受骗后他才如梦初醒 , 悔不当初。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退/刻/楚/首而望 发/首低眉
B: 农/河/悄/无声息 棘/疲力尽
C: 绳/形/风/息敛声 /无消息
D: 色/熟/乐 周/同舟共 亮/眼花
5、名著积累——下列对《西游记》中几组词所涉及人物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观音院 黑缨枪 黑风洞 守山大神

②枯松涧 火尖枪 火云洞 善财童子

③宝象国 蘸钢刀 波月洞 奎木狼


A: ①青牛精 ②白骨精 ③玉兔精
B: ①黑熊精 ②红孩儿 ③黄袍怪
C: ①红孩儿 ②玉兔精 ③青牛精
D: ①白骨精 ②黄袍怪 ③黑熊精
6、

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的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B: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C: “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
D: 高空怎么会有小冰晶,谁把它们带上去的呢?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个大爷穿着橘色的环卫工工装,弯着腰认真清扫,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鹤立鸡群
B: 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入木三分
C: 比赛即将拉开帷幕,队员们彼此发出海誓山盟 , 立志夺冠。
D: 表弟沉迷于电脑游戏,视力越来越差,看什么都眼花缭乱
8、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zhé)守 林(hè) 浩浩(tāng)汤 岸芷(tīng)兰
B: (sāo)人 (yǐ)户 淫雨(fēi)霏 山肴野(sù)
C: 宫(què) (ná)舟 (gōng)筹交错 树林阴(yì)
D: 金(zūn) (zhé)醉 伛(lòu)提携 铺(zhān)对坐
9、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坐在观光直升机上,透过舷窗,俯瞰无锡的山山水水,景色显得格外秀美。
B: 专家一直强调,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学生的阅读。
C: 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
D: 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 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10、

选出下列对课外文学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西游记》中“大闹天官”这一情节最能表现孙悟空敢于反抗压迫的精神。
B: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先后买了三辆车,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都失去了。
C: 《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笛福。作品讲述了鲁滨孙因海难流落荒岛,坚强地度过28年孤独时光的故事。
D: 《格列佛游记》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但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2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生借书说

袁 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选自《小仓山房集》)

【注释】①庋(guǐ):放置,保存。②通籍:指做官。③落落:多貌。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________

②曰“姑异日观”云尔________

③予幼好书,家贫难________

④故有所览,省记________

( 2 )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C )
A: 其
B: 以
C: 而
D: 乃
( 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往 借 不 与 归 而 形 诸 梦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②为一说,使与书俱。

( 5 )读完此文,对你有何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以貌取人”是对的

①人们常说,“只看皮囊,不观内心,是肤浅的。”但在生活中,外表如同一面镜子,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折射出一个人的知识阅历。因此,“以貌取人”在有些时候也不无道理。

②比如,世人皆有爱美之心,饰以首饰,妆以胭脂。但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简单的“干净”二字来得让人欢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干净的人相处,如沐春风,心生亲近之意;与邋遢或浮夸之人相处,眼观鼻,鼻观心,只求敬而远之。

③一个人的外表,是内心世界的投影。内心如果赤诚善良,脸上也会温煦温和;反之,内心尽是忿然,眉眼间也会显露乖戾之意。所谓长相,其实是三分皮相,七分心境。一些人虽貌不惊人,却温婉端庄,看着特别舒服。一些人明明貌比潘安,却乖张狠戾,让人不喜。

④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在意外表,而疏忽了对心灵世界的打理。但听过这样一句话:时间会冲刷整容的效果,就像雪堆遇到春阳,渐渐融化……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所以,整容不如整心。遇到不如意时,懂得驱散心中阴霾;与人相处时,少一点斤斤计较。内心明朗宽敞了,脸上自会和煦温暖。

⑤作家三毛曾在书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林黛玉初进贾府,礼数从未落下。这样的知书识礼一方面得益于林母的言传身教,小小年纪就成为大家闺秀;另外一方面,林黛玉从小就熟读诗书,举止自然清雅脱俗。有时,一个人胸中笔墨有多少、教养如何,不用询问其学历家教,只要听其言语、观其行为,便可明了。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

⑥人如璞玉,书如刻刀。书读多了,其中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的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使我们交谈时不落俗套,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愿我们都能保持仪容的得体整洁,保持美好的心情,保持阅读的习惯,活出一个更漂亮的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以貌取人在有些时候也不无道理。
B: 一个人的外表,是内心世界的投影。
C: 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在意外表,而疏忽了对心灵世界的打理。
D: 保持阅读的习惯,活出一个更漂亮的自己。
( 2 )下面对本文第⑤自然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理论证,用作家三毛的话论述了读书对于人外貌的影响。
B: 举例论证,以黛玉的知书识礼,论述了“读书对于人教养形成至关重要”的观点。
C: 道理论证,引用黄庭坚的话证明了读书对人的面目、言行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D: 对比论证,用黛玉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引用三毛和黄庭坚的话是从反面论证。
(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人们普遍的认知入手,自然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B: 第四段将容颜渐渐老去比作雪堆遇到春阳,渐渐融化,形象地论述了我们不必在意外表的观点。
C: 第六段再次强调:阅读对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D: 文章多次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

阅读下文,回答第小题。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 1 )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收野栗→________

( 2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作概括。

( 4 )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四、写作(分值:60分)
生活中我们总能找到快乐,考得高分是一种快乐,收获友谊是一种快乐,得到朋友的生日祝福是一种快乐……有时在经历艰难的拼搏后取得成功更能令人快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同样快乐,因为他有他的精神追求……

以“_____也是一种快乐”或“_____中也有快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②字数500字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等一旧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